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隱蔽課程的德育功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隱蔽課程的德育功能
(一)物質文化的審美功能校園物質文化作為載體承載校園文化,它包括校園的環境、活動及科研設施,教學、生活的物質條件等。這些物質形態的校園文化都蘊含著教育的因素及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質和個性發展,向學生默默地傳達著學校的治學理念及審美意向,例如,醫學院的白求恩塑像向學生傳達著無私奉獻的國際主義精神。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變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惡丑行。”因此,高校應積極構建物質文化空間,充分利用物質形態的隱蔽課程,使學生在校園內感受到美麗舒適、和諧安全,陶冶學生性情,激發他們愛知識、愛學校的熱情,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人文精神。
(二)活動文化的滲透功能活動文化指高校內大學生的文化活動、體育比賽等,是校園文化中的動態層面。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處在一種寬松、民主、平等、自由的環境中,更有利于個性特長的發展和張揚。健康、積極、活潑向上的校園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華、特長展現、個性張揚的舞臺,有利于增進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加強學生之間的尊重、信任、合作,從而實現對學生思想的有效滲透。
(三)制度文化的規范功能愛爾維修認為:制度是年輕人的最好導師。大學制度文化的內容包括其內部制訂的各種規章制度、行為準則,以及大學內的組織結構。這些規章制度是校園精神內涵的制度體現,是學校教育者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的凝結。高校的各種組織管理制度及規章守則作為隱蔽課程,隱性地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與行為方式發生影響。這些制度如果是科學的、民主的、以人為本的,將內化為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規范,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直接影響學校的秩序構建。
(四)作用方式的情感功能大學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沒有情感功能的道德教育對于有思想、有個性的大學生來說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要建立學生的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之間的聯系,提高德育效果就需要:一方面改進顯性課程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優化隱蔽課程。顯性課程的德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大學生的逆反心理,而隱蔽課程因其作用方式表現為間接的和潛在的,從而有效避免了這一點。隱蔽課程的潛在性使大學生不知不覺中,愉悅地接受教育。隱蔽課程的特點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創造著隱蔽課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教育內容的認可,與之產生共鳴,進而內化為自我情感。
二、高校德育中隱蔽課程的開發與設計
(一)高校德育隱蔽課程開發與設計的主體高校德育隱蔽課程開發與設計的主體應當包括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其中學校德育分管領導及其部門(如學校黨委)和思想政治教師是主導力量,其他教職工是協同力量。同時,全體教職工要明確自己在高校這一特定教育環境中所扮演的道德角色和承擔的道德責任,用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態度,以真誠、良知去喚醒大學生的道德覺悟,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感、強化他們的道德意識。同時,學生也是高校德育隱蔽課程開發和設計的主體,只有他們的積極參與才能使隱蔽課程深入人心,更好地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1.優化隱蔽課程建設的“活教材”就要提升教師素質
一是教師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要想樹立威信,教師必須在課中與課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則,關心、尊重和愛護學生。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早就主張心靈美與身體美的和諧統一是最美的境界,這里的身體美不僅指教師的行為美,同時也是教師心靈美的直接反映。教師的行為里隱含著一定的思想品質因素,因此要構成美好的品德形象,必須將內心和行為表達做到統一。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行為上遵循道德規范,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品德美,給學生以感染和影響。二是教師要有高深的知識修養。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人文精神的教師,更容易使大學生信服。三是教師要有良好的感情投入。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師生交流,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本條件。對學生坦誠自然,保持尊重、理解、信任的態度,以及在課堂上形成良好的溝通與和諧相融的氛圍,能極大地增進學生對教師的信賴和支持。
2.高校中的行政領導是高校教學活動的管理者和教學措施的制定者。行政領導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性及榜樣示范作用相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往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這樣一來,學校行政領導自身也必然成為高校德育隱蔽課程的一部分,行政領導對德育隱蔽課程作用的認同程度和對德育教師價值的認同程度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效果。
3.高校各級黨政干部和部門的職工,雖然不處在教學第一線,但都在以各種方式服務大學生。他們的工作態度、工作效率及服務意識對高校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有很大影響。所以,高校應高度重視行政人員的職業精神培養和職業道德教育,加強培養百年育人精神和提高綜合職業素養,使他們無論在什么崗位都能傳遞給學生正能量,發揮好隱蔽課程的德育功能。
(二)高校德育隱蔽課程開發與設計的內容德育隱蔽課程的設計開發者要善于將高校內各種影響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潛在或現實的因素納入視野加以控制和規劃,使之促進學生道德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綜合發展。
1.提高顯性課程的建設水平,為隱蔽課程建設搭建發展平臺。任何顯性課程從靜態因素講,都蘊含著特定的人文精神、社會意識形態。隱蔽課程和顯性課程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隱蔽課程是具有依附性的,要想真正發揮其作用離不開顯性課程。所以要提高隱蔽課程的建設水平就必須首先建設好顯性課程,為隱蔽課程搭建良好的平臺。如果顯性課程沒有建設好,隱蔽課程德育功能的發揮就會缺乏基本前提條件,其建設也會成為空中樓閣。
2.加強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彰顯隱蔽課程建設效果。高校被大學生們稱為“小社會”,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點。高校這種獨特的校園文化包含著校風班風、學生文化、規章制度等。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
(1)樹立健康文明的校風班風。班風校風是指一個班級或一個學校在長期的教育活動中形成的比較典型且相對穩定的風尚。它形成后對整個群體有很大的影響力。良好的班風校風能夠增強道德感染力,教化和啟迪學生。
(2)形成良好的學生文化。學生文化主要是指學生特有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總稱,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在與家長、教師或同齡人的交往中模仿其行為,認同社會行為和道德規范進而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教育者應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建立正確的行為方式,從而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創建友好和諧的學生文化。
(3)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學校規章制度制定并實施后,就作為一種客觀力量存在于高校生活中,它對學生來說是不可選擇的。因此,在制定與修改規范制度時,要符合高校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高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公正、公平、獎懲分明的具有人文關懷的規章制度。
3.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優化校園環境。校園物質文化能夠折射出高校的管理思想、管理哲學、工作作風和審美意識,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學校的各種建筑和設施,都應精心設計、合理布局,以形成無形的德育力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首先,校園物質文化空間能夠為隱蔽課程開發與設計營造環境氛圍。優美的校園環境會使在其中生活和學習的師生陶冶情操,也體現著學校特有的文化氛圍。其次,校園建筑與綠化景觀對廣大師生來說既有實用功能又滿足了師生的審美需求,為隱蔽課程開發與設計營造藝術氛圍。因此,在建設校園建筑時應注意實用功能與審美需求的統一融合。再次,校園文化傳播媒介為隱蔽課程開發與設計營造輿論氛圍。實物媒介、人體媒介是校園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例如,校服、校徽等都屬于實物媒介,它們能夠體現一所學校的風貌。人體媒介,即非常重視校園人物的形象塑造,比如宣傳知名校友,邀請其返校演講,營造積極的輿論氛圍。最后,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對媒介有敏銳性,據《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2年,網民中學生群體占比最高,達到25.1%,是網民中規模最大的職業群體,新媒體已經成為年輕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重視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建設,能夠充分利用網絡載體傳播校園文化。綜上所述,隱蔽課程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資源和隱形工具,它對學生的道德成長和發展的影響是無聲無息的,也正因為這樣,我們必須重視高校中隱蔽課程的開發和運用,以期把隱蔽課程滲透在高校學生的日常規范、課堂學習及業余生活中,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
作者:李娜郜文華單位: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思政教研室石家莊學院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