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985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針對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和中國社會的經濟狀況,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把教育與生產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1986年,國家教委決定首先在一些縣進行教育綜合改革的實驗。1987年,國家教委與河北省人民政府決定在河北省的陽原、完縣和青龍三個經濟比較落后的縣進行農村教育改革實驗。1989年1月,經國家教委同意,河北省人民政府決定擴大河北省農村教育改革實驗區范圍,將豐南、任邱、獲鹿、藁城、三河、南宮、丘縣、安平、豐寧九個縣增列為河北省農村教改實驗縣。1990年1月,又將張家口地區全區確定為農村教改實驗區,以探索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進行農村教改的途徑,加快全省農村教改步伐。河北省農村教育改革的實施,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進行的。
這次農村教育改革一不搞群眾運動,二不搞一刀切,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先搞實驗,然后擴大實驗區,最后在全省推行。各個實驗區的農村教改各具特色,但也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方面。
一、更新觀念,樹立教育為當地培養人才的思想
思想的轉變,是農村教育改革成敗的根本。我們過去早已提出教育“三個面向”(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面向未來)的問題,但實際上仍然是基礎教育投入多,真正與農村和基層有關系的技術教育、職業教育等投入不夠;而基礎教育又是重視文化課、提倡升學率,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差,解決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差。過去,我們常常就教育談教育,就經濟論經濟,沒有把教育放在一個廣闊的社會經濟氛圍中來思考,也沒有把經濟建設與人才培養結合起來。這次農村教改,就是要把這樣的認識端正過來。
首先明確農村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是為農村培養人才,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服務。在此基礎上進行農村教育結構、教育管理體制和教學內容上的改革。
其次是提高經濟發展對教育的依賴性的認識,改變過去只有從事教育的人搞教育的做法,提倡全民搞教育,全社會搞教育。
這樣,在思想上產生了四個轉變:從過去認為教育只是投入,周期長而效益慢,轉變到應將教育提高到經濟建設和生產發展的戰略高度去認識;從過去認為上學只是為了升學,轉變到教育的首要任務應是為當地經濟建設培養人才來認識;從過去認為農村教育只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盲,轉變到應開辦各種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的多種形式教育;從過去單純依靠教育部門辦教育,轉變到全黨辦教育、全民辦教育、全社會辦教育。在解決好“教育與經濟”、“服務與依靠”關系的同時,還在教育觀、人才觀、就業觀等觀念上更新認識,提高各級領導和各階層群眾進行農村教改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然而,觀念的更新不是簡單的事情。過去,貧窮落后地區的群眾所認識的唯一“脫貧”之路,是讓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學,然后留在城里工作。他們認為,所謂“就業”就是在城市里找一份工作,端上“鐵飯碗”,而通過教育、通過科技改革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并沒有被放在重要位置。河北省農村教改實驗縣在轉變教育觀念上做了不少文章。他們一方面大力宣傳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經濟建設尤其是當地的建設服務,為改變貧窮的面貌培養人才,另一方面投資投力改革教育結構和教學內容,使之更適合當地的經濟發展,還著力抓典型范例,用事實教育和說服群眾。教改實驗縣里涌現了大批通過改革后的教育、通過科技手段致富的例子,大大推動了農村教改的進程。
二、改革教育結構,調整教學內容,使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在調整教育結構方面,首先打破的是過去單一的普通教育體制,積極推廣“三教統籌”(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多形式、多層次辦學,包括職業技術培訓班,職工學校,業大,函授,電大,以及部門、廠礦、企業單位和個人辦學,形成國家、集體、個人一起抓教育的局面。尤其是在職業技術教育上,各地區都花了大力氣,而且,各地都根據自己的資源、環境、經濟發展水平開設專業課程。一方面各縣都建立了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另一方面,各縣因地制宜把初中和高中改為職業初中和職業高中。例如完縣在1988年把5所鄉辦初中改為三年制或四年制職中,主要設林果、畜牧專業,個別初中改為“3+1”制,即三年普通教育畢業后,再學一年專業技術。
目前全省149個縣設有職中400多所,專業140多個,在校生近20萬人。多數職中和職教中心設有實習基地,以提高學員的實際操作能力。如保定市區陽縣開辦了雕刻學校,既開發了豐富的大理石礦藏,又弘揚了傳統雕刻工藝,對當地的農民脫貧致富、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此外,這些縣93%的村辦了成人農民學校,形成了一個三教統籌的網絡,使教育和經濟的發展步入良性循環。除了在教育結構上進行改革外,農村教改的實驗縣區還在教學內容上進行調整。這就是,從小學起增設勞動技能課,使學生從小就養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好習慣;在初中還增設了當地的概況、資源、歷史等課程,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教育,1990年各實驗縣都編出了一套鄉土教材并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在文化課的內容上也進行調整,使學生在提高文化素質的同時培養正確的農村觀。
三、利用高校的優勢,落實科教興農戰略河北省農村教育改革,吸收了高校的參與。
教改一開始,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張家口師專、張家口農專、保定師專、河北農技師院、唐山工程技術學院等就積極投身其中,隨后,北京農大、中國農科院,中央教科所、河北機電學院、河北地質學院等也參與進來。據統計,先后參加河北省農村教改的高校和科研單位有42所。這些高校和科研單位分別承包一、兩個實驗縣,在農村教改中發揮其人才、知識、技術和信息優勢,幫助實驗縣進行智力、科技和經濟開發,取得了明顯效果。另一方面,高校的參與也推動了高校自身的改革,使之更適應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幫助實驗縣制定教育和經濟發展規劃。
高校參與農村教改的目的,是幫助農村脫貧致富、發展經濟。所以,他們利用自己的優勢,組織教師、學生到教改實驗縣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對當地的人力、物力、資源和潛力提出合理配置和挖掘的計劃,并對縣經濟發展作出近期和長遠規劃,例如清華大學聯合中央教科所、北京師范大學、張家口農專等單位,用一年多時間,走遍了陽原縣平地丘陵,查閱了上萬個數據資料,同當地的工作人員一起完成了《陽原縣中長期經濟與教育的發展規劃及優化研究》,為陽原縣的教育與經濟發展提出了具體的措施、步驟和目標,并制定了“一煤炭、二建材、三加工、四運輸、五建筑、六服務”的工業發展方針。天津大學動員了十幾位教授,上百名學生用了3年多的時間,在完縣做了大量的、細致的、詳實的調查研究,完成了近20萬字的《河北省完縣社會、經濟、教育總體規劃》,為完縣的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探索了一條新路。
2.推廣實用技術,進行技術改造,促進脫貧致富。
農村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過發展教育,獲得實用技術,發展經濟,脫貧致富。所以高校參與的好處是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技術推廣到農村生產中去,一方面使其科研成果能較快地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又幫助農村改變了落后面貌。在這一點上,各參與農村教改的高校和科研單位都充分顯示了其優勢。例如河北農業大學近年來派出近千名師生到農村通過舉辦培訓班、在職中開設專業課等形式,傳授技術,解決難題。他們在完縣進行了幾十次農村技術專題研究,在果樹、蔬菜、食用菌等領域進行了全縣性的技術推廣,僅“經濟作物豐產技術試驗示范”一項,年總產值達7417.8萬元。張家口農專幫助陽原縣改造低產蘋果園。有一個村55畝蘋果園,1986年全園總產150公斤,經技術改造后,1987年提高到2,500公斤,1992年總產達60,000公斤,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在幫助農村地區鄉鎮企業技術改造上,高校同樣做出了貢獻。例如陽原縣長城水泥廠,1988年建成后1年虧損107萬元。1989年清華大學派專家到陽原縣進行實地考察,解決了生產工藝中存在的問題,當年就扭虧為盈。清華大學還在造紙、皮革、稀土鑄鐵暖氣片等領域幫助陽原縣進行技術改造,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3.著力培訓師資和技術、管理人才,逐步使農村地區依靠自身力量辦好教育,促進發展。
農村地區尤其是比較貧困落后的地區師資匱乏,是農村教改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教改中,各縣不但對原有學校、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大幅度調整,還興辦了許多職業學校、成人學校、業余學校等,這就使原來已經不足的師資隊伍更加匱乏,針對這一狀況,各參與農村教改的高校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幫助解決困難,它們通過舉辦學歷教育班,招收定向培養生,開展專題講習班,接納長期、短期培訓生,舉辦針對性很強的靈活多樣的訓練班,開辦業余師資培訓班等,多渠道、多形式為農村培養師資和技術、管理人才,盡快盡好地解決農村地區師資問題和農村技術管理人員問題。例如近年來,河北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河北農業技術師院等院校各為農村地區培養合格的教師和技術人員幾千人。這些教師和技術人員回到家鄉后又進行培訓、講習等傳授農村實用技術,在農村地區脫貧致富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4.幫助農村地區普通中學和職業技術中學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使之更適應當地經濟發展。各參與農村教改的高校,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為職中和普通中小學制定學校建設與發展規劃、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大綱,編寫與當地具體情況相結合的教材,并在儀器、設備上大力支持農村地區的學校,建設實驗室和教學實習基地,使之成為“人才培養、科學實驗、技術推廣、生產示范、經營服務”的多專多能的學校。實踐證明,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參與農村教改,促進了農村教改的順利進行和深入發展,同時也使高等教育走上了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軌道,體現了教學、科研、生產、服務四結合,增進了高校自身的活力。高校的參與,發揮了內部科技推廣的巨大潛力,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教育著眼于當地的經濟發展,辦學與引進信息、推廣技術密切結合
河北省農村教育改革的著眼點,放在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上,放在了文化教育與引進信息、推廣技術以及脫貧致富的結合上。各實驗縣都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認真、系統地作了教育與經濟的全面規劃,把教育規劃與經濟規劃合二為一。教育結構的調整,教學內容的改變,辦學形式的多樣,都是根據當地的實際經濟狀況切實地進行,在通過教育推廣技術、引進信息、促進生產上,辦學單位實行了“上掛、橫聯、下輻射”的辦法。所謂“上掛”,就是農村地區的辦學單位掛靠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等擁有先進科學技術的單位;“橫聯”是把辦學與當地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科技等有關部門密切聯系配合;“下輻射”是指把從高校和科研機構獲得的適合當地生產的技術通過與當地工業、農業、科技等單位的協調配合向鄉、村、農戶傳播推廣。教育、科技和經濟三者之間有意識地接軌,使勞動者在提高素質的同時增強了吸收和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從而使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逐漸形成,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
例如,陽原縣的駱駝嶺村,有大片牧場,很適合發展養殖業。這個村1985年用扶貧款買了1000只兔,但是由于農民不懂防疫技術,結果兔子全死光了。群眾再也不敢養兔了。而養的羊因品種不好,收入也很少,不能脫貧致富。1987年,縣職業學校與高校聯合把這個村作為實驗點,根據當地情況引進良種羊、兔,并對全村群眾進行養殖、防疫的技術培訓,當年該村就家家養羊、戶戶喂兔,人均收入從前一年的120元提高到350元,1988年繼續發展養羊、養兔業,人均收入達到600元。現在該村引進了新技術新品種,養殖業又有大幅度的發展,并開展出口貿易,農民收入比1988年翻兩番還多。再如,河北農大幫助完縣推廣西瓜地膜覆蓋技術,使畝產增加2000多斤,總產值增加700多萬元。河北農大在完縣推廣的“經濟作物豐產技術試驗示范”一項,在全縣推廣面積65000畝,總產值7417.8萬元,純收入6,000萬元,充分顯示了教育對推廣技術、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河北省近十年的農村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實踐,對原來農村教育存在的弊端已有較大的克服,顯示出新的教育體制和結構對當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因而,可以說已逐步形成了河北省農村教育的基本思路。這就是:(1)河北省是農業省,教育必須立足于農村的經濟發展才是正確的方向;(2)農村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農村建設者;(3)農村教育必須從以升學為主轉變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使農村富裕昌盛的軌道上來;(4)農村教育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5)教育結構和內容靈活多樣,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統籌進行,形成高、中、初多層次教育為農村建設服務的網絡。河北省農村教改的成效是顯著的,在當地經濟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是顯著的,所以,農村教改繼續深入下去并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廣普及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