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信息媒介素養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當代信息化社會,大眾傳媒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媒介行為,特別是對大學生的行為造成重磅沖擊。地方性高校在辦學資源相對貧乏的條件下,信息化建設落后,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迎接大眾媒介的正面影響,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媒介,避免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除此還必須加強學生自身的媒介素養,從源頭防疫負面侵襲。
一、信息爆炸時代的來臨,強化發展傳媒的大眾化。
當前,以信息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正方興未艾,信息產業作為急先鋒、橋頭堡引領著當代科技潮流。信息,這個一夜之間家喻戶曉的名詞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和強度入主人類生活。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美國“全國信息高速公路”(即NII)、“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即GII)兩計劃強勢的推行下,全球刮起了一股強大的信息熱,各國加緊研發、構架信息產業,猶如進行新一輪軍備競賽一般。這種勢頭,使得信息化進程突飛猛進,直到21世紀還依然昌盛不衰,深刻地滲透和影響著社會生活。高度信息化也成為后工業社會一個顯著的特點。美國社會學家和未來學家D·貝爾在《后現代社會》一書中說:“后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體力勞動或能源,而是信息。”①
信息,這個制造后現代社會奇跡的圣手,已經被學者們提到與物質、能量齊驅并駕的高度。②物質、能量、信息三者位列三甲,共同推動著現代文明的不斷生成、鞏固和發展。
信息的無限膨脹和全面蔓延,呼吁著乘載這位巨人的文明列車的到來。大眾傳媒因其直接面對大眾,具有信息產品大量生產和大量復制的能力而成為首選。而事實上,它也是信息發展的必然產物。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類傳播的迫切需求構成了大眾傳媒合理生存的綿長生命線,大眾傳媒從一產生就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
大眾傳播(masscommunication),按傳播學的觀點,是指特定的社會集團通過文字(報紙、雜志、書籍),電波(廣播、電視),電影等大眾傳播媒介,以圖像、符號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數人表達和傳遞信息的過程。③簡單地說,就是大規模的媒介組織向大范圍的受眾傳遞大批量的信息的過程。在現代社會,它是人們獲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社會文化和娛樂的提供者。它對社會的影響之普遍,作用之強大,使得它成為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信息系統。從文化的視角來看,它在促成文化體系的一致化和標準化,影響人們的社會心理趨向和價值取向,尤其是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表現有著非常突出的作用。它發出的信息能夠形成一種道德的文化力量,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按照媒介所提供的“參考構架”去解釋社會現象和事實,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也就是說,大眾傳媒有選擇的提供一些信息,或突出某些問題,使受眾知道什么是社會上贊同或認可的價值、規范和信仰,于是受眾就自覺地被迫接受這一套“定義”或“解釋”的約束和指導,盡量隨大流,采取被整個社會文化所認可的行為方式。這也正是大眾媒介的力量所在。④
二.“議程設置功能”和“沉默的螺旋”理論制約著大眾傳播的社會宏觀效果,在當代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影響下,大眾傳媒導向偏向媚俗化。
美國社會學家兼大眾傳播學家德弗勒告訴我們,新聞媒體提供給公眾的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而是新聞媒介的議程——是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有選擇的報道。這就是“議程設置”。⑤大眾傳媒能夠人為的安排議程,確定什么是重點,什么是非重點。與此同時,德國社會學家伊麗莎白·內爾—紐曼則告訴我們:當一種觀點得到大眾媒介持續不斷地宣傳,從而成為所謂支配性意見時,持有相反觀點即所謂異常意見者便逐漸陷入沉默,而放棄已見去追隨公眾看法者會不斷擴展。于是,形成這么一種螺旋趨勢:就是一種觀點一旦得勢便越來越走紅吃香,越來越為世人所接納。⑥“議程設置功能”和“沉默的螺旋”這兩種理論形成了一種傳播的內在機制:逢公眾喜歡的新聞產品哪怕是低俗的也一樣有市場。當前,我國大眾傳媒在走向市場化運作的過程中,媒介責任與經濟效益之間出現了一種嚴重的失衡狀態,產生了一些喪失人文精神和職業操守的現象,媚俗化和妖魔化的報道成為一種危險的趨勢。為一味的滿足人們低俗的需求和非常態的欲望,大眾傳媒不是善意的引導和果斷的杜絕,相反,為保持高收視率、高收聽率和高點擊率,他們以需求為擋箭牌,不斷地制造所謂的大眾文化。大眾媒介的傳者由于單純以商業的角度介入社會,缺乏必要社會責任感;而受者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由于偏向于娛樂,對媒介所傳遞的信息沒有進行過濾,也缺乏一定的媒介認知常識,隨大流。有的受者甚至將這種感性的娛樂文化當作精神養料加以吸收。傳者和受者的本質發生異化,媚俗的信息有讀者市場。在市場化的運作中,作為傳者和受者的渠道,大眾傳媒的導向逐步媚俗化。“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大眾媒介的信息充斥著兇殺、暴力、色情。這些滿足受眾的信息,是一種“低下的滿足”,對提高文化品位毫無作用,甚至會帶來現代文化干涸的危機。這種
“在工業社會中產生,以都市大眾為消費對象,通過現代傳播媒介傳播的、按照市場規律批量生產的、集中滿足人們的感性娛樂的文化。”正在位移人類的燦爛文明,大眾媒介的兩面性越來越明顯,如何在過載的信息內容中吸取人類的文明成果和先進的精神養料是時代的重大課題。
三.高校是參與信息轉化的智囊和開展教育的集中地,面對信息化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地方性高校必須加快信息化建設。
隨著麥克盧漢在四十年前第一次喊出“地球村”,我們就逐漸走進了一個媒介全球化的世界。媒介的全球化催發了一場信息革命,消除了因信息不確定性和不對稱性而帶來的不穩定因素。然而,在我國,信息產業正在市場的軌跡中緩慢運行,信息產業在我國還是一個新鮮的詞兒,還正在探索著前進,難免偏離原有設計的運行軌道。大眾媒介出現媚俗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高校作為社會的高層次知識區域,是信息論轉化為產業的交換地,在這場革命的地位非同一般。
(一)高校信息化是當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人類締造的文明成果,它不僅僅在信息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育領域,它也在信息的流通和共享等方面積極促成科學化、系統化和高速化。比如它為遠程教育提供了技術保障,坐在電腦旁就能通過數字化的服務展開教學。這克服了地域和時差帶來的障礙,減低了教育的成本;同時,信息化的普及更使教育的資源得到整合,為學生提供超容量、高質量的信息服務和文化享受;拓寬了學界的視野,也為素質的教育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使得學生的學習更為便捷、便利和有效,從而提高了教育的質量。
(二)一般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資源有限,資金緊張,信息建設困難重重。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都極為有限,在這場信息浪潮的形勢更為嚴峻。
地方性高校具有辦學經費地方性和地理位置的偏遠性。⑦從行政上看,地方性大學一般都是地方政府的附屬機構,其辦學資金大部分都來源于當地政府和企業的支持。所以受地方的經濟影響比較大,投入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以我學校為例,并沒有用于信息建設的專項資金。而地理位置的偏遠性,不利于信息渠道的暢通,不利于人才的引進,也不利于信息資源的流通。雖然學校已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努力地改善,但還無法滿足信息化的需求。
(三)高校的擴招形勢使得入學規模擴大,但信息資源增長跟不上步伐。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太小、高級人才嚴重匱乏的“瓶頸”已經成為制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最大障礙。在擴招之前,由于高等教育規模受到限制,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占適齡青年比重一直在5%%左右徘徊。這意味著當時高等教育只是少數人可以享受的精英教育。1999年開始擴招以后,精英教育逐步走上大眾化軌跡。
據統計,從1999年~2004年間,我國高校招生以20%%的幅度增長;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504萬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毛入學率已達21%%;在校生由1998年的643萬人上升到2300萬人。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教育大國”。⑧
然而,短時期內高校擴招速度過快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十分明顯。首先,導致了高校資源的全面緊張。招生數量快速增加,但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長跟不上規模發展,許多高校辦學條件不足,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跟著教育趨勢擴招,資源卻極為有限。而信息資源作為重要的辦學資源,盡管學校做了很大的工夫,但還是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
以我校為例,2005—2006年比2003—2004年在校學生增長了18.6%,1921人;而雖然公共電腦增加了320臺,但還是無法滿足同學的信息需求。以2005—2006年來算,沒有電腦的同學有5898人,根據學校公共電腦的開放時間8:30分—21:30分,有13個鐘頭。在這13個鐘頭中,假如沒有電腦的同學都去上網,那他(她)們使用的時間才13*740/5898=1.63小時,即這些沒有電腦的同學利用公共電腦一天只能享用97.8分鐘。這遠遠低于我校大學生平均每天使用電腦上網的時間(128.3分鐘):
我校大學生每天接觸大眾傳媒時間分布:
備注此次調查為抽樣調查,共發出550份問卷,男生54.7%,女生45.3%,回收534份,有效卷533份,有效率96.88%;其中有私人電腦的占了72.4%。
賦值:3小時以上=210分鐘;2—3小時=150分鐘;1—2小時=90分鐘;31—60分鐘=45分鐘;30分鐘下=15分鐘;基本沒有=0分鐘。⑨
(四).在信息爆炸時代的影響下,大學生的媒介觀媚俗化的趨向逐漸明顯。
在當今的信息爆炸時代,人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全球每天出版一千本書籍,印刷品總量每五年就會翻一番,《紐約時報》每周日的信息量超過17世紀一個普通英國人一輩子的信息量,人類近三十年來擁有的信息超過了過去5000年的歷史積累,而互聯網的海量信息足以讓人感到窒息。據2006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最新數據,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網民占了84.8%,18—24歲的網民占了29.4%,可見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信息消費的主力。而網絡信息消費卻集中在娛樂新聞上,并且占了一半以上。
注: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550份,回收534份;其中有效卷533份,有效率96.88%。接受調查者的組成為:男生54.7%,女生45.3%;大一23.5%,大二44.6%,大三21.4%,大四10.5%。
人們對娛樂化信息的熱衷是大眾媒介與市場對接過程中衍化出來的潮流,伴隨著媒介市場的發展和成熟,娛樂的功能得到大大的開發,而對傳播信息,監測環境和文化繼承等基本功能則被有意地弱化甚至取代。著名的媒介批評學者尼爾·波茲曼著有兩本書:《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在這兩本書中,波茲曼說,當代媒體最為主要的特點,或者說是唯一的特點,就是娛樂。娛樂主宰一切。在娛樂或享樂原則面前,人們成為一種日益膚淺、浮躁的消費主義者,不僅喪失了消費自主能力和批判鑒賞能力,而且容易喪失植根于文明傳統最深層的羞恥心。媒介經營者極端化的產業意識和經營理念為娛樂業劈開了較為寬泛的生存空間,極度促進了娛樂業的繁榮和昌盛。信息產業和娛樂業構成巨大的產業鏈,緊緊地利用和壓擠人們包括大學生的業余時間。大學生在這種背景之下,接觸到的信息也是以娛樂為主。世界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指出:“文化技能不可能僅僅來自教科書或培訓班。具備這些技能的一個前提條件是,要熟悉自己所住街道以外的世界是如何運作的,這類知識日益來自于傳媒環境。”可是媒介環境的娛樂化、媚俗化使得我們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染上了這種娛樂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大眾媒介在引導我們消費時向受眾傳遞了消費的意識和暗示,淋漓滿目的消費品和豪華時髦的生活方式引誘著我們掏腰包。這些消費觀消解了價值,消解了意義,追逐平面化、零散化和享樂化。這更加劇了傳者和受者身份的差異性。美國媒介史專家保羅·利文森曾告誡世人:“那些掌握并支配著某些信息的人,換言之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說法是信息處理者通常能擁有更大的權利。而那些對媒介權力一無所有的人卻有如置身于懸崖峭壁。”這也印證了英國媒介專家凱麗·巴查爾格特所說的:“傳播者和消費者之間出現了重大的失衡以及權力轉換的變化。”
四.提高媒介素養,加快媒介素養教育的步伐,是培養和發育媒介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媒介素養,英文是Medicalliteracy,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說法,正如美國學者霍布斯所說的,它是一個有著一千個名字的孩子。但概括起來主要是指人們面對大眾傳播媒介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能力。它是人類讀寫能力的延伸,是人們在具備讀書寫字能力的同時掌握讀解媒介信息的能力。它起源于英國。1933年英國學者ER·利維斯和他的學生丹尼斯·桑普森發表了文化批評論著《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他們認為,新興的大眾傳媒在商業動機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被推銷一種“低水平的滿足”,這種低水平的滿足將誤導社會成員的精神追求,尤其是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負面的影響。作為媒介教育的先導,兩位學者提出了“文化素養(cultureliteracy)”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后,由于各國政府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介入,媒介素養教育迅速發展,成為規模,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的媒介素養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健全的學科。在我國,直到1997年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卜衛發表了《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一文后,(1997年《現代傳媒》第一期)該課題才開始得到國內專家和高校的廣泛重視,2004年還被列入新聞傳播學界10大熱門論題之一。現在國內對它的研究還處于理論闡述的層次,只有極少的學校開展該項教育。如2002年中國傳媒大學正式成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設立媒介素養教育專業碩士點,同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在本科生中首次開設媒介素養公選課,同年10月1日,復旦大學媒介素養小組創建并開通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媒介素養專業網站(),2006年6月23日,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FudanMediaLiteracyResearchCenter)正式成立。然而一般高校由于師資、技術、設備等條件的制約,卻無法同步發展。就我校而言,新聞系于2005年創立,師資不足。
媒介素養實施條件的困難和極限,導致我校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薄弱和忽視。媒介素養教育,按現在通行的說法,是指指導人們正確理解、建設性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人們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在我的調查中,90%以上的同學沒聽過“媒介素養”這個詞,更不知道媒介素養到底是什么。而開展媒介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它是信息時代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關于“努力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講話時指出:“大學的優勢在于多學科的結合,應該讓學生在一個學科綜合,學術水平較高,充滿團結合作精神和’百花齊放’的氛圍中接受熏陶和影響。學生除了專業知識之外,還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人文素養。”媒介素養教育是綜合性學科,其研究領域跨越新聞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范疇。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它也是大學生媒介行為重構的重要舉措。大學生媒介行為的失衡反映在:1媒介行為的偏離——對媒介的誤用;2媒介行為的失范——對媒介的亂用;3媒介依存過度。媒介素養教育是從訓練內在素質來弱化污染信息的影響,這就象預防肝炎疾病一樣,回避或限制接觸污染信息的密度充其量象打預防針,是一項短期解決問題的“防疫性”的外化舉措,其效果是有限的,而提升媒介素養就像培植自己體內的抗體是一項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內化的、根本的和長效的舉措。
五.合理安排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和創新實施教育的路徑,多層次、多角度和多方式全面展開。
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眾多學者都做了分析,大同小異,歸納起來主要有:1.是認識媒介、學會理性地辨別信息,對信息做批判性的思考;2.是提高媒介的有效利用率,懂得運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務自我。具體的可以分為微觀認知、中觀認知、宏觀認知和超越媒介。⑩
在我校,由于受資金、師資的限制,在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應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機動的教育體系。主要有:1.開設名稱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公選課或專業課。課程的教育強調大眾化,對媒介的內容可淺嘗輒止,但要生動活潑;2.就地取才,外聘人才,進行現場教育。社會媒體的從業人員具有扎實傳媒經驗,請他們現場授課、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有利于同學們較好的掌握大眾媒介的知識;3.利用校園媒介資源,在校園網、校報、廣播開設媒介素養專欄。該欄目應該是經常性長設欄目,以便于持續教育。校園媒體具有地緣性、接近性、開發成本低、運作方式簡單等重要特征,對普及教育是一種可行又便捷、實惠的途徑。4.用好新聞系的媒介研究主陣地,擬成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對大學生各種媒介行為進行研究,突出高校研究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傳播學引論》李彬新華出版社1993年第1版
2.《傳播學教程》郭慶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3.《媒介素養教育論集》邱沛篁等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解析》柳萍等《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6年1月第28卷第1期第150—154頁
5.《加快我國高校媒介素養教育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秦學智《蘭州學刊》2005年第5期總第146期第335—337頁。
6.《媒介素養:一種正在興起的教育實踐》田中初《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第29卷總第130期第62—66頁
7.《媒介素養教育:當代高等教育的新課題》張國民《黑龍江高等教育》2005年第5期總第133期第150—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