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德育教學設計中落實新課程理念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品德課是一門跨學科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沒,它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綜合各種教育,廣泛涵蓋歷史文化、地理環境、人際交往、日程生活等諸方面。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盡管如此,從促進小學低年級兒童的品德形成與社會發展這一目標,增強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品德與生活》中開展活動化、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更適合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征、思維水平。《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迅速轉變思想、保留傳統教學的優勢,大膽實踐創新。通過學習探索,如何在教學設計中落實新課程理論,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精心的課前準備是首要環節
正確貫徹和實施新課程首先要精心進行課前準備,必須對每一環節、每一知識點的教學方法加以精心設計;對大綱要求、學生狀況做到胸有成竹。在課前準備中英充分考慮到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能起到引導作用,將符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融合到教學方法設計中來,以便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真正的最大限度地發揮。我還特別注意做到:
1、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設計應充分注意到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必須以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讓兒童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和活動體驗來獲得認知發展。如《我和媽媽做午餐》這一課,設計“露一露,我來做”這一活動環節,讓學生嘗試“擇蔥”“擇韭菜”“打雞蛋”等家務活動。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媽媽勞動的辛苦,從而體會媽媽對自己的愛。
2、認真充分了解學生,特別是了解不同學生對同一教學內容和問題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采用傳統教育方式,讓小學低部的孩子們坐足40分鐘無疑是很枯燥的。孩子們個性較活潑,所以在課堂中我注重創設情景,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方式。如《到同學家玩》這一課,讓分成小小組的各組學生到別的小組那兒“竄門”。讓每個學生動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3、采用不同的手段設置情景,引發學生討論。教師提供有效信息,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思維方式調動智力因素,去分析、綜合、比較和概括。如《到同學家玩》這一課,通過播放《安全地玩》課件,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分析圖中小朋友們這樣玩好嗎?生活中還有哪些危險的事不能做。
4、充分考慮到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預備一些調動學生思維和積極性的方法。要不斷變換手段來調節學生的興奮點,減輕學生的疲勞。活動教與學的最佳配合,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新課程教育要求教師要熟備教材、熟備學生、精選內容、巧用方法、科學嚴謹、靈活多樣地把知識精彩地、藝術地、傳授給學生。
二、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教育實施的主陣地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是教育過程的主要環節,使教師實施知識傳授的主要場所,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主體參與是關鍵。教師的作用在于創造,在于引導學生自己去思維、去發現。在新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始終把學生放在首位,始終圍繞“保護天性、弘揚個性、完善人生”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過程,使學生的主體活動得到充分顯示,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我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
1、合理設計實踐活動,盡可能地留給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和舞臺。學習不僅是學生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用自己的耳朵聆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用自己的雙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悟,因此學生參與活動、操作、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春節逛花市》的教學中,巧妙設計“師生共同布置教室”這一環節,在《喜洋洋》的歡快樂曲中,師生一齊動手,貼春聯、插花、擺“大吉”、掛燈籠、唱新年祝福歌,在濃濃的節日氣氛中,孩子們如同真的在一個大家庭中過了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孩子們興致高揚,幾乎每個學生都參與布置活動,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到知識。
2、重視直接經驗,也就是將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去同學家玩》這一課中,讓學生看錄像,找出錄像中到同學家玩的學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應改正,從而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討論分析,從中得出結論:到同學家做客應講禮貌,玩游戲應注意安全,再設計“我們去做客”這一課堂活動,再讓每個小組的同學互相到別的小組那里做客,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學會如何接待客人,如何當一名受歡迎的客人。
3、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合理設問,問題要有層次,有一定深度,留足時間,引導學生討論,如新教材《春節逛花市》這一課設計“壓歲錢該怎么花最有意義”,教師通過開討論會,引導孩子們各抒己見,說出“將壓歲錢存起來、買書、交學費、捐給希望工程”等方法,在討論中,孩子們對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的認知已經不再停留在吃喝玩樂上,他們懂得將金錢和時間用到具有意義的事情上。
正如布魯納指出的那樣:“教學既非教師講,又非學生聽,而是教師通過自己的引導啟發,讓學生自己去認知,去概括,去親自獲取知識,從而達到發展他們目的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成為學習主體,也使課堂充滿活力,提高課堂質量。
4、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是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當前,世界各國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問題上,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已成為各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促進了新課程教育的開展,“放大”了課堂教學空間,“延長”了課堂教學時間,很好解決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量的增強與教學時間不夠的矛盾。它可以使微觀的可視化,靜的動化,抽象的直觀化。有些問題教師講半天還不一定能講清的,通過多媒體就能很快解決。如《品德與生活》第一冊《我和媽媽做午餐》這一課,通過DV放映媽媽洗菜、配菜、炒菜……再讓學生算算,媽媽平時每頓飯要幾個菜?一共要多長時間?使學生對父母每天除了在本職崗位上辛勤工作外還要每天照料家人飲食,確實很辛苦有了具體認識。多媒體技術聲、圖、形并茂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求知欲,使學生學得快、記得牢。
綜上所述,在實施新課程的教學活動中,通過巧妙設計,在教學中搭建“課堂生活”這一平臺,讓學生將生活常識帶進課堂,通過學習提高認識,再從課堂走進生活。在直接的、感性的、豐富的材料刺激下,通過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充分感知材料,領悟到道理,化之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