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間故事論文:民俗故事研究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林繼富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民間故事講述活動的核心是傳承人和聽眾。中國民間故事傳承人有兩類:一類是擁有故事,但講述能力稍差一些,這類傳承人往往沒有傳承故事的積極愿望和行為,更多的是接受和吸納,故事存續在他們的心里。這些人也許不是出色的故事講述人,但是在他們的人生實踐中,常常把自己積蓄的故事傳遞給同輩友人或后輩子孫,因而發揮了保存與傳承故事的作用。另一類是民間故事講述的能手,他們具有故事講演的諸多潛質,熱愛故事,記憶力驚人,善于把從各種渠道得來的故事,如聽取的故事、書本的故事等都儲存在大腦里,形成故事資源庫;講述富有創造性,善于把不同的故事類型和故事母題融會貫通,能夠將不完整、不完善的故事豐滿起來,把傳統故事與現實生活連接在一起,在講述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特點;在他們的內心有創作故事、講述故事的強烈欲望和沖動,并付諸實踐。這些杰出的民間故事傳承人是地方傳統的集大成者,在今天通常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要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應符合以下條件:“熟練掌握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積極開展傳承活動”。①這三條標準對于民間故事傳承人來說,具體就表現為儲藏有數量可觀的民間故事,具備講故事的才能和風格,在一個地方有重要影響和良好的社會關系,并且積極主動地展開故事傳承活動。被政府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妥善保存相關的實物、資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性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前款規定義務的,文化主管部門可以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資格,重新認定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喪失傳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門可以重新認定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②
民間故事傳承人是民間故事講述的代表,是一個地方敘事傳統的儲存庫,是故事的創作者和傳統的攜帶者,他們在民族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應該也必須承擔起承傳知識、延續傳統、教育和培養傳承人的責任和義務。
民間故事講述研究的核心———講述人,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對象———傳承人。對民間故事傳承人及其講述的研究側重于現代性背景下的現在狀態,通過故事講述研究,較為科學和系統地展現當下中國民間故事傳承人的獨特風采,揭示中國民間故事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在此過程中,尋求解決民間故事傳承人生存和技藝傳承的問題,提出民間故事傳承人和故事村落的保護策略和可行方案。
民間故事是中國民間社會最基本的文化資源,也是先前社會留存下來的最適用的娛樂資源。這些由傳承人講述的故事是地方社會基本的文化傳統,民間故事傳承人是傳承傳統和創新傳統的中堅力量,他們在傳統的承繼中不斷建構、不斷豐富,引導著民間敘事傳統的發展方向。這些傳承人不僅各自有著鮮明的個性,而且成為地方傳統的代言人。他們一般是地方文化活動的積極分子,也是凝聚城鄉文化、推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人物,尤其是那些杰出的民間故事傳承人身上依然保留著珍貴的文化傳統,具有與時俱進的文化精神,他們在繼承地方文化與感應時代需求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民間故事傳承人的講述研究,有利于保護民間故事傳統的延續性,促進中華文化發展的多樣性,豐富民眾的日常文化生活,構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長期以來,民間故事研究主要利用搜集上來的語言文本,缺乏鮮活的生活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傳統。“說唱的文本始終僅僅存在于說唱演出的時間中。作為聲音使空氣發生振動而出現的文本隨著聲音的沉寂而銷聲匿跡。然而我們所收集記錄下來的文字文本卻一直在桌子上紋絲不動,其存在與時間無關。我們沒有留意到那些由于對文本作收集記錄而丟失的東西,而一直認為通過文字化的工作即可使文本變為分析的對象”。[13]這種取向難免導致在尋求民間敘事規律的時候出現某些偏差與不足。因此,從講述的層面討論故事傳承人與聽眾、講述現場與敘事傳統構成的共同體,從生活和講演的視角探索民間敘事傳統的內在結構規律,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民間故事的生成具有厚重的文化傳統基因,雖然我們無法清晰每個故事的來源,但是,一個地方的敘事資源是有限的,也是可以梳理清楚的,傳承人講的故事及其傳承關系亦是可以明白和具體把握的。這就要求我們要特別重視民間故事傳承人和他的生活軌跡,詳盡訪談和記錄傳承人的生活史,以及他所記憶的人、事、物和他的個人觀點,查找和記錄傳承人生活區域的自然、歷史、文化等內容,采訪和記錄傳承人現今的生活、家系和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等,編制故事傳承人和故事流動的網狀結構圖,探索故事傳承與地方文化發展的關系,探討文化關系網絡之于傳承人講述個性、傳承人故事講述之于民間敘事傳統的價值和意義。
民間故事因為講述得以存活和流傳,這些講述都是在特定時空環境中完成,尤其是傳統中國的熟人社會當中。傳承人的講述要維系傳統的地方屬性,并且以講述傳統強化地方屬性,這在年長的人那里體現得更加明顯。在原始部落里,老人是傳統的守衛者,這不僅是因為他們較其他人來說,更早地接受了傳統,而且無疑還是因為他們是惟一一群能夠享有必要的閑適的人,這使得他們可以在與其他老人的交流中,去確定這些傳統的細枝末節,并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把這些傳統傳授給年輕人。在我們的社會里,老人也受到尊敬,因為在生活了很長時間之后,老人閱歷豐富,而且擁有許多的記憶。既然如此,老人怎么能不會熱切地關注過去,關注他們充當護衛者的這一共同財富呢?[14]
年長的故事傳承人之所以贏得人們的認同和尊敬,首先他是一個老者,因為對于不同尋常的知識和經歷來說,年紀大的人不僅接受傳統的過程比別人長得多,知聞傳統的范圍比別人廣泛得多,感受傳統的經歷也比別人豐富得多。老年人對傳統的留戀和守護具有特別的傾向性,“對于過去,老年人要比成年人更感興趣”。[18]這類對過去感興趣的老人存在于每個時代、每個地方,是每個時代、每個地方文化傳統延續的中流砥柱,今天也不例外。
自古及今,地方傳統的每一次創新、豐富均是在既有的傳統基礎上完成的,這些傳統成為地方民眾生活穩定的文化基因;區域內共享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準則成為規約傳承人講述活動的法則,也規約著故事的生成與演進;地方文化生境和自然環境在一定的時間內相對穩定,構成了民間故事講述的情境,它滲入故事之中,促進了故事的傳講,也促進了民間故事傳統在內聚化基礎上得以形成和延展。但是,傳承人的生活和他所在的區間又不是封閉的,講述空間也不是封閉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民間故事是交流的方式,并且在交流中生長和發展。人們住進來、遷出去,因為生存或其他原因或長期或短時間地流入、流出,不同區間的人交流、往來、熟悉,不同區域的故事和文化隨著人這一主體而帶進帶出,影響和豐富著地方的敘事,人們在共享、傳承和創新中感受傳統和享受傳統,也體驗著快樂。
民間故事講述的地方屬性和交流屬性,決定了民間故事的傳統性和多樣性。通過不同區域故事講述的研究,我們能夠更為具體而細致地理解民間故事的地域個性和文化共性,進而發揮和凸顯民間故事之于地方文化的標志作用和認同功能,以及民間故事之于團結民眾、凝聚民心、凝結傳統的巨大力量,理解民間故事對于民眾性格的模塑和地方精神的形成的重大影響,理解各個區域民間故事生成和發展的外在力量與內在動力彼此交集、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復雜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