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五四愛國運動教學探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實現由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我國教育界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其中,教學手段現代化是當今歷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各種音像手段,繼續搞好多樣化的電化教育和計算機輔助教學”。
因此,我講高一歷史必修1《第16課五四愛國運動》的時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學參考書及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利用多媒體設置情景其效果很好。
1設置氛圍,引入問題
上課一開始,我就播放中國共青團的團歌《光榮啊,中國共青團》。
問題一:中國共青團團歌里為什么要寫上:“五四”的火炬,喚起了民族的覺醒!
問題二:青年節是五月四日,為什么要選擇這個時間?
問題三:爆發的原因是什么?
通過這一個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學習內容。
2創設情境,探尋緣起
選擇反應巴黎和會及五四事件的電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斷,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氛圍,此后,通過對問題的合理設置,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事件的緣由。
電影片斷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初,中國駐美國公使顧維鈞作為本國政府的全權代表赴法國參加巴黎和會。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在和會上處處受到歧視,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圖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辯論會上,顧維鈞慷慨陳詞,就山東問題作了一次縝密細致、暢快淋漓的精彩發言,從歷史、經濟、文化各方面說明了山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批駁了日本的無理要求。
學生被帶入了特定的歷史氛圍中,被這一位杰出的外交家的才智所折服,為他的愛國情操所感動,為舊中國的艱難境地而深思。此時我趁機提出了問題:①的爆發與巴黎和會有什么關聯嗎?②顧維鈞的義正詞嚴能夠扭轉局勢嗎?為什么?學生開始自發的小組討論。
電影片斷二:中國代表的正義要求被拒絕,和會要把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給日本。消息傳來,群情激憤。北洋政府來電要求中國代表在和會上簽字。
學生的情緒也被感染了,沉浸在那段屈辱的歷史當中。那時我再提出問題:①這樣的消息傳回國內,民眾的反應會如何?②日本為什么要奪取德國在山東的權利?什么是《二十一條》?③課本的宣傳畫《蝎子政策》說明了什么?
學生就問題開始看書,隨后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完畢后,小組推選代表發表看法。我最后作簡單的小結: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是的導火線。
3角色體驗,重現歷史
教師(我)建議:假如你是那個時代的人,你會怎么想,會有什么樣的行動?給學生一定的探討時間,倡導合作互動。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的小組討論中去,師生互動。幾分鐘后,學生的小組討論活動開始,教師適當給予鼓勵和提出意見。
4歷史回音,發人深省
電影片斷三:顧維鈞在和會上發表演說,疲憊而堅定有力量的聲音,中國第一次對帝國主義說出了“不”!“這樣一份喪權辱國的和約誰能接受?所以,我們拒絕簽字!”
學生被這樣的情境和愛國熱情感動!這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時機,讓學生談談對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事件的感想,贊揚顧維鈞等人的愛國行為,展示當時的報紙刊登的拒簽消息,同時提出問題:①中國為什么能夠拒約?②在其中起了什么重大歷史作用?
個別學生發言后,教師指出這是中國第一次拒絕了由世界上的幾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制定的和約。
5“五四精神”,時代旋律
通過有關五四愛國運動時期的“五四精神”的文字材料和現實生活中的體現愛國精神的圖片,鍛煉學生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歸納判斷能力。引導學生分析它在整個民主革命時期的歷史地位,和五四愛國精神在現實生活當中的現實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也培養了和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我在教學中也適時地將內容升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這也正體現了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
綜上所述,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是歷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雖然要真正普及多媒體手段輔助歷史教學,充分發揮其作用,還有諸多困難。但是,科技是在發展中,而歷史科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學科,是應該利用新科技的。展望二十一世紀,我們應該更好地發揮教師和發展中的科技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當然,多媒體技術只是作為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補充,而不是要代替傳統的教學方式,但它是一種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更為負責任的教學方式,它使教師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我們堅信,只要在多媒體程序的設計中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需求,提供更大的靈活性,那么,不光是中學歷史課,任何學科都將從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中獲得益處。超級秘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