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平等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具體解析
(一)從分班的標準看
既然是“標準”,它應當具有公正性和公平性。學校在分班前都會對每個學生進行相應的測評。而學校持有的最重要的一個評判標準就是學生的學業成績。但是,義務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平等教育,是為每一個學生長遠發展和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選擇教育,更不是淘汰、篩選教育。對學生進行評價是對學生的發展水平進行系統地調查了解,對學生行為表現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特長,正視自己的不足,更好地讓老師實施“因材施教”,更好地促進教育教學。為了全面地體現素質教育目的,我國建立了以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品德素質、文化素質為重點內容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而分數,只是對學生文化素質中基礎知識的一個評判。其評價與考試只能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的一種教育方式,而不是制造等級的方式。學校、教師單以分數論高低,以成績來劃分三六九等,對學生而言是極為不公平的。教育機會均等要求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老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應當平等地保護每個受教育者的權利,禁止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對公民的受教育權利進行非法限制,禁止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對受教育者實行差別對待。等級分班制,實際上就是學校及其教師通過分班這一手段,對學生實行區別對待,限制學生平等參與教學過程的權利。
(二)從分班的目的看
等級分班制的目的,說到底只有一個,即提高升學率。在當前以考試論高低的形勢下,升學率是各中學競爭力、影響力的最直接體現。大部分家長也主要從這一指標來評判一所學校的優劣。因此,許多中學為了便于教學與管理,為了滿足家長的需求。為了自身的發展,便采取了以考試成績來劃分班級的措施。這與教育平等的思想背道而馳。美國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指出,教育的平等即教育機會均等。它強調“教育結果均等”和“教育對生活前景機會的影響均等”。初中階段應當是人一生中發展潛力最大的階段。許多現實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使在小學成績不好、調皮搗蛋的學生,進入初中之后,仍有可能出現大轉變。由于初中生具有極強的塑造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更成熟、更理智地看待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由“差”變“優”是完全可能的。客觀上講,每個學生在相同的教育下都有機會獲得均等的教育結果,但如果是因為等級分班制的實施,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影響了其教育結果的話,這就是教育的不平等了。與此同時,對于因為被分到“差班”而放棄學業,“以爛為爛”的學生而言,他們未來的消費能力及消費水平也會因此而降低,其生活前景也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我們可以說,等級分班制本身就暗含著教育的不平等。
(三)從分班后物質資源及教師的配置看
《教育法》第42條規定,學生有參與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的權利。這即是說學生有平等地參加教育活動并使用教育資源(包括教師)的權利。在現實中,許多學校在分“優生班”(“重點班”)和“差生班”(“普通班”)之后,都會給予“優生班”在教育資源及教師配置上的制度傾斜。對于“優生班”的學生而言,他們可以享受到好的教材、好的教室、好的實驗設備。同時,他們會得到該學校相對優秀教師的輔導與管理。而“差生班”的學生對學校而言,就像“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一方面,這些“差生班”的學生不能為學校贏得升學率,贏得社會聲譽,但是義務教育的責任讓許多學校(特別是公立學校)不得不接收這些所謂的“差生”;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還沒有實現全免費的義務教育,這些學生也是學校教育經費的重要來源之一,學校的發展還需要他們經濟上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上述的做法有悖于《教育法》第42條規定,是違背義務教育公平原則的。
(四)從分班對社會風氣的影響看
近年來,雖然大學的擴招降低了進大學的難度。但進入重點高中,則意味著考上重點大學的幾率更高。而目前高中,特別是重點高中或示范高中在招生中所出現“瓶頸”現象,提高了初中升學考試的重要性。為了讓子女進入重點高中,許多家長便從初中開始為他們“鋪路”,為其尋求優質學校、優秀班級。而等級分班制的實施,就引發了入學、入班機會不均等現象。一方面,一些有良好社會關系或經濟能力的家長可以憑“關系”或“金錢”將孩子安插到“優生班”或“重點班”。另一方面,對一些貧困或社會“關系”網較小的家庭而言,他們中的部分子女無疑會因此被擠出“優生班”或“重點班”的行列。因此,等級分班制的實施,滋生的是更多的腐敗問題,引發的是學生起點不公平現象的出現。而起點的不公平,又帶來了一些影響教育結果的因素。由此一來,優質的義務教育就成了有錢人的享受,無錢人的奢侈。
(五)從分班對教師的影響看
初中分班制,對許多教師也是極為不公平的。對于大部分合格的教師而言,其教學水平及教學能力原本相差并不是很大。而多數學校評價教師成果最直接、最容易量化的方式就是班級的升學率。由于分班的因素,“優生班”更容易獲得高升學率。由此而來,在所謂“優生班”任課的教師不但獲取了更多的獎金,還獲得了下一次上“優生班”的資格,名利雙豐收。而對于那些在“差生班”任教的教師來講,他們或許在開始時還會努力工作,試圖改變其處境,但久而久之,在這種不平等面前,他們也會喪失信心的。誰愿意帶著一班“差生”去參與每年的職稱評定、業績競爭呢?到最后,整個學校就會形成學而優則“教”,學而差則“棄”的現象。
二、改進措施
初中教育作為基礎階段的教育,過早地以考試來分班,對大部分初中生未來的發展是不利的,應當予以取締。具體來講,我們政府與學校要分別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的努力
1.加強教育立法與執法
為了切實保障廣大受教育者的利益,應當進一步加強完善教育立法,明確細化受教育者的權利與義務。在目前學校法的制定中,就應當更好地考慮有關方面的細則。與此同時,還要加大對受教育者的宣傳力度,讓廣大的受教育者全面學習了解與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身的利益。
2.加強監督與指導作用
義務教育作為公益性事業,政府理應搞好監督與管理。像等級分班制這類問題雖然也是屢次遭到禁止。但這卻是“明亡實存”、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潛規則”。因此,各地政府應當加強此方面的監管作用,有理、有序、有節地做好取消等級分班制的工作。與此同時,政府還可以利用社會及媒體來敦促學校做好此方面的工作,使教育資源首先在小范圍內,在班際內得到平等分配與利用。
3.采取優先政策,彌補個體先賦性的不平等
部分學生由于先天條件不足,其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要實現教育平等,我們就應采取一定的優先政策來彌補個體某些先賦性的不平等,縮小個體間的差距。對于先天占優勢的學生而言,這種“反向歧視”并不會傷害到他們。社會學的理論說明:弱勢群體得到幫助,有助于社會穩定,也有助于優勢群體從社會的穩定發展中受益。同樣,先天不足的學生得到優先政策的照顧,有利于創造更和諧的學習環境,促進兩者的共同發展。
4.加大義務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資源
“治標”更要“治本”,之所以產生教育不平等現象,其主要根源在于教育資源的稀缺。一方面,學校的教學設備、教育設施不齊備、不完善,不能完全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財力物力的限制,并非所有的教師都能得到及時的培訓,為自身更換新的“知識血液”,從而導致教學上師資配備時的不平等。為了從根本上杜絕此類情況,我們應當繼續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均衡教育資源,為學生受教育權的平等實現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學校的努力
1.加強入班制度的建設
各中學要按照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在切實保障學生入學機會均等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及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起合理、公平、公正的入班制度,取消按成績進行劃分的等級分班制,做好新生入校后的分班工作。例如,學校可以采取隨機分班的方法,以保證每個學生入班機會均等。
2.保證學生使用教育物質資源的均等機會
各中學除了要按國家規定標準為學生配備好教材、教學儀器、實驗設備、體育器材等教育資源,還要做好學生在使用這些資源過程中的協調工作,不能厚此薄彼,而應當讓每個學生、每個班級都有機會使用這些資源,保證個人對教育資源的同等或均等享受的權利。
3.平衡班級間的師資搭配
為了促進與平衡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在班級師資的搭配上,各中學還要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因素,盡量平衡師資水平,做好新老教師、男女教師、能力較強的教師與能力較弱的教師之間的搭配工作。一方面,不能采取絕對的“優生優師”的做法;另一方面,對那些學習動機強烈、但基礎又有欠缺的班級,學校要在師資上稍作傾斜。這樣做,不但為學生獲得均等的教育結果、縮小個體差異提供了保障,同樣也較好地保證了教師的平等權利。
4.加強校風、師德建設
學校要彰顯“倫理性’:原則,加強校風和師德建設,盡量杜絕分班過程中“走后門”、“拉關系”的現象,堵住這個教育腐敗的滋生渠道。否則,學校分班秩序將會因此而更混亂,學校正常的教學管理工作會因此受到影響,學生及教師的平等權利也會因此受到侵犯。
[摘要]從分班的目的和標準,分班后物質資源和教師的配置,分班對社會風氣及教師的影響幾個角度對初中等級分班制的問題進行分析,認為等級分班制是教育不平等的表現,并據此提出了一些相關的改善措施。政府方面:加強教育立法與執法;加強監督與指導作用;采用優先政策,彌補個體先賦性的不平等;加大義務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資源。學校方面:加強入班制度的建設;保證學生使用教育物質資源的均等機會;平衡班級間的師資搭配;加強校風、師德建設。
[關鍵詞]教育平等;等級分班制;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