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調研論文:省域文化遺產調研與利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王宇作者單位:山東女子學院旅游學院
(一)大體狀況
1.政府扶持。山東省政府及各級主管部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從2006年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后,我省開始了全面的普查工作,廣泛搜集線索,各地市也將此工作列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截止到2009年,山東搜集線索101萬條,4萬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發掘。山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采取“邊普查、邊搶救、邊保護”的“山東模式”[2],并在全國首創了“四個一”①的普查評估辦法,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四級即國家、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3];在建設專題博物館等保存實物等資料的同時,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建立了全國惟一試點“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此外,省政府設立了專項資金,每年對相關的傳承人給予相應的資金補助,并建立了管理檔案,鼓勵他們積極開展文化傳習活動。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示范基地”等系列基地的評審建設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
2.行業聯姻。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我省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瀕危項目得到了優先搶救和保護,大量遺產被入檔保護,并采取了與行業聯姻的方法,走向市場,尋求長生再生之路。山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的開發上較成功的要數節慶活動,如青島的海云庵糖球會、濰坊風箏節、泰山東岳廟會等,充分發揮了其綜合功能,實現了保護性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的聯姻主要體現在傳媒出版、影視劇作的打造和傳播,像魯版圖書、魯劇、諸多“魯”字號影視作品等,都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載體。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后繼無人的矛盾突出。盡管通過政府支持、媒體宣傳及廣大學者呼吁,社會各層面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共識,但是在具體工作中還存在一些空白之處。像皮影戲,作為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之一雖備受重視,濟南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李興堂也先后被授予“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但目前濟南皮影戲這一千年古老的藝術依然陷入后繼無人的窘境,李興堂也只能帶著遺憾離開人世。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日新月異的文化環境下所面臨的典型的生存難題之一。
2.數據庫后期管理不力。全省雖然在普查、建立四級名錄體系和資源數據庫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前期建設措施有力,但后期管理卻跟進不夠,有虎頭蛇尾之感。筆者在查閱資料時發現,很多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網站框架建設很好,但后期的數據卻非常陳舊,新聞更新竟也顯示為幾年前。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據庫系統”里山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和數量都是不全的,顯然缺少專人專管的持續性工作。建立資源數據庫,就是為了實現“數據庫存儲系統、著錄系統、數據處理整合系統、檢索系統、備份系統及數據庫的安全及共享”[4],如果缺少實質性內容,資源的共享利用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3.專業人才力量薄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需要大量人員尤其是專業人員的參與,才能保障這項工作有序進行,前期工作才不至于前功盡棄。但目前從山東情況看,主要的工作人員大都來自于出版局、博物館、藝術館等部門,往往身兼數職、分身乏術,雖然也有志愿者、離退休老干部等社會力量參與,但也只是輔助而已。專業人才的匱乏導致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不到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
促進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開發利用的途徑
(一)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
保護是合理開發利用的前提,沒有有效的保護,就沒有合理的開發利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作為活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除了標本式靜態保護以外,更需要動態的傳承,需要合理的開發利用才能使其存活、傳承下去,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而全部的開發利用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本性、真實性的基礎上進行,真正堅持“保護第一,有序開發”。像各地的民俗節慶活動的旅游開發,一定要立足當地民俗的原汁原味,這樣才能起到保護和傳承文化的效果。另外,創新要立足于文化的原有內涵,不能妄自更改,更不能任意扭曲為變相牟利的工具。因此,在每個項目開發前必須要經過專家多方審核,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調整視角,轉移“戰場”
在整理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具有文物級價值的遺產常常被冷落在鄉間角落;訪談中也發現,雖然這些遺產就在人們身邊,但卻逐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開發利用問題上,我們應該調整視角,轉移“戰場”,到非物質文化資源較集中和豐富的農村去,做好民間存儲發掘,讓最接近文化遺產的人加入進來,讓老百姓參與到保護和開發的過程中。全民參與,一方面可以適當開發民俗旅游等項目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產生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能夠充分調動民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讓遺產真正成為大眾心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另外,地方政府也可鼓勵農民在農閑時段將傳統音樂、戲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拍制成作品,適時進行評比,在此基礎上擇優制作成電視節目,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重建。
(三)實施多渠道融資
資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開發利用政策能否有效實現的一個關鍵層面。面對我省名目繁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其保護開發和利用需要一個龐大的資金后盾。因此,除了政府的專項資金支持外,要更多地依靠社會力量。政府可通過優惠政策吸引企業或個人參與進來,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將各類資金投入納入其中;還可以出臺政策,將全省每年旅游稅收或其它稅收的百分之幾投入到基金會;也可以考慮發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彩票等,這既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宣傳,又能廣泛募集社會資金。
(四)加強人才培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藝術中的精華,如優美的傳統音樂、精湛的手工技藝、美輪美奐的服飾,以及古老神秘的傳說和禮儀習俗等,都閃耀著民族的智慧,所涉及的學科之多不言而喻,故而亟需加強專業人才隊伍。目前我省高校在本科、研究生中都已開展相關學歷教育,除了專業學歷教育外,建議我省各高校廣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持續開設選修課,開展大學生第二課堂生活,鼓勵大學生參與文化創意、表演、工藝品制作等,讓他們人人都有機會深入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另外,建設和完善網絡數據庫工作的專門人才也需要加強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