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電教技術發展隊伍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育技術專業隊伍已成為院校教學改革中一項迫在眉睫重大任務,本文重點探討加強教育技術專業隊伍的綜合素質建設的途徑和措施。
隨著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衛星數字壓縮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它們在對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對院校的電化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新形勢,不論是地方高校,還是軍隊院校的電教工作者都在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探索著電教發展之路。尋找著新形勢下電教工作“轉型”(即由電化教育向現代教育技術)的最佳切入點。筆者認為,在世紀之交,在電化教育向現代教育技術過渡之時,電教工作者應及時轉變觀念、敏銳把握機遇、迅速占領制高點--現代教育技術,與此同時,更應重視加強教育技術專業隊伍建設,提高專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一、電教專業隊伍的現狀
縱觀我軍院校電教中心的發展過程及目前電教專業人員的現狀,可概括的歸納為年齡老化、知識陳舊、學歷偏低,各層次人員組合和分布不合理等。其產生的主要原因:第一,教學媒體制作手段和設備發展過快與人員流動過慢。七十年代末到八十代,電化教學主要是以視聽媒體(投影、幻燈和電視錄像等媒體)為主,當時的電教工作者奉獻精神強,工作熱情高,制作出的高質量投影、幻燈教材和電視教材為我軍合格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也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多種媒體組合教學”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然而,多年來,在以視聽媒體為主導的電化教學工作中,電教中心引進人才的專長是以懂“電”為主。忽視了對懂“教”的人才及計算機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第二,對電教中心職能錯誤定位,造成了知識結構和學歷結構的不合理。在電教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究竟電教是姓“電”還是姓“教”,以及主要工作職能是“保障”還是“教學”的問題,一直是制約電教工作健康發展。一些單位的領導在認識上將電教工作視為純服務性的教學保障單位,在客觀上就造成了電教專業人員長期處于低層次的被動式服務,從而產生了地位的動搖;重“技術”輕“教學”,即懂“電”的多,懂“教”的少;教學理論、教學模式及方法手段研究的少,對電教媒體在教學中應用,特別是新興媒體的制作與應用重視不夠。因此,電教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多為維修、攝像和照相等。學歷結構多為本科、大專甚至中專。第三,電教工作的性質造成了年齡結構的不合理。由于電教工作技術性強,專業人員培養周期長,工作相對穩定,這在客觀上造成了電教專業隊伍中部分教員年齡過大,年齡結構趨于老化,缺乏生氣和創新精神。
二、現代教育技術召喚高素質的教育技術專業人才
計算機網絡技術、數字視頻技術、視音頻壓縮技術、光纖通信技術、有線電視雙向傳輸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以及電視制作設備的數字化,未來教育技術專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電視教材制作設備數字化,要求教育技術專業人員具備較高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應用水平。數字視頻技術、計算機視音頻處理技術引起了電視節目制作設備和編輯手段、編導思路的重大變革,非線性編輯系統、影視制作工作站、數字化攝錄設備及計算機播出系統在電視教材中的運用,預示著電視和計算機這兩大媒體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分化發展后,已開始趨向融合,并正在呈現出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發展趨勢。這對專業人員計算機操作能力、專業知識、業務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多媒體教學和網上教學等新的教學模式的出現,要求教育技術專業人員有較強的綜合素質。具體體現在:一是精通教育理論,熟悉教學規律;二是能利用各種教學開發軟件設計和開發多媒體教學軟件;三是能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多媒體教室和進行校園網組網、管理和維護;四是掌握網上教學和現代遠程教學的規律、方法和手段;五是具備較強的學術科研和從事教學實驗研究能力等。為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有效地規范電教人員的未來發展,國家教委電教委員會曾委托上海市智力開發研究所對電教人員能力現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調查結果表明,電教人員視聽媒體使用能力最好;視聽媒體制作器材的使用與維護能力、電教產品信息掌握能力、推廣電教服務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掌握一般;最差的是運用計算機技術的能力。而現代教育技術是以計算機的操作和使用為物化平臺的,因此,提高專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已成為教育技術的發展所迫在眉睫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加強專業隊伍建設,提高專業人員教育技術素質
現代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學與教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的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以促進學與教的優化的理論和實踐。其主要工作:一是建構和探索新型教學模式;二是通過設計、開發、決策等技術,提供學習者學習資源;三是設計現代化教學環境;四是研究和建立現代化的網絡教學系統;五是建設現代教材體系;六是建設高素質的電教隊伍;七是開展教學實驗和研究。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推動教育教學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這段話一方面表明了教育技術在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向從事教育技術的工作者指明了提高自身素質的方向
(一)加強政治思想工作,提高專業隊伍的思想素質。
回顧我軍院校電教中心的發展史,不難看出,電教事業有今天的光輝成就,是與老一輩電教人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忘我精神分不開的。目前,電教事業的發展又處于“再創業”的關鍵時刻,必須教育年輕一代教育技術工作者樹立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強化為教育技術事業奮斗終身的獻身精神;加強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加強職業道德素質教育;倡導團結協作、相互理解、互相幫助的集體主義精神;弘揚敢于探索、改革創新的開拓精神,力爭為教育技術事業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更新教育理論,轉變觀念,培養復合型教育技術人才。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使得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手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作為一名教育技術工作者應始終站在學科發展的最前沿,把握住其發展的方向,掌握其理論精髓,及時完成由電化教育向現代教育技術的轉變。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在平時注重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教材觀。
根據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及主要工作來看,教育技術工作者的素質必須是一專多能復合型的。首先,應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熟悉教學規律。其次,應精通計算機硬件操作、多媒體教學軟件腳本的編寫和制作、掌握網絡教學的規律、方法和維護,第三,探索出成功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并和學科教員一起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推廣和普及工作。
(三)改善知識結構和學歷結構,建立一支科研型的教育技術專業隊伍。
改善教育技術專業隊伍的知識結構和學歷結構,建立一支科研型的專業隊伍是教育技術事業蓬勃發展的基礎,也是現代教育技術深入教學改革的,提高教學效益的前提。其主要方法:一是加強在崗培訓。通過聘請知名專家、學者來院講授有關現代教育技術理論、遠程教育教學設計的原理和方法及媒體的設計、開發與應用的等高新技術知識,提高在職專業人員的教育技術理論水平;通過舉辦培訓班輔導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教學設計等技術知識,提高專業人員教學設計能力和軟件開發、制作水平。二是將有發展潛力的年青教員送學深造,提高教育技術專業隊伍整體知識結構。三是通過遴選優秀大學畢業生或學校內部調整等手段,多層次全方位吸收高層次的現代教育技術和計算機方面的人才,逐漸形成一支具備研究、教學軟件制作、教學設計、網絡教學管理與維護等多專業、多層次的教育技術專業隊伍。四是向兄弟單位學習電教工作的成功經驗。五是大力加強學術研究,實現由“經驗型”、“教學服務型”向“教學科研型”的轉變,增強專業人員科研意識,提高專業人員科研能力。
四、結束語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在院校教學改革中的運用,在世紀之交,如何把握機遇,占領制高點,再創輝煌,已成為從事教育技術的工作者們共同奮斗的目標。相信通過教育技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支具有一專多能復合型的高素質教育技術專業將為我軍院校教育技術的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