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生厭學基礎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當前中小學生厭學現象較為嚴重,作為一種青年亞文化現象,有其滋生的文化土壤。從文化的視角分析,中小學生厭學的根源主要表現為: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影響;學校先進校園文化的缺失;“合理性”家庭文化的缺失;大眾文化消極作用的侵蝕。基于此,中小學生厭學的防治措施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建設先進校園文化,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第二,強化校園文化認同,使學生愛校樂學;第三,營造合理性家庭文化,培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品德;第四,引導學生理,巨看待大眾文化,降低其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中小學生;厭學;文化現象;文化分析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厭學現象成增長之勢。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對全國20多個省市1萬余名小學生的調研表明:我國四成小學生有厭學傾向;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關于“天津市中小學生厭學情況調查”顯示,27.7%的中小學生存在厭學問題;新華網報道北京中小學有三成學生厭學;中國青年報報道,近年來部分農村初中學生厭學人數呈增長趨勢,顯性和隱性輟學率平均超過30%。可見,“中小學生厭學現象嚴重”之說不是空穴來風。如此高比例的學生厭學影響著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應引起社會高度重視。
一、中小學生厭學現象面面觀
厭學是指學生在主觀上對學校學習活動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和冷漠態度,并在客觀上明顯表現出來的行為。研究表明,并非成績差的學生才厭學,優秀學生也厭學;并非中小學生才厭學,大學生也厭學;并非只有我國學生才厭學,世界各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波蘭等國的學生也有厭學行為。法國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三分之一的小學生和初中生處于厭學狀態。有超過20%的學生不清楚上學應該做些什么。具體而言,中小學生厭學主要有如下表現。
首先,在課堂學習上,中小學厭學主要表現為經常上課遲到、早退乃至逃課。遲到、早退主觀上是為了逃避學習,而非客觀原因所致。逃課包括顯性逃課和隱性逃課兩種:顯性逃課就是課堂學習不見蹤影,在教室或學校外從事非學習活動,如在校外游玩、打游戲等;隱性逃課就是身在課堂心在外,如課堂學習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上睡覺、看非學習書目、打小型電子游戲、交頭接耳或亂走動等。其次,在完成作業上,帶有厭學傾向的學生有多種表征,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層次的表現:輕者表現為應付作業,即在做作業時少做、漏做、字跡潦草,同時心不在焉,邊做作業,邊玩耍;中度表現為抄襲作業,以應付老師檢查;重者表現為抵制、拒絕做作業。再次,在學習考試上,這類學生常表現為文不對題,亂答一氣,或在試卷空白處對該試題乃至出題老師亂加評論,或考試不到30分鐘就不顧結果匆匆交卷,嚴重者在考試過程中公然抄襲、作弊。最后,在課外,這類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沉溺網絡,還有些中學生熱衷早戀等。
當然,并非說學生只要有上述若干表現就表明該生厭學,但學生厭學又必然表現為上述行為。因此,必須有一個衡量標準判斷學生是否厭學:即學生是否對學習失去興趣、動力和信心而呈現的行為反應。
二、中小學生厭學現象解析
個體行為僅僅是個體現象而不是一種社會現象;當某個體行為較為普遍存在時,該行為就不僅僅是一種個體行為,更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樣,個別學生厭學也僅僅屬于一種個體行為,而不是一種社會現象。當厭學較為普遍存在時,厭學就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在充滿競爭的時代,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要求越來越高,中小學生承受極大學習壓力。盡管國家一再“減負”,但實際上學生“課業負擔”越減越重。中小學生難以承受,又不能公開反對。部分學生就采取消極學習方式,對成人所掌控、認可的世界以批判、逃避和抵抗。由于青年亞文化代表青少年群體的利益,對成年人社會秩序往往采取一種顛覆的態度,其突出特點是邊緣性、顛覆性和批判性。因此,學生消極學習的厭學現象與青年亞文化現象的特質相吻合。在此意義上,中小學生厭學現象是一種青年亞文化現象。
教育是提升人類基本素質的重要途徑,但教育并非萬能,不是所有人都能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嚴峻的學生就業形勢面前,“讀書無用”的思想觀念甚囂塵上。教育成本與教育收益成反比,使家長特別是農村學生家長對子女該不該受教育產生懷疑,使不少學生對教育的個體功能產生質疑。受大眾文化負面功能影響,不必專攻學業而“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思想在某些學生內心深處生根。此外,對“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傳統文化觀念的片面解讀,進一步推動學生對教育學習的質疑。這些質疑是對現行人才評價制度、選拔制度、用人制度乃至教育制度的反思、拷問與反叛。這種反叛心理及叛逆行為一旦產生,學生就容易發生內在沖突,對學習失去興趣、信心,彰顯厭學行為。而從眾文化心理的影響,又使個別厭學行為逐漸演化為群體厭學的社會文化現象。在該意義上,厭學是中小學生對教育持懷疑態度的一種文化反叛現象。
三、中小學生厭學根源剖析
教育是文化發展的產物,文化是教育發展的基礎。教育與文化的相互關系,內隱著從文化視域剖析學生厭學根源有其理論邏輯的應然性。
(一)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遺存眾多。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政體最基本的理論基礎,也成為中國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因此,儒家學說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文化思想觀念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并演變成今天“讀書有用,不讀書無用”的樸實話語。受這種傳統文化價值取向驅使,教師、家長對學生、子女的學習要求非常嚴厲。他們欠考慮學生實際能力,對學生學習高要求、高壓力。當學生的學習壓力超越他們的承受力時,學生逆反心理增強,必然會消極反抗與抵制,表現為學習上的馬虎應付乃至逃課、逃學。
(二)學校先進校園文化的缺失
文化不是虛空的,任何文化都關乎人的生活與發展的實質,校園文化同樣如此。如果校園文化給學生提供的僅僅是非真實的、虛擬的美好,而缺少一種真實;那么這種校園文化不是先進的文化,它只會導致學生精神上的浮躁。先進校園文化的本質功能是培養堅守理想、堅持美好的人。當前,不少中小學追求虛擬的、包裝性和宣傳性的校園文化,忽視真實的貼近生活的校園文化,達不到“潤物細無聲”的文化育人境界。此外,文化發展總是滯后于物質發展,“文化墮距”客觀存在。中小學同樣存在“校園文化墮距”現象,學校物質文化發展快于校園“適應文化”的變遷。面對就業艱難、財富多元創造、教師浮躁、社會浮躁、課程乏味并與現實脫節等現實境況,缺乏校園“適應文化”指導的中小學生感到無奈、彷徨。貼近生活又超越真實、并適應學校物質文化的先進校園文化的缺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動力、信心,導致厭學行為發生。
(三)“合理性”家庭文化的缺失
家庭文化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合理性家庭文化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目前在市場經濟影響下,一些家庭文化具有功利性價值取向,“金錢至上”“利益至上”思想滲透并影響到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面對部分學生“畢業就失業”的現實境況,家庭成員的教育態度發生變化,“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這導致家長消極支持子女讀書,子女對學習興趣不高、動力不足,產生厭學行為。此外,也有家長堅信知識就是力量,秉承“教育萬能”價值觀念,對子女教育絕不輕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態度傾向明顯。家長唯恐子女落后于他人,對子女學習干涉過多,對子女的點滴錯誤指責過多,忽視子女的心理感受和承受能力,易引起子女的反感,產生厭學情結。上述兩種不同風格家庭文化過于極端,缺少民主性、科學性與合理性。“合理性”家庭文化的缺失是導致學生厭學的家庭方面原因。
(四)大眾文化消極作用的侵蝕
大眾文化具有批量化、模式化、偽個性、反藝術、庸俗性、無深度、消極性等特征。然而大眾文化的消費者卻無視于此,“沉溺于感官刺激、喪失個性與鑒賞力、放棄批判立場”。受大眾文化及其消費者影響,加之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成熟,中小學生常表現為內外浮躁;追求短、平、快的成名捷徑;學習上缺乏細致思考。此外,“在以往的時代,‘大眾’很清楚自己在一個有序的、動態的社會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那就是各安其位。”然而,今天的“大眾”卻開始掌控社會權力,社會處于一個大眾反叛時代。個體循規蹈矩的少,充斥叛逆的多。大眾反叛時代的反叛意識和大眾文化的消極作用強化了中小學生的叛逆行為,使其盲目追求庸俗的“時尚”,熱衷于夢幻性追求。這種“浮躁”內隱于學生心靈,外顯于學生學習生活,而呈厭學癥狀。
四、中小學生厭學的防治措施
先進文化有利于科學地進行價值導向,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發展其興趣愛好,促進其思想、行為的健康發展。因此,從文化視角探尋中小學生厭學的防治策略有其現實邏輯的必然。
(一)建設先進校園文化,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指出:“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展現校長教育理念、學校特色的重要平臺,是規范辦學的重要體現,也是德育體系中亟待加強的重要方面。”這是對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肯定、要求與導向。先進校園文化的本質功能是培育人、塑造人。它能豐富學生的精神內涵,提升學生的文化精神,使學生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中小學應遵循構建時代性、大眾化、貼近生活、具體而又超越真實的校園文化指導思想,加強先進園文化建設,以引導、激勵、規范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健全發展。
首先,要緊密結合中小學生身心特點、興趣愛好和時代要求,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觀;并通過班級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機制建構、教師教學改革、學校引導與支持、構筑良好師生關系等措施,加強班風、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其次,學校要積極開展多彩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利用重大節慶日、紀念日、傳統節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要強調科技、藝術、體育、娛樂活動的開展,重視課外活動和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強調趣味性與教育性、知識性與娛樂性、生活化與規范化相結合。再次,構建生活化校園物質文化,不片面追求奢華建筑。注重學校建筑、校園環境的整潔、大方、實用,使學生置身其中宛如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啟迪。最后,注重學校制度文化的人本化,制度建設求精勿泛,制度實施以人為本。
(二)強化校園文化認同,使學生愛校樂學
“校園文化是學校管理者和全體師生員工在學校建設、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的實踐活動中,共同創造、積淀、提煉形成的一種環境、一種氛圍、一種精神,影響和制約著校園人的活動和校園人的發展。”而校園文化影響校園人的發展能達到何種程度,則取決于文化認同的深度。“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為人們提供了彼此認同的符號系統。”有文化必然有文化認同。文化認同主體則是有自我意識的個人,因為只有具備自我意識的個人才能對自己身份、角色和關系給予充分認識和把握。中小學生如果缺少自我意識和個性價值追求,就缺少文化認同的內驅力。當前,全國各地中小學興起校園文化建設熱潮,如重慶某些學校以“書香大同”“立字立人”“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為核心建設校園文化,廣大師生對源于生活的校園文化產生認同,取得理想育人成效。然而,也有學校過于標新立異,使校園文化脫離生活實際,缺失歷史積淀發掘,學生難以產生認同,就會抵制校園文化,生成消極反抗行為。
中小學強化校園文化認同應從下述方面著手。首先,中小學要加強先進校園文化建設。做到既重視學校歷史積淀的挖掘與提煉,又注重校園文化的生活化、真實性、實踐性。其次,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意識。學生自我意識與文化認同關系緊密,自我意識的確立是文化認同的前提,而自我意識的發展又賴于文化實踐活動的豐富與真實。最后,加強校園文化認同建設。學校要通過行政、權威、宣傳等手段,推動校園文化的宣傳與解讀,以求學生認同;遵循群眾路線,使校園文化能面對學校發展本身、面對師生員工發展本身;尋找對接點,把學校傳統性文化與時尚文化、創新文化有機結合。
通過校園文化認同建設,使學生對這種既有歷史厚重感又有時代生活氣息的校園文化慢慢接受、理解與認同,逐步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上習慣這種文化氛圍,最終達到愛校如家、樂學好學的學習境界。
(三)營造合理性家庭文化,培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品德
每個家庭的特定歷史與文化對學生成長影響深遠。作為孩子首任教師的父母應注重合理性家庭文化氛圍的營造,培育學生優良品德與良好的閱讀、學習、作息等習慣。
首先,家長要正確處理“學而優則仕”傳統文化觀念和“讀書無用論”現代思想觀念的矛盾。受前者文化觀念影響,家長對子女學習要求極為嚴格,易使子女對學習心生厭煩。后者則會影響子女學習積極性,使子女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家長應樹立科學教育觀,對教育功能有合理性認識與定位,既不過分渴求,也不抵制。
其次,家長要著手營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圍。第一,要創設良好家庭學習環境,營造書香家庭氛圍。家長帶頭并鼓勵子女多讀書、讀好書;給子女獨立的學習空間,允許子女閱讀個人偏好書籍、訂閱自己喜歡的讀物,以養成子女好讀、樂讀、隨時隨地讀書的習慣;低年級學生喜歡玩耍,自控能力較低,家長應幫助子女養成先學習后玩耍的學習生活習慣和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第二,家長要以身作則,構建進取家庭氛圍。家長的口頭說教對子女的教育影響效果甚微,應注重言傳身教,多給子女講述勵志奮斗的故事,同時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事業、學習要積極進取,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如此子女尚能效仿,養成學習努力、積極進取的意識。第三,撒播愛心,打造和諧家庭氛圍。“家和萬事興”。否則身心疲憊影響工作與學習。和諧、理智家庭中的子女沒有壓力只有溫馨,其精力將集中于學習。因此,家長應盡量克制個人情緒,不暴力訓斥子女,注重溫馨家庭氛圍的營造。第四,平等對話,筑造民主家庭氛圍。父母在子女面前要相互尊重,與子女平等對話。在子女產生問題行為時,應循循善誘以化解,切忌打罵嚴懲。第五,家長要注意子女良好品德和頑強意志力的培養。家長要從自身言行、生活點滴做起,培養子女尊老愛幼、誠實謙虛的可貴品質;家長在關愛子女同時,一定要關愛、孝敬自己父母;同時要注重子女的受挫教育,在人生風浪中磨煉子女的韌性、耐力。
(四)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大眾文化,降低其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當今大眾文化日益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人們習慣乃至認同大眾文化同時,不能忽視大眾文化的平面化、庸俗化、消解人斗志等諸多缺點。在該意義上,大眾文化是充滿欲望的平民文化。它極易侵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不能正確面對自己學習,認為“學習好不如家庭背景好”,夢想如“超女”“超男”一夜成名。中小學生正處于人生中最關鍵的夯實基礎時期,學校、家庭、社會應引導學生辯證地認識大眾文化,消解大眾文化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首先,中小學要注重提高學校校園文化的品位,提高學生審美素質,讓不健康的大眾文化無立足之地。教師要以人為本,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其次,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迷戀“超女”成名等類似快餐化娛樂文化,要追求高雅文化的發現、鑒賞與創造,共同提高文化品位;教導子女要用平常心態關注社會、關注人生、踏實學習。切忌追求名利的“速成”。最后,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大眾文化市場的監督、管理與引導,提倡先進文化,規范大眾文化市場、發揮新聞媒體正面輿論作用,規避不健康的大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