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英漢習語來源翻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習語是人類語言的結晶,具有形象、簡練、寓意深刻、機智幽默等特點和強烈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所以習語的翻譯是翻譯中的一個難點。本文從習語的起源說起,論述了習語的五種翻譯方法,即直譯、意譯、對等翻譯、直譯加注和音譯加注法。
習語是經過長時間的使用而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短句,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語言的結晶。英漢習語可以分為以下幾類:英語習語包括習慣用語、諺語和許多俚語表達;漢語習語可以被大致分為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和粗俗語。習語具有形象、簡練、寓意深刻、機智幽默等特點。英漢習語有很多共同點,都具有形象、簡練、寓意深刻、機智幽默等特點。在日常口語和書面語中適當地使用習語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沒有習語,我們的語言就會變得單調而干澀無味。
正確的翻譯習語有助于對整個句子和文章的理解。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的不同,翻譯時很難做到完全對等。很多習語前后對稱、音節優美、韻律協調,翻譯時除了忠實地表達原文習語的意義外,還應盡可能保持原文習語的形象比喻、豐富聯想、修辭效果以及其民族、文化特色等。所以,習語的翻譯是譯者的難題,也是翻譯理論者關注的話題。
一、英漢習語的來源
首先,大多數習語來自于勞動人民的日常用語。勞動人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創造了許多習慣用語,比如水手發明了很多和海洋有關的生動的短語,運動員使用運動方面的習慣用語。這些習慣用語產生于各行各業,它們不僅簡潔、口頭化而且生動形象,和生活緊密相關,因此不久就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相似的場景下廣泛使用,其中最生動最有用的習慣用語逐漸地由普遍的對話演變為約定俗成的語言,最終被廣為使用。比如sharehappinessandwoe(同甘共苦)指一起分享快樂和悲傷;strikewhileironishot(趁熱打鐵)指利用有利條件首先采取行動;becomereconciled(言歸于好)指化敵為友。Harmonybringswealth(和氣生財)指人緣好生意自然就好。
其次,習語源自古老的神話、傳說和寓言。古希臘羅馬文明對英語有著深遠影響,許多英語習語來源于古希臘神話和傳說,它們在書面語中廣泛使用。如theappleofdiscord(不和的種子)指爭端,禍事;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是指會給人類帶來災難,裝著所有罪惡的盒子。例如“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這個習語源自《伊索寓言》。一只饑渴的狐貍想吃葡萄架上的熟葡萄,但它想方設法去摘,結果還是夠不著。最后它只好悻悻走開并自我安慰地說:“這些葡萄是酸的,可能還沒熟透呢?!?/p>
再次,宗教是習語的重要來源。生活在封建社會的人們深受宗教的影響,現在仍有很多反映當時宗教信仰的習語。圣經中也產生了大量的習語,事實上很多的圣經短語至今還出現在口頭的對話中,但卻很難去追溯它們的根源。如olivebranch(橄欖枝)源自圣經,意味著“和平”的意思,其真正含義為“講和”。《舊約·創世紀》中說,“上帝降洪水滅世,義人諾亞一家靠了方舟得以安然無恙。洪水稍退,諾亞放出鴿子試探水勢,鴿子回到方舟時嘴里銜著一枝橄欖葉,諾亞由此判斷洪水已經消退?!焙髞砣藗兙蛯㈤蠙熘醋髌桨?、和平的象征?,F在,“伸出橄欖枝”這個習語已被中國讀者廣泛使用。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自中國的佛教。
最后,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許多表達也是產生習語主要來源之一。圣經之后,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成為英語習語最豐富的文學來源,這些習語被廣為使用。如,Achilles’heel(阿咯琉斯的腳踵)來自著名希臘史詩《伊里亞特》;Talkofthedevilandhecomes(說曹操,曹操就到)是出自中國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
總之,習語不僅和一個民族的宗教文化有關,還和其歷史、文化遺產、生活經歷、地理條件、社會習俗和心靈境界等緊密相關,這些都是習語的民族性特征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可以將習語視為一面反映一個國家或一種文化特征的鏡子。不同的社會體系、文化遺產、科學技術和習語的民族性特點息息相關。英國是一個有著漫長航海歷史的島國,所以很多英語習語都和大海有關;然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絕大多數的人生活在鄉村,因此農民的俗語形成了大量的習語,這些習慣用語成為農業生產過程中豐富體驗的結晶,由農民在勞動中積累并代代相傳。
二、英漢習語的翻譯
英漢習語的來源豐富多彩,又往往帶有各自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有言外之意、有的有多層含義,翻譯時必須根據上下文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它的意義和翻譯。譯者在翻譯習語時,不僅要根據實際情況忠實地傳達原文的意義,還要傳達出原文的文化內涵、民族特色、修辭手法等。筆者認為,要有效地進行英漢習語的翻譯,可遵循如下幾種方法。
1.直譯法
東西方人們對于感情、客觀事物和社會經歷等都有著相同的認識,因此,有少量的英語習語,不僅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相同或相似,而且隱含意義也相同。這時保持直譯,不僅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還保留了原文的修辭和風格,且增添了語言表現力,譯文讀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漢語中的“瑞雪兆豐年”就直接譯為Atimelysnowpromisesagoodharvest;“糖衣炮彈”直譯為sugar-coatedbullets;“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直譯為bestrictwithoneselfandlenienttowardsothers。英語中的Wallhasears直譯為“隔墻有耳”;olivebranch直譯為“橄欖枝”;atoothforatooth譯為“以牙還牙”。
2.意譯法
當由于文化和民族差異直譯會導致讀者不理解甚至誤解時,當原文的思想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譯時,此時應根據上下文語境和原詞的真正意義而不是原始意義來進行翻譯,即采用意譯法。如:漢語中的“紙包不住火”應意譯為Truthwillcometolightsoonerorlater,若直譯為Thepapercan’tbefoldedbyfire,西方讀者也許會產生云里霧里的感覺。尤其在一定的語境下,不如采取上文的意譯,意思明了,有利于整個句子和整篇文章的理解。又如:漢語中的“塞翁失馬,焉知非?!背3R庾g為Misfortunemaybeanactualblessing.“塞翁”這個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中國的讀書人大都熟悉,但西方人大都不熟悉這個人物,若采用直譯,會讓西方讀者讀起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英語中的robPetertopayPaul應意譯為“拆東墻補西墻”,正好和漢語的習語意思相對應。若直譯為“搶彼得的錢付給保羅”,中文的讀者會引起歧義,不能達到原語所要表達的意思。
3.對等翻譯
有的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在內涵意思和形式結構上都很相似,不但有相同的意義和修辭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大體相同的形象比喻。在翻譯時,我們可以采取對等翻譯法,即互相套用同義習語。這種譯法不但可以保留原語的形象、風格和文化色彩,又符合目標語的語言結構、習慣,體現目標語的文化特色。例如:漢語的“愛屋及烏”可以套用英語習語Loveme,lovemydog.既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和風格,又體現了兩種文化的不同內涵特色;英語中的breakabutterflyonthewheel可以套用漢語中的“殺雞用牛刀”;又如英語中的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可套用漢語習語“寧為雞頭,無為牛后”。
4.音譯加注法
漢語中的某些概念化的人名、地名等名稱在英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譯法,可以直接音譯過來再添加解釋性文字,也可以通過恰當文字說明譯文,幫助讀者理解作者的意圖。這樣的翻譯方法既可以保留原文的語言結構、文化風味、修辭形象,又容易傳達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讀者也易于理解。如“班門弄斧”譯為to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其中themastercarpenter屬于加注的文字。魯班在中國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詞,但西方讀者不一定知道。在中國魯班是木匠大師,加了注釋性文字后,充分地向西方讀者傳達了原語中的文化信息。
5.直譯加注法
有些習語的起源非常復雜,直譯不能充分表達其含義,而且不宜用太長的譯文對其詳加解釋。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只好借助注釋說明其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如英語習語ItwasFridayandsoonthey’dgooutandgetdrunk若譯成“星期五到了,他們很快出去喝酒”,譯文表面上似乎忠實原文,可目標語讀者不明白為什么到了星期五就會出去喝酒,也許會誤解為“星期五是周末了,所以有空出去喝酒”。殊不知,星期五是英國的發薪日。此句譯文應為“星期五發薪日到了,他們馬上會出去喝得大醉”。翻譯時通過這樣的加注法,“英國星期五是發薪日”的文化信息一目了然。又如:HethatliveswithMusesshalldieinthestraw,若直譯為“和繆斯住在一起的人將死在草堆里”,會讓中國讀者很困惑,若在后面加注“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文藝、音樂、天文等的女神。文學藝術家生前大都窮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視,只在死后才出名。”其含義也就不言自明了。
翻譯的目的就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習語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文化內涵深厚,翻譯過程比較復雜,即要做到“信、達、雅”,還須斟酌、權衡,盡量兼顧“音、形、意”幾方面,以達到最佳效果。翻譯習語時要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和具體情況,靈活運用這五種方法,既要充分表達出原習語的含義,保留其生動、簡潔、深刻和幽默的特點,還要再現原文習語的文化意蘊和民族色彩。
參考文獻:
[1]ChitraFernando.IdiomsandIdiomaticity[M]: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李軍、韓曉玲.常用英語習語翻譯及應用[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
[3]郁福敏、郭珊.英漢習語對比[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9.
[4]蔣磊.英漢習語的文化對照與對比[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5]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