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文化基礎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在基礎教育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社會學中“文化的構成包括符號、語言、價值觀、規范和物質文化”。一些語言學家和社會學家認為,語言間的區別不僅反映了言語者的需要和環境影響,而且它們還會對言語者看待世界的方式產生影響。例如價值觀就是通過符號系統來傳遞的,例如傳統習俗、藝術、娛樂及其他媒介,而價值觀能決定社會的目標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觀念。文化的力量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人的價值觀,因此,有學者把文化實力定義為軟實力。文化的認同離不開傳播,教育則是文化進行傳播與繼承最重要的方式。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基礎階段,也一直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點。國務院2001年6月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指出:“基礎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對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培養各級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雖然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基礎教育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一項就是追求世界教育潮流的新理論,而忽視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缺乏培養中國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系統。因此,在基礎教育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改革,不僅是因為有著最多的受眾,更是因為它所具有的先導性作用。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自覺性、強化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培育人文精神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
2基礎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
以梁漱溟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義者,認為西方文明并不適應中國的教育,不能給予學生中國社會需要的能力,要用中國傳統文化來整合西方的思想,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他主張用中國傳統辦學形式,先學習以儒家為根本的傳統文化基礎,再將西方文化有選擇地融入其中。簡而言之,先樹立起儒家傳統的道德和價值觀,再吸收西方文明。陶行知推崇杜威用實用主義取代傳統教育的模式,他結合了中國的國情,在學習西方的同時,對基礎教育進行了本土化的探索,根據生活經驗對于西方理論進行本土化改造。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基礎教育不再是模仿單一國家的模式,而是全方位地把各國先進理論與我國國情相結合,進行了具有本土化特性的教育改革實驗。20世紀90年代,素質教育被提出后,各式各樣的西方的教育理論與研究方法被廣泛引入與傳播,成為基礎教育的理論指導,并在實踐中進行本土化的探索。由葉瀾教授主持的“新基礎教育”基于個體生命成長需求的教育理念,構建了新型的學校形態“。新基礎教育”目標培養適應時代的青少年,重在教育學生獲得“人”的能力,對教學進行改革,為進一步教育本土化探索了道路。但在教育理念不斷出新,教育方式不斷改善的同時,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被忽略了。
3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政策及理念
近年來傳統文化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國2006年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盡管如此,傳統文化教育的振興也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特別是由于學校的條件限制,許多活動無法展開;教師對于傳統文化教學能力不足;在課業壓力下,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等。這需要人們轉變教育觀念,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優越性和它對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和優秀品德養成的作用。隨著“中國學”和“儒學”在國際上的興起,傳播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崇尚古典教育的私塾,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成為了熱門話題,人們對于傳統文化教育也有了更多的認可。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強調了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總結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并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了實踐性、系統性的指導。同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在教師節前往北京師范大學時,提出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新重點就是要加強傳統文化,擴大教育內容中傳統文化教育,充分發揮教育的傳播、繼承性,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下去,樹立學生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增強民族認同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4傳統文化教育在基礎教育實踐中的探索
4.1調整教育內容,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要不斷擴大傳統文化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分量,在原有教學內容里增加傳統文化內容并加大在考試中的比重,同時設立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例如書法、詩詞誦讀、圍棋等,培養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技能。實現這些,這同時也需要加大對于傳統文化教育學術研究、相關課程設計和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的進修的投入。
4.2進行形式創新,形成多樣化的渠道要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就要通過多種渠道,全方位地進行。不僅要在教學內容上加大傳統教育的內容,更要通過增加傳統文化活動,例如講座、廣播、網絡等,利用各種媒體方式多維度地增加學生的參與。把傳統文化教育的活動納入學校教學成果的規劃,作為一項學校水平的評價標準。與此同時,鼓勵教師或班級體,自行選擇傳統文化活動的內容,學生間相互學習,共同發展。將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生活,潛移默化地為傳統文化學習打下基礎。
4.3對學科教學改革,將傳統文化與各個學科聯系起來,相互滲透基礎教育中的語文教育,一方面增加傳統經典的內容,另一方面不讓學生局限于背誦,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學的情懷和魅力,增加模仿創作的練習。歷史課程也不僅是通史上關鍵字的背誦,從中國歷史人物和愛國人物等角度,讓學生對我國歷史有著更生動的理解,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增加藝術類課程的分量,美術、音樂、戲劇等都是培養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通過藝術課程,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特點,提升對于國家和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德育課程則從傳統文化出發,結合現今社會,不能停步于說教。指導學生的道德自覺,樹立良好的三觀,最終實現健全人格的培養。
4.4理性對待傳統文化教育在基礎教育中大力發展中國傳統教育,是文化繼承的需要,是國家提升大國形象和軟實力的需要,是學生提升素質、培養健全人格、樹立道德規范,提升民族認同感的需要。利國利民,勢在必行。但在大力發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要注意批判糟粕,發揚精華。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也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的基礎上,教育不僅要傳播、繼承傳統文化,更要超越、改造傳統文化,使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優秀文化。一味對傳統文化過度美化,會走向民族文化中心論,甚至會導致學生抵抗對現代文明與科學知識的學習。如今,現代化、世界化與西方化之間的疆界可能并不那么明顯,也不用全盤否定、拒絕西方現代思想。現代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也并不沖突。傳統文化是現代文明的基石,只有在傳統文化的基地上,才能更好地發展現代化的文明。
作者:陳璐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