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性德育與后現代性德育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文章摘要:l7世紀產生的現代主義和20世紀中葉產生的后現代主義對我們今天以至今后的生活產生著并將繼續產生深刻的影響。在道德教育領域,現代性德育和后現代性德育在理論基礎與原則、功能與目標、內容與課程、方式與策略等方面表現出各自的特征與差異,為我們開展德育和德育研究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現代性(modernity)也稱為現代主義(modernism).它是在歐洲社會母體中孕育出來的以科學和理性為代表的一種社會文化形式,主要體現為以數學和物理學為基礎的現代科學理論以及由啟蒙主義引發的哲學思維中存在著的理性精神和歷史意識。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現代性在人的生活方式、生存體驗、道德規范、社會心態、組織方式、文學藝術等方面呈現出新特征,其核心是自我的解放。理性主義和個人主義是現代性的突出特征。后現代性(post-modernity)也稱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對現代主義本來就具有的批判意識的恢復和深化,是對現代主義的局限所進行的反思,是對現代主義在發展過程中某些己經被遺忘和忽略了的東西的“朝花夕拾”,也是對現代主義的超越。17世紀產生的現代主義和20世紀中葉產生的后現代主義對我們今天以至今后的生活產生著并將繼續產生深刻的影響。在道德教育領域,現代性德育(modernitymoraleducation)和后現代性德育(post-modernity1TIoraleducation)在理論基礎與原則、功能與目標、內容與課程、方式與策略等方面表現出各自的特征與差異,為我們開展德育和德育研究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德育的理論基礎與原則
18世紀以來,西方在理性主義精神的鼓舞下,高揚自由主義的旗幟,相信科學技術的發展將產生巨大的物質生產力,將會帶來更充分的民主、更多的財富、更光明的未來、更進步的歷史,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正是這種基于現代科學理性判斷的理念成為了最終支配現代化運動的現代性文化價值精神。它既是一種文明價值理念。也是一種社會理想信念,也成為現代性道德的根本價值基礎。與此價值理念相對應,現代性德育表現出普遍理性主義和現代主義的進步價值觀等方面的特征。普遍理性主義指現代科學理性支配下的道德“乃是一種工具性道德,一種手段合理性技術,或者干脆說,一種現代化的行為技術倫理”。進步的價值觀是現代主義的精神內核,一方面,進步的價值觀塑造了現代人的一種目的性價值信念,另一方面,進步主義價值觀也促成了兩個相反的道德取向:道德普遍主義與道德歷史主義。普遍主義認為科學進步的普遍性是現代文明的根本動力;歷史主義則聲稱這種現代性進步趨勢具有某種確定的方向和終點普遍主義和歷史主義的對立導致了現代倫理學始終在所謂普遍的“規范倫理學”和各種形式的“境遇倫理學”之間徘徊,但兩者一以貫之地秉承著現代性道德的一種基本精神:始終追求普遍理性主義的知識合法性和價值有效性。后現代主義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礎是異質的平等觀,即使用不同標準,要求和評價不同的對象。它強調每個人之間的差異,主張去權威、去中心、拆結構,擯棄一切歧視,反對追求共識和統一的標準,主張接受和接收一切差異。承認和保護受教育者的豐富性、多樣性,大力提倡教育者應把關注的視線投向具有無限發展潛能和各具獨特性的受教育者個體。它要求教育者尊重差異,在道德教育中不能人為地把學生隨意劃等歸類,采取二元邏輯來管理和施教。后現代用非理性思考和解決問題,道德不再是一種柏拉圖的理念論或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意義上的理性的規定,也不是康德的先天行為的道德律令,而是非理性的、模棱不定的、不可普遍化的,它更多地容納本能、沖動、情感和生命體驗,更強調多元與差異。
二、德育的功能與目標
以現代主義為代表,現代性德育強調認知、理性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認為教育目的在于鼓勵兒童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導和自我決定。杜威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兒童自己的道德判斷和能力的‘自然’發展,讓他用自己的道德判斷控制他的行為。這種規定道德教育目的的吸引人之處在于,促進發展而非教授固定的準則。它幫助兒童在他已有的發展趨勢上邁出下一步。而不是以一種額外的模式強加于兒童。”柯爾伯格把促進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作為道德教育的目的,并認為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強調促進道德判斷和推理發展的前提下,促進道德判斷向道德行為的發展。價值澄清學派的教育目的在于幫助人們獲得價值觀,并使這些價值觀能有助于人們以一種滿意和理智的方式將他們自己與不斷變化的社會相聯系。
后現代道德教育目的在于主張異質性。強調寬容性和社會性。后現代道德教育目的觀與后現代主義崇尚差異性、偶然性及文化多元主義的特點相適應.質疑現代性“許多看起來似乎不言自明”的道德教育目的,認為道德教育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識和統一的標準.而在于通過自由的爭論去發現悖論和錯誤,從而形成一種異質標準。引導學生了解他人對其選擇的差異性以及形成差異的各種緣由,以此學習接受道德的差異性。后現代德育是要培養具有社會批判能力和認可多元文化的社會公民.其素質包括諸如個人的道德意識、對自然和土地的倫理概念、生態意識、社會責任感等方面。
“現代性下的教育目的往往是為了培養優勢文化的支持者”,即只看到德育的社會性、文化的共同性、社會的同一性,卻無視它們之間的相對性和多元性。后現代德育主張告別整體性、同一性,倡導差異性、多元化。在高校。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把社會規范內化為大學生德性的過程.同時又是激活與喚醒受教育者主體道德意識的過程。高校德育的目的不應是接受一個社會的絕對價值標準,而應該在盡可能追求普適性的社會規范的同時.最大限度容忍差異性和異質性.引導大學生了解他人道德價值選擇的差異性及其合理性,學會求同存異。要求和引導大學生堅持道德底線,保持和完善公民美德,并激勵他們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三、德育的內容與課程
現代性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普遍有效性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現代性道德的主要任務是制定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而這種普遍有效性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要被社會成員所接受,并且得到傳遞,就要通過道德教育來實現。現代性道德教育認為道德具有普適性、共通性和永恒性,因而將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的傳授視為現代性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后現代道德教育課程主張開放性,要求“去中心”和“邊界松散”。以威廉姆·多爾為代表的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具有明顯的過程傾向和實踐傾向。多爾把他設想的后現代課程標準概括為“4R”,即富性(irch)、回歸性(recursive)、關聯性(relationa1)和嚴密性(rigorous)。后現代主義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的宗旨是尊重每個個體發展的獨特性,注重所有道德經驗之間的聯系。在道德課程設置上反對事實與價值截然分開,而是將它們緊密結合,強調道德學習必須跟一般的學習整合起來。在課程具體實施上,極力要求“去中心”和“邊界松散”.主張學科之間界限的消除與科際整合。要求對學校的道德教育的概念進行重建,關注社會、生活情境的需要和變化,主張開發開放性的課程,使道德教育內容具有批判的、懷疑的特性和恰當的不確定性,以解放的知識來進行課程編制和教學,從而真正解放人。
四、德育的方式與策略
現代性道德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堅持理性主義和主知主義,試圖從精神和肉體上對人進行統一性的訓練和改造。認為通過對學生實施理性的和行為上的訓練就可以使人掌握普遍的道德法則.從而成為有道德的人。現代性道德教育表現出機械的單向灌輸方式,以及受道德權威主義和道德家長主義支配等。
對話是后現代道德教育目標的主要實現方式。后現代性道德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主張平等性,倡導民主化和非權威取向,反對教育等級觀念,提出“本體論上的平等原則”,要求摒棄一切歧視,承認和接受一切差異,主張大眾的世俗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能人為地把學生隨意劃等歸類,采取二元邏輯來管理和施教。教師也不能一直處于中心位置,作為優勢一方出現,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而應該更多地尊重學習者。慎重地考慮學生的意見。甚至于學生也可以是教育者。師生之間在道德討論、對話中建立真誠的關系,教師不再扮演道德專家的角色,而應該像會議的推動者;在道德教育活動中.師生應該視為一同學習道德,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道德的探究必須以民主、非權威的方式進行,每一個人都有平等權利來參加道德創造的行動,而改造道德權威主義的最好途徑就是進行道德對話,它是道德非權威的重要歷程。顯然,后現代主義強調的道德教育民主化,在邏輯關系上與道德個性化緊密關聯,反映了人們對提高道德寬容性的內在要求.實質就是要求“權威道德”逐漸向“人文道德”轉化。超級秘書網
五、德育的問題與對策
后現代道德教育觀是當代西方社會現實、各種社會矛盾和道德沖突的觀念反映,但是由于它從根本上違背了唯物辯證的分析方法.因而不可能真正客觀正確地分析現代社會道德矛盾與沖突,并提出科學的解決辦法,尤其是它在對待道德文化上解構、否定、批判多于建構、肯定、繼承,具有道德多元主義的缺陷,過于絕對化的極端傾向等表現出明顯的缺陷。“后現代性抱著認識論上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價值論上的多元主義、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大行‘反體系’、‘反中心’、‘反整體’之道,以一種非理性的本能宣泄,消解了人類對真理、正義、理性的追求,使得生命的價值和實際的意義趨于混亂和虛無,在語言游戲中,顛覆深度模式和終極意義,導致話語混亂和精神危機”。對多元論的過分強調和對個體道德能力的過分樂觀使得后現代性德育如海市蜃樓,離我們的現實生活遙不可及。
作為在當今共存的兩種德育理論與實踐,現代性德育和后現代性德育都有其合理之處,也都各自存在自己的缺陷和困境。對現代性德育和后現代德育,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既不盲目接受,也不一概否定,而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現代性德育和后現代性德育中合理的部分加以繼承和發揚,將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改造或摒棄。在德育目標上,在提倡異質多元的價值取向的同時,堅持主流文化價值的導向性:在德育課程上,主張充分開發課程資源,貼近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剖析學生遭遇的具體道德問題;在德育方式上,主張對話與交流,鼓勵各抒己見和觀點碰撞、思想切磋;在師生關系上,主張平等對話,消除霸權,從德育的各個方面著手,建構起一套思想開放、內容生動、方法高效的德育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