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技術文化常識課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上海市教委組織編寫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上海課程改革中為高中學生開設的一門選修教材。在使用時發現,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在了解、理解方面有諸多困難,對這門課常常缺乏興趣。搜索有關文獻發現,國內對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教學法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研究十分罕見,而互聯網上關于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網站都比較專業,通俗性欠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惫P者運用信息技術,制作了中國戲曲、書法篆刻、古代建筑、工藝美術、中國服裝、中國服飾等課件,幫助學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提高了《古代文化常識》選修課的質量。制作課件可以依據如下策略:
1、課堂演示式教學策略。它首先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的實施上,學生根據教學目標,自己收集相關的信息,并加以處理,將相關的內容和拓展信息制成課件,上課時演播給大家看。另一形式是由教師制作課件,授課時由教師將課件演示給學生看。這種形式,將傳統教學中教師單方面的講課變成學生的主動求取知識和多感官的刺激,使“靜態”的知識變為“動態”的知識,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例如,古代文化中的傳統節日,先由學生們根據教學目標,分組分別把某個節日制成課件,同時列出不理解的內容,然后在上課時利用網頁進行演播交流,不理解的地方請大家討論解答,使學生們在主動探求中提高自己。
2、個別化教學策略。在教學的實施上,讓學生相對獨立地進行操作,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各類教學資料庫、信息庫、數據庫中,選取學習信息,確定學習內容來完成學習;同時,在電腦的幫助下及時修改補充內容。以“詩詞歌賦”一課為例,先由教師利用網絡公布要求、參考書目、網站地址,再由學生根據書目通過校園網搜索閱讀相關圖片與文字,然后在校園網上互相閱讀并點評,教師適時轉播學生精彩的作品及點評;然后由教師總結;最后,由學生完成自己作品的修改。
3、情境參與教學策略。教師的作用是充當導演,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和功能,將相關的內容和信息集中起來,創設一種特定的情境,使學生在這一特定情境中去體驗。
古代文化常識選修課與信息技術整合不是信息技術與課程的簡單相加,而是要以了解古代文化常識為出發點,信息技術服務于古代文化常識的了解。我們還重視利用信息技術結合傳統方式的運用。例如,讓學生對某一類古代文化知識熟悉之后,寫一段或一篇短文,《小議古代的玉器》是學生寫的短文,文中寫道:“我們學習屈原的《涉江》,內有‘被明月兮佩寶璐’的句子,在司馬遷《屈原列傳》中漁父以‘懷握握瑜’來比喻屈原的堅持操守,忠貞不渝。這里的‘明月’、‘寶璐’、‘瑾’、‘瑜’都是古代的玉器……直至今日,不少人名字中仍有‘珍、璋、環’等字,可謂影響深遠。”這篇短文并沒有系統介紹古代玉器,這是由于閱歷知識所限,但學生能結合課文從幾個方面作介紹,可見學習之認真了?,F在我們采用把學生寫的若干篇短文貯存在軟盤或閃存盤中,而后通過電腦投影在大屏幕上,讓學生們一起來點評。同時,還能夠把與短文中有關“玉”的圖片顯現出來。
在古代文化常識課中運用信息技術,豐富了古代文化常識的呈現方式,拓展了學習古代文化常識的方式。信息技術不僅是豐富的資源,而且是有力的學習工具,變革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多媒體為學生學習古代文化常識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反復出現多種教學信息,學生可聽可視。教師組織學生上有關網站自主選擇信息,反復強化;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主動選取和控制教學信息,自覺強化。學生愉悅、主動地學習,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在古代文化常識課中運用信息技術,更新了教學古代文化常識的方式,嘗試了生動活躍的師生互動方式。師生互動方式是很值得推廣的一種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索、創新的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導者、促進者的多重身份。運用信息技術以后,在電腦里建立分類表,隨時輸入、整理,拓展了學習古代文化常識的卡片積累,分類抄錄方式,使學習變得更方便、更快捷。由于多媒體的緣故,古代器具的圖片可以與文言字句共存,豐富了古代文化常識分類抄錄的呈現方式。通過校園網和互聯網,學生們群策群力,很快就可以在網上找出有關字句,討論它們的不同,還可以利用網上下載的圖片來區分它們的特點。信息技術的運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古代文化常識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