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完善作文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錯位之一,作文內容虛假化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大綱中的這段話表明,小學生作文必須實事求是,做到一個“真”字,即以寫我為主要題材,以寫實為根本原則。寫“我”就是記自己熟悉的人,敘自己經歷過的事,寫自己眼前的景,狀自己身邊的物。用我筆寫我語,用我語表我心。寫“我”就是所記敘的事物要真實,所表達的情感要真摯.寫一句話、一段話乃至一篇文章,要把自己想寫的事情老老實實地寫下來,不說假話、空話、大話、套話。
然而,目前很多小學生面對作文題目無話可說,就怕作文,只好假話連篇編作文、東拼西湊抄作文。筆者曾在某城鎮小學搞調查研究,讓一個六年班寫一件“你聽到或看到的表現社會主義新風尚的事”。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的作文純屬編造,什么“揀夾子,推車子、抱孩子、讓座子、送瞎子”五子登科的作文內容比比皆是。在東北一座大城市,筆者聽了一節作文指導課,文題是《美麗的松花江》,請看一個學生作文的片斷: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欣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有見過松花江這樣的水。松花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松花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松花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很明顯,這段話有兩個毛病:一是假話連篇。且不說小作者見過大海到過西湖與否,單就松花江而言,江水既不靜,也不清,更談不上綠。二是生搬硬套。全文除了“松花江”三個字之外,其余的全是《桂林山水》這篇課文上現成的話,連一個標點也不差。
葉圣陶先生主張:“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說老實話,絕不允許口是心非,弄虛作假。”我們說,這是作文教學的生命,如果寫歸寫,做歸做,言行不一,我們的作文教學將會走到邪路上去。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寫老實文。
錯位之二,作文要求文學化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小學作文教學的要求是:“能寫簡單的記敘文,做到有中心、有條理,內容具體,語句通順,感情真實,思想健康;能寫常用的應用文;書寫工整,注意不寫錯別字;會用常用的標點符號”。大綱中的這段話表明小學作文是一種習作,是一種練筆活動,它不是以服務社會為目的的,它既不同于作家的文藝創作,也不同于成年人完全為了實際需要而從事的寫作活動。
現在有些同志對小學作文這種“啟蒙訓練”的性質認識不清,常常用衡量公開出版的《小學生優秀作文選》的標準來要求小學生,或者拿老師自己的書面表達水平要求小學生。如低年級把看圖說話教成看圖作文,中年級把片斷作文教成成篇作文,高年級把能寫有中心、有條理,內容具體,語句通順的簡單記敘文教成會寫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內容生動,語言流暢的復雜記敘文。這是一種拔苗助長的主觀主義,其結果必然使學生怕寫作文,教師怕教作文,欲速則不達。對此,張田若先生在《小學作文縱橫觀》一文中指出:“從當前作文教學的情況看,普遍存在著一個要求過高過急,評分過嚴的問題。幼兒園孩子學畫畫,用一支紅筆,畫一個不很圓的圈,旁邊打上幾條直線,對老師說‘這是太陽’。老師高興地拍著手說:”真象!真象!畫得真好!‘接著給打上個’優‘字。其實,這幅畫既不準確,又無透視,沒有背景,沒有色彩,送到美術館去,準沒人看。但是,為什么老師要打個’優“字呢?那就是因為這個年齡階段能畫出這樣的畫就是了不起,就要表揚,將來的畫家就從這里開始。拿這個例子來看我們對待小學生作文,不也應該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來衡量學生習作嗎?”張先生這段話發人深省,它再一次告訴我們,小學生作文是從“零”開始的,小學階段只是作文的啟蒙訓練階段,其教學要求不可偏高,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住這個指導思想,根據兒童的生活經驗,認識能力及語言狀況進行訓練,逐步引導學生寫出“理真、情切、意達”的小文章來。
錯位之三,作文形式單一化
作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文文字能力的途徑非止一種。從表達形式看,既有書面作文,又有口頭作文;從體裁樣式看,既有記敘文,又有應用文;從表現體例看,那更是不拘一格,有剪貼作文,音響作文,素描作文,看圖作文,觀察作文,等等。也就是說既然作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社會生活中有多少語言表達方式的需求,作文教學中也應當有同樣多的表現形式。
就目前小學作文教學現狀看,單一的書面命題作文訓練仍占統治地位,忽視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忽視實用作文能力的培養,這是導致小學作文教學少、慢、差、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必須從狹窄的單一的書面命題作文的藩籬中解脫出來,使寫作體裁多元化,表現體例多樣化,訓練方法多式化,使之與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相適應,與少年兒童的實際生活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面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
錯位之四,作文指導程式化
所謂作文指導程式化,就是每次作文指導課都是ABCD,從審題到立意,從選材到表達,項目一樣不落,程式固定不變。當然,作為寫前指導:審題、立意、選材、表達這是作文的基本內容,要給學生講,不能命題之后,袖手旁觀,或揚長而去,但是,每次作文指導課都是規定程式,嚴如雷池,勢必會束縛學生的手腳,影響學生寫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作文指導目的在于使學生明確“寫什么”、“為什么寫”和“怎樣寫”三個問題,通過指導,激發學生的內部動因,建立直接近景動機,開拓他們行文的思路,堅定他們寫好作文的信心,使他們有話可說、有情可表.為此,作文指導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從扶到放。不論是審題、立意的指導,還是選材、表達的指導,開始時盡量詳細、具體些,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樣,以后要逐漸放手,最后達到能夠獨立作文。
2、突出重點。作文指導要少而精,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據學生實際的寫作能力,根據每次作文的具體情況,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這樣才能使學生“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宋。謝枋得《文章軌范》)
3、因材施教。對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作文指導應該是雪中送炭,在他們苦于沒有材料難于表達時,要幫助他們找米下鍋。對于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作文指導應該是錦上添花,要在布局謀篇、遣詞造句上面加以引導,使他們的文章寫得更好一些。總之,作文指導要因人而異,區別對待,不能搞一刀切。
4、開啟思路。要引導學生打開思路,不要束縛學生的思路;要給學生指引一條路子,不要給學生套上一個框子。指導過細過死,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必然千篇一律,沒有新意。
我們理解了小學作文的性質,明確了小學作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懂得了小學作文訓練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就能自覺地遵循小學作文教學規律,使小學作文教學返樸歸真,沿著正確的軌跡運行。
當前,小學作文教學改革研究比較活躍,新思想、新觀點、新作法、新經驗層出不窮,已經形成了南北風格、東西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可喜局面。在這轟轟烈烈的改革大潮中,小學作文教學在理論和實踐上出現了一些錯位現象,我們有必要冷靜地反思一下,使小學作文教學再次回歸。
現將小學作文教學錯位現象梳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