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中學建構教學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從世界范圍來看,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農村基礎教育水平的低下所導致的農村整體人口素質的低下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農村中學教育又是農村基礎教育的最重要組成部分,農村中學的教育質量便決定著農村基礎教育的質量,其培養出來的人才又制約著農村的整體發展。目前,我國高中學校總數為14564所,在校生的總數為1201.26萬人。其中,城市為38%,縣鎮為42%,農村占了20%;初中學校總數為62704所,在校生總數為6167.65萬,其中,城市有41329所初中,縣鎮為14002所,農村僅占到8609所。在農村中學總數并不占優的狀態下,為滿足農村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提高農村中學培養人才的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從農村中學的教學模式研究入手,是提高農村中學培養人才質量的一條捷徑。這是由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處于龍頭地位的作用決定的。教學模式制約著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的活動形式、教學環境以及教學軟件的構成形式、教學的管理方式等等。教學模式的變化,必然地引發上述各方面的變化,牽一發而動全身。教學改革應當把建構新的教學模式作為首要的任務來抓,否則一切都將是盲目的甚至是徒勞的。
二、農村中學教學模式的現狀和誤區
農村中學現行的教學模式,是完全和城市中學一樣的教學模式,是應試教育下的升學教學模式,升學是他們的出發點,也是他們的最終歸宿。在升學上競爭,農村中學和城市中學根本就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農村中學無論如何也不會取得和城市中學相提并論的成績。農村中學沒有意識到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他們陷入了一個誤區,他們把自己的責任和職能看得太過于神圣:認為不可以誤人子弟,尤其是農村的孩子,只有把他們都送入高一級的學校才算不負眾望,恪盡他們的義務。這也是農村中學應試教育的根源,這根本就不符合他們生存的道理。既浪費了有限的資源,又使自己陷于絕境。農村中學已經面臨著自身生存的危機。
目前,農村中學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是:一方面培養的人才素質低下。農村中學單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應試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僅能掌握知識而不能運用知識,沒有創新精神、動手能力不強,書呆子氣十足,根本無法適應信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能適應當今的知識信息社會。一方面因為短視,農村中學從未考慮過為處在轉型時期的農村社會培養所需要的人才,從未考慮過發揮自己的優勢為促進農村社會的繁榮和發展盡自己的職責和力量。農村中學從未意識到自己還有要為農村發展服務的職責和義務,也是觀念使然。我國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說:“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深刻揭示了農村中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弊端。一方面教學資源的嚴重浪費。農村中學存在的師資浪費,師資培訓重在學歷達標比例,缺乏學科調配和前瞻性。應付教育行政和黨政領導對學校的“檢查”和“評估”,造成精力浪費。盡管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已有一定的基礎,可是一些學校購置多媒體、電腦的初衷卻是為了“達標”,因此,不僅不使用,有的還怕使用,擔心給學校經濟帶來負擔。以上三大弊端,已成為農村中學教育發展的瓶頸,乃至嚴重窒息著農村中學的生命。這與農村中學在我國所肩負的歷史責任是何等的不相稱!改革農村中學單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應試教學模式,是農村中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自然要求。
三、建構新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農村中學教學模式主要針對知識,教師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灌輸的對象,媒體是灌輸的工具,教材是灌輸的內容,以培養應試和升學人才為目的。應試教學模式內部也不針對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做事能力,更談不上應試教學模式以外探討其他模式進行教學以培養農村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盡管目前農村中學教育正趨向于以以下四種基本學習為核心:學會認知,即獲取理解的手段;學會做事,以使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學會共同生活,以便與他人一道參加人類的所有活動并在這些活動中進行合作;最后是學會生存,也是前三種學習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這四種學習雖然是每個人一生中的知識支柱,是每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但是,我們認為僅僅有以上的四種學習是不夠的。因為對于不同的學習者,其對學習的要求是不同的。對于那些較容易滿足現狀的學習者來說,可能這四種學習就夠了,對于那些對學習有更高要求的學習者來說,還應該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要求那就是學會創新。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認為,農村中學應該把有限的教學和學習資源合理配置起來,根據學習者的要求和需要,基于擁有的現代教育技術建構教學模式組合,改變以往過于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拓展自己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也為農村教育注入生機和活力,以更好地促進農村的繁榮和發展。據2000年底29個省市的不完全統計,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農村中學學校有近30000所,擁有的各類計算機已達100多萬臺,專兼職計算機教師今近50000名,其中還有近1000所學校建立了校園網。基于現代教育技術建構新型教學模式已初步具備物質和技術基礎。農村中學應以現擁有的現代教育技術軟硬件設施為基礎,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建構“大雙主”人才培養教學模式,使教學資源的價值發揮到最大。所謂“大雙主”人才培養教學模式是指,以培養創新人才進行升學、為國家輸送精英作為目的的教學模式為主體,(可簡稱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為農村發展需要服務的技術性素質人才教學模式為主打。(可簡稱為素質人才培養模式)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以培養創新人才進行升學、為國家輸送精英作為目的的教學模式中,教學活動有四個要素:教師、學生、媒體、教學內容。對教學過程、教學結構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和學生這二個要素。教師和學生這一對矛盾的對立和統一,相互地位的轉換及二者之間的互動,決定著教學活動及教學結構的基本特征,媒體和教學內容在教學中的作用將隨之而發生很大的變化。李克東教授把教學模式的定義歸納為“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的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之問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結構形式”。從這個定義出發,教學模式總的可以分為三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以及介于這二者之間的“小雙主”模式。因而以培養創新人才進行升學、為國家輸送精英作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內部又呈現出不同的子教學模式。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灌輸的對象,是被動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這種模式擔負不了培養高素質的有創造性的人才的重擔。另一種便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主體,也是中心,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這種模式是與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培養目標相適應的,但是這種模式對教學環境的要求很高,必須要有現代信息技術的強有力的支撐,否則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介于“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二極模式之間的就是所謂的“小雙主”(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模式,這種模式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又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雙主模式則是二者的優勢互補,教師中心模式的優點正好是學生中心模式的缺點,反之亦然,所以互補性很強,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在基本保留課堂教學環境的同時,創設多元化的軟、硬件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利用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通過人機交互去主動地發現、探索、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認知能力。教學四要素(教師、學生、媒體、教學內容)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和不同的教學環境中將有不同的作用。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教學結構。它的理論基礎既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也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相應的教學理論。從實質上講,這是用新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揚棄和徹底改造。因此它是最具有實際意義的最可行的教學模式。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小雙主”模式多媒體仿真教學環境里,所有的媒體信息應與教學內容緊密配合,重點考慮的既有如何“教”,又有如何“學”,“學些什么”。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主導作用的內涵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的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討的認知工具。
2、素質人才培養模式
在以培養為農村發展需要服務的技術性素質人才作為目的的教學模式中,應該重視人的全面素質的培養,實施素質培養的模式。教學活動的四要素雖然沒變,其中教師只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搭建信息知識平臺,學生在信息知識平臺之上自主地學習。多媒體展示教學等現代教育技術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為學生的信息知識平臺的搭建提供物質環境。這一模式的主要培養對象是農村的知識青年,培養目標就是使之具有適應農村生活相關的知識和常識,能為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村生活服務。在農村中學應該能夠滿足他們對農村科學教育基礎學習的需要,能在學校中學會處理農業問題并提出解決方式。以前的實踐中,很少有人這樣去嘗試,因為能最終能促成有效的教學和培訓環境的技術力量還不廣泛存在。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高速發展,多媒體技術、流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不斷地投入到教學中來,尤其是在農村中學中推廣開來,則能夠輕松使這種教學和培訓的環境得以很好地實現。由于全國各地農村中學的現代教育技術基礎和當前的發展狀況不一,在建立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時,要從本地區的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與需要、當地人口的文化素質基礎及當前和未來對農村人口的素質規格要求出發,調整和設置適應農村發展需要模式培養目標。應遵循下列三大原則:①針對性原則,即教學目標和內容要與農村社會和個人的目標相協調,與國家目標一致,并適合當地條件;②實用性原則,即重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把教學內容與農村生活密切聯系起來;③可接受性原則,即精選必要的教學內容,使其適應農村知識青年的認知能力,防止學生學習過難和過易。另外還要注重基礎性。農村中學教育的任務是要使農村學生有效地掌握人類文化遺產中必要的精華,充分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適應未來農村社會和整個國家發展的需要。
四、構建新型教學模式的積極意義
新的“大雙主”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的構建使農村中學不再只是教師與學生在指定教科書上做知識單向傳授的工作場所,農村中學的工作也不再只框限在應試和升學的特定范圍上。新的“大雙主”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將使農村中學內部各種能量加以釋放。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和有機組合必然會導致農村中學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面貌。從內部激活農村中學,使農村中學的教學和學習資源的重組和充分利用,進行師生角色的重新調整,產生更多的互動與自主,學習評價趨向多元和務實,學生會有更強烈的學習動機。社會中各種新興問題融人“大雙主”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學習中,使農村中學與農村社會乃至國家脈動相結合,真正使農村中學在發展中獲得自身解放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