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校報輿導向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從高校校報“輿論導向功能、思想引領作用、文化宣傳的傳播性和美育的生成性”幾方面論述“一個主導,三個重要”的作用和“雙重性”,闡明校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輿論宣傳的重要陣地。只要努力提高辦報質量,辦出特色才能提高校報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力量。
關鍵詞:高校校報;文化;思想;導向
高等院校是一個特殊學術環境,那么高校校報的受眾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高校校同文化應該是社會文化的前導,所以我認為高校校報應該承擔雙重責任就是構建大學校園文化,重建新時期大學精神;引領當今前沿的社會文化。
一、輿論導向功能
高校校報的權威地位和宣傳作用。高校校報是國家新聞出版署統一管理、具有出版刊號的平面媒體,也是校黨委領導和管理下的一份機關報。一般來說,較之校內其他部門主辦的刊物、簡報更具權威性和導向性。高校校報應該在校園內擁有主流話語權,就是如何發揮“一個主導,三個重要”的作用。“一個主導,三個重要”即高校校報是高校校園媒體中的主導媒體,是校園中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是連接廣大師生的重要紐帶,是展示高校形象的重要窗口。校報作為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輿論宣傳的重要陣地。那么怎樣發揮主導媒體作用呢?努力提高辦報質量,辦出特色才能增強可讀性。為和諧校園服務,就是要堅持貼近群眾(師生)、貼近(校園)生活、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三貼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新聞宣傳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聞宣傳工作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徑。要始終關注學校的發展腳步,傾聽學校發展的足音,要關注學校的學科建設、教學科研,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要和全校師生員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最大限度地激發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學校的改革建設發展、為構建和諧校園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校報要在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前提下,注意把指導性融于可讀性之中。師生員工是校報的主要讀者群。校報只有了解他們的需求。為教職工的利益服務,才能贏得他們的青睞。校報要反映群眾的生活,關心群眾的呼聲,做黨和人民的喉舌,做群眾的真誠的朋友。要關心教職工的所思所想,關心群眾的利益,與讀者同呼吸,為讀者排憂解難,釋疑解惑,全心全意為廣大師生員工服務。深入采訪,精心策劃,熱情引導,做到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讓黨委滿意,讓群眾滿意。校報要贏得讀者的前提是要形成品牌,辦出特色。
二、思想引領作用
作為高校校報的編輯人員,必須具有較高的黨性原則,從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動上應該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思想指導。高校校報作為高校內部的報紙,新聞本身不帶有政治性,但從總體的新聞宣傳來講,不可能脫離政治。所以高校校報編輯必須把教育方針政策準確生動地體現到新聞稿件和版面編排當中。高校校報編輯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和工作作風。對讀者負責,也要對作者負責。對待工作要兢兢業業,不圖虛名,實事求是。新聞要真實、準確,敢于說真話。
由于高校校報反映的社會面較小,高校工作又具有周期循環性,所以報紙上常常會出現“似曾相識”的報道,也就是說校園媒體同質化報道比較嚴重。特別是要聞版的會議報道多、長、空、老、舊,這也從中反映出很多高校校報還是有一種“兔子不吃窩邊草”的心理。馬克思說過:“寫作一方面要有超人的思想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有同等的超人的力量才能表現出來。”超人的表現力量同超人的思想力量對于寫作來說是同等重要的。完善的新聞表現形式,可以使新聞作品的內容表現得更充分、更完善、更深刻。因此,做到內容精彩新鮮,形式新穎活潑,才會為讀者所注意,所品味,所喜愛。
首先強調新聞載體形式要多樣化。隨著新聞傳播手段的發展進步,報紙新聞體裁視覺化鏡頭化程度越來越高。消息、現場觀察、新聞側記、圖片新聞、人物專訪、特寫、通訊、言論、調查、訪談、紀實、紀要等體裁的單用或并用,系列報道、深度報道和組合報道等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形式多種多樣,力求圖文并茂、生動活潑,才能提高辦報質量,辦出特色,才能增強可讀性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高校校報要充分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為建設和諧校園服務;要努力提高質量,辦出特色,更好地服務高等教育發展大局:要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為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增強可讀性是其唯一的辦法是拓寬新聞題材,豐富校報內容,解讀大學精神的前沿文化的深度報道,應該善于從平常中挖掘出新鮮的話題,努力拓寬新聞題材。生活是真理的源頭。深入生活,是增強校報可讀性的一劑良藥。在辦報過程中,如果校報工作者能經常深入院系基層,那么采寫的稿件通常都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這樣的稿件就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起到一定的宣傳效果。事物總有不同的側面。對同一個事件,如果能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一定會找到嶄新的話題。比如,同樣是貧困生問題,可以從反映學生的貧困狀況,呼吁社會支持的角度報道;可以從貧困生怎樣勤工助學,自立自強的角度報道;也可以從他們面對貧困與富裕的差距,怎樣調整心理上的失衡的角度報道等等。善于從現象中找到本質也是挖掘新聞題材的重要法寶,這就要求校報工作者要十分注重深度報道。這種報道形式,肩負著“要以今日的事態核對昨天的背景,從而說出明天的意義來”的重要責任。當下,不論是大報還是小報、晨報還是晚報,幾乎都運用了這種極具穿透力的報道方法。校報也應該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對校園里紛繁復雜的現象展開深入而準確的調研,進行深度報道。三、文化宣傳的傳播性
高校校報應該承擔雙重責任:構建大學校園文化,重建新時期大學精神;引領當今前沿的社會文化。高校校報承擔著雙重的任務:首先要宣傳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政策,反映高校師生意見、建議、要求和呼聲,發揮高校黨政“喉舌”和師生“益友”的作用;進行教育科研信息的傳遞和轉換,發揮陣地作用。可讀性是當今新聞改革的一個目的。新聞改革要求稿件必須走近讀者,少一些說教的意味。辦報紙就如同做菜,大家材料都是一樣的,但做出來的味道卻大有不同。所以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地方。提高高校校報的文化品位,做文化大餐,不做文化快餐。要拿出好的新聞策劃,必須要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做深度報道,同時克服貪大求全,切忌“米不夠,水來湊”的思想。高等院校在社會上是一個特殊的環境,那么高校校報的受眾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但現狀是這種高層次正在滑坡,高校校園文化應該是社會文化的前導,所以我認為高校校報應該承擔雙重責任:構建大學校園文化,重建新時期大學精神;引領當今前沿的社會文化。所以高校校報應該有自己的辦報理念,傳遞校園信息,解讀大學精神。這應該與一個學校的定位有關,教育方針政策、育人、科研是校報報道的主旋律。
高校校報作為中國新聞戰線的一支輕騎兵,我國新聞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符合無產階級的辦報觀念。特別是新時期更應該注意報紙的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要增強校報的人文精神。稿件必須走近讀者,少一些說教的意味,從以師生員工的價值取向和平視校園生活的視角來觀察和思考問題,使校報新聞摒棄那種空洞的說教,使傳播和接受、社會與個人獲得嚴格意義上的心態同步、情感共鳴。顯示出對時代、對生活,對受眾的一種尊重。要站在人文關懷的高度,尊重師生員工和學生,關注校園生活,研究校報讀者群,向他們傳遞他們認為重要的信息。要多聯系師生員工身邊的事例,多采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多報道有實在內容、有新聞價值的新聞事實。要多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延伸采訪觸角,擴大報道領域,多采寫來自教學科研第一線的報道,讓更多的內容對工作有指導意義,成為師生員工最關心的內容。
四、美育的生成性
報紙的版式設計是一門學問,在一期報紙中,各個版面的文章內容、體裁、長短應該富有變化,并體現出一定的統一性:每一版面的標題字體、圖片、花邊和底紋等在協調一致的同時應具有個性。事實證明,那種富有創意而具活力的版面常會吸引讀者的目光。新聞版式總體上應該繼往開來,開拓創新,打破陳套舊框,大膽開設大家喜歡的欄目,刊登廣大師生優秀的攝影和繪畫作品。原新華社社長穆青同志曾提出:“我們的新聞報道的形式和結構應向自由的、活潑的散文式的方向發展”所以我認為高校校報更應該這樣,多做一些以小見大的散文體新聞,從平淡的事情中寫出新意,反映大問題。少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東西,以適應高校師生的審美需求和情趣。
新聞攝影很影響讀者的視覺欣賞,所以圖片必須實事求是,要有強烈的真實感,不要自欺欺人。很多報紙都有假圖片出現,當然不是說現象的失真,而是說很難讓人信服。語言和寫作風格,應該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不要太死板,活潑一點。要加強副刊內容的策劃,提高廣泛性、深度性、趣味性和可讀性。在現行的高校校報中,副刊的意義通常較為寬泛,三四版上的文章,也通常以專題策劃、熱點關注、報告文學、人物通訊、論壇、文藝特寫、評論、雜文、隨筆、故事、小說、散文、詩歌為主打,是新聞的延伸或是新聞形象性、藝術化的表現,是以思想精神的人文關懷和文化品位來感染、吸引、打動讀者。對于傳播校園中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連接廣大師生的紐帶、展示高校形象的窗口的作用極其重大。它的可讀性就是符合師生的審美需求的師生期望關心的最佳結合點,擁有導向性的主流話語權。高校校報是中國教育史的一面鏡子,也是時代主流文化的主導和旗艦。它的傳播作用與高校培養人才的質量是可以相提并論的。應該在校園內師生筆似刀斧愛雕琢,文似看山不喜平。沒有個性、沒有特點的新聞作品,味如嚼蠟,是不可能有吸引力的。有專家曾經說過:“如同報紙的理論版代表報紙的理論水平,報紙的副刊反映報紙的文化品位。”這句話恰到好處地概括了副刊在文化宣傳方面的作用。所以副刊策劃的選題緊緊把握發展的時代脈搏和審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