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掌握信息技術技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口增長而引起的教育要求、國際競爭和各種社會問題,改革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就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帶來的不僅是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的變革,而是整個教育的現代化!我們想象“坐地日行八萬里”和“巡天遙看一千河”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當年偉人充滿浪漫主義的想象今天變成了現實,“地球村”的概念變得真實可觸。信息化的平臺,為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與信息加工的能力營造了理想的環境,為莘莘學子展示聰明才智提供了最寬廣的舞臺。網絡信息的“知識海洋”的開放性和豐富性,促使師生盡情地在海洋中“遨游”。
作為一名教師,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教育信息化給了我太多的夢想,它所具有的神奇足以讓我作一生的追求。
但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和培訓實踐,我覺得在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許多中小學看似轟轟烈烈開展教育信息化工程,購來一大堆昂貴的信息器材,鋪天蓋地的學校上網,校園網,校校通,而此后,這項不下的投入卻常常成為了一種美麗的擺設。
問題主要出在有些學校重視了物質資源的投入建設,卻忽視了重要的一點,教育信息化應以人為本:教師素質的提高是是新技術發揮應有作用的前提條件。面對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廣大的教師還缺乏準備,就使得教育信息化變成游離于現行教育教學過程之外的一種投資行為和硬件、設施建設。
要使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切實可行,行之有效,教師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準備:
一.教育理念的變革
教育技術變了,教學方法也得相應變革。而教學方法的選擇是由教師的教育觀念所支配的。因而教育信息化不僅僅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問題,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方式、模式的轉變問題。教育部副部長韋鈺曾在全國多媒體網絡系統應用現場會上指出,用好現代教育技術,開展網絡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要研究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隨之而發生的變化。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知識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傳道、授業”是教師最主要的作用。信息化時代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獲得知識,教師不再是文化知識傳播的中介,教師的作用已被重新定位: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和幫助,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快速高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網絡的全球開放性,使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在家里接受優秀教師的教學和輔導,也可以在internet網上查閱世界各國的電子圖書館以及有關資料,學習者的學習活動通常是跨越空間的。因而,在資訊的海洋里,教師不再是權威,教師所知的學生知道,教師不知的學生也可能先知。教師應該承認師者會有不如學生的時候,進一步確立師生民主平等的觀念,做到新時期的教學相長。
二.教師信息技術素質的提高
每當新的時代到來的時候,最先擁抱變革的是年輕人,成年人常常由于囿于傳統模式的限制而落后。當電腦以其驚人的速度走進我們的學校、家庭之后,最先掌握電腦技術的是年輕的學生。教師由于專業的限制、工作之余精力的有限,常常會在這全新的事物面前顯得束手無策。
但這種現象在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只能是暫時的。信息時代雖然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獨立自主,不過他們還需要教師對學習行為的有效約束、需要教師來幫助解決學科的問題和系統設備的故障。多倫多約克大學歐斯頓教授認為:“我們必須確定,接觸網絡是有刺激效果的,這個舉動是明智的。我們必須記住,并非單靠網絡就能成功,有些事情必須由引導學生接觸網絡的教師來做。”
使教師普遍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成為推動教育信息化過程中重中之重的大事。沒有了教師的領航,讓學生在資訊的世界里亂闖,不但不是學習的最佳方法,而且還是危險的。因而為了教育教學系統的協調運行,教師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馬上通過各種途徑接受培訓學習,掌握新興的信息技術——比學生需要得更多。
三.教師課程教學研究能力的提高
祝智庭教授說過:“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會自然而然地創造教育奇跡,它可能促進教育革新,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因為任何技術的社會作用都取決于它的使用者。”
教育信息化,使用信息技術,不應該僅僅是局部的和淺層次的。有些教師雖然使用了新技術,但教學設計、過程沒有實現根本性的轉變,只是用新技術把教科書和黑板搬到屏幕和網絡上,強化灌輸知識和標準化考試的現行教學模式。正如美國的麥當尼爾(Mcdaniel)和麥克勒尼(Mclnerney)所言,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僅僅把計算機用來幫助學生獲得書本知識和一般性的技能,那么這種新教學技術充其量只能充當一種實現傳統教學目標的工具。相反,如果教育者重新組織教學過程,把計算機的使用同那種強調學生認知發展的培養目標相聯系的話,這種技術就能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中發展出巨大的潛力,對學生的學習和智力發展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教師必須在教育信息化的實踐中,不斷學習先進的育教學理論知識,研究認識論,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參與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必須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現行教育系統進行全方位改造,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各個專業和學科課程的整合,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教育時空,建構出一種全新的學習環境。它可以支持真實的情境創設,不受時空限制的資源共享,快速靈活的信息獲取,豐富多樣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區界限的協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養學習者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礎上實現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如研究性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型學習等),從而達到培養學習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要求,從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大大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中國當前極其需要既對信息技術有深刻理解、又有深厚教育理論根基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這種人才,當前十分匱乏。
四.教師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
教師一向被看作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但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作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和協調者,教師講授的機會大大減少了,必須花費大量時間解決學生問題。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所出現的疑問,已不在教師估計之內,這些問題可能已遠遠超過教師原來專業的范圍內,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學科高深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要求涉獵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真正做到一專多能,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課堂縱深發揮,橫向聯系,深入淺出,多向思維。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信息時代的教師不僅具備精湛的專業領域知識技能,還要有豐富的學科邊緣知識,應成為某種意義上的通才。
五.教師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質的提高
教育以德為先。教育的信息化中,各種信息技術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特別是網絡資源有時就象一把雙刃劍,為現代教育教學帶來重大改革契機的同時,也對校園較為靜化的德育環境帶來一定的挑戰,網絡中包含豐富的知識信息,但也有大量的暴力、色情、黃毒等不健康的網頁內容。由此,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網絡法制和信息道德倫理觀念,即教師的信息交流與傳遞目標應與社會整體目標協調一致;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遵循信息法律法規,抵制各種各樣的違法、淫穢、迷信、反動信息;尊重知識產權;尊重個人隱私等等。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能夠對網上資源的過濾和分類,充分發揮自己篩選功能,對各種網上資源進行擇優汰劣、趨利避害的選擇,對各種不利的網絡垃圾加以控制、改造,能夠通過網絡滲透現代道德理念,積極引導學生的內在道德價值取向,培植學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同時,還必須看到事物發展的曲折性,教育的信息化,不是一日兩日就能實現,在教育信息化的初級階段,給教師帶來的也許更多的是壓力。新的技術要學、新的觀念要接受、新的教學問題會出現。來自體力和精力兩方面的加壓,教師沒有健康的體魄、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堅韌的品質是很難勝任信息社會的教學工作。
教師在教育信息化的整個過程中自始至終是最關鍵的因素,因為教師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導者。教師必須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論和專業知識,精通教育傳播技巧,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育環境改革傳統教學,才能使教育信息真正立于不敗之地而非成為一種表面上很熱鬧的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