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通貨膨脹下生活絕望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通貨膨脹下生活絕望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通貨膨脹下生活絕望

通貨膨脹下人民生活絕望

通貨膨脹是貫穿于中華民國最后幾年中的突出事件,也是影響人民生活的關鍵要素。在國民政府人為制造卻無力控制的通貨膨脹下,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由緊張、騷亂而最終陷于絕望。物價漫無限制的飛漲,使廣大人民在對日常生活產(chǎn)生恐慌的同時,也對國民政府失去了最后的信任與希望。一個連其人民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的政府,怎能不被它的人民所拋棄?而且,通貨膨脹下的人心恐慌與社會動蕩,也預兆了國民政府的即將終結。以往學者們談到過通貨膨脹與國民政府覆亡的關系[1],但多數(shù)是就宏觀與理論而言,對二者的具體過程則語焉不詳。本文試圖通過通貨膨脹下廣大人民的具體生活這一切入點,細致地展現(xiàn)國民政府覆亡前的社會景象。

一、物價飛漲與生活困難

連續(xù)十多年的抗戰(zhàn)與內(nèi)戰(zhàn),使通貨膨脹成為中華民國最后幾年中的突出特征。抗戰(zhàn)進入中后期以后,長期的戰(zhàn)爭損耗以及大片富庶國土的淪陷,已經(jīng)使國民政府的財源日益枯竭。為支持日益龐大的財政開支,國民政府大量發(fā)行紙鈔,從而引發(fā)了國統(tǒng)區(qū)的通貨膨脹??箲?zhàn)勝利后,為了籌集發(fā)動內(nèi)戰(zhàn)的資本,國民政府以更大的力度發(fā)行紙幣,從而也將通貨推到了惡性膨脹的程度。根據(jù)經(jīng)濟周報所發(fā)表的數(shù)據(jù),上海的物價指數(shù),1945年9月為346,1946年12月為9713。一年零四個月的時間內(nèi),物價上漲了28倍。當時有人預言,“只要為支付龐大軍費的通貨膨脹不停止,游資不納入生產(chǎn)事業(yè),物價絕對沒有不上漲的道理”[2]。確實如其所言,此后的物價更如脫韁的野馬,越發(fā)不可收拾。以戰(zhàn)前的1937年6月為標準,截至1948年8月,法幣貶值400萬倍,物價上漲近500萬倍[3](208-209)。1948年8月的金圓券改革,雖然以1元金圓券兌換300萬法幣重新調(diào)整了物價,但僅僅70天后,物價又以更加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飛漲。顧頡剛在日記中對金圓券貶值的過程進行了記述。僅以銀圓與金圓券的兌換比例來說,在最初的時候,“銀圓二合金圓券一,未及二月,而金圓券七合銀圓一”。1949年1月18日,“一切物價比剛發(fā)金圓券時加一百倍”。3月3日,“近日銀圓二千七百元”。3月31日,“上午銀圓價一萬三千元,下午即達一萬七千元”。銀圓與金圓券的比價,4月5日為二萬八九千,10日六萬,15日13萬,16日18萬,22日46-49萬,27日130萬,30日400萬。到了5月19日,“國行掛牌為九百六十萬,然實際之價已為一千四百萬”。翌日“下午升至二千三百萬,及傍晚則升至三千萬矣”[4](231,237-2381)。僅僅半年多的時間,金圓券竟貶值6000萬倍,國民政府的經(jīng)濟已完全崩潰。

物價的飛漲超乎了普通百姓的接受能力,帶給他們猶如隔世的感覺。戰(zhàn)前一封平信的郵價是5分錢,到1948年4月增長到五千元,還嚴重低于物價的指數(shù)。按照當時的物價指數(shù),“算起來應該是一萬六千五百元”。一枚五萬元的郵票,連寄一封到國外去的航信都不夠(后者至少十萬元以上),卻“約等于戰(zhàn)前一個普通銀行的基金”[5]。一口上好的棺木,戰(zhàn)前不過四百元,戰(zhàn)后卻增長到200萬元。帶給老百姓的反差,是“能在十年前買大樓房二十所”[6]。然而,通貨膨脹帶給百姓的影響不僅僅是難以接受的感覺,還包括了他們具體生活的日益艱難。隨著物價的飛漲,人民的收入雖有增長,但始終不能與物價同步,因而導致了他們實際收入的持續(xù)下降。以天津警察為例,當時報紙感嘆,“警察一年來薪餉雖有增加,然而趕不上野馬一般的物價。他們的生活委實太苦了”[7]。在這種情況下,物價的飛漲不但造成了人們手中原有貨幣的貶值,更造成了收支方面的入不敷出。時人聲稱,通貨膨脹對“靠薪水和工資吃飯的人最不利”[2]。

對大多數(shù)平日節(jié)衣縮食方能勉強維持生計的普通民眾來說,物價上漲所帶來的實際購買能力的削弱,使他們貧困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當時報紙在敘述了物價上漲之后,每每以感傷的口吻作出總結:“商民莫不叫苦連天,薪水階級更苦不堪言”[8],“一般貧民大受威脅”[9]。語言雖然抽象,但卻是現(xiàn)實生活真實的寫照。食糧與煤是生活的必需品,正因如此,也最容易受到物價飛漲的侵襲。食糧一日幾漲的事情在當時相當普遍,“已不成新聞”。1947年4月15日是河北靜海縣城的集市,由于糧食供不應求,“價格遂隨風上漲。清晨玉米開價為七萬五千元一石,至午時漲至九萬元。小麥每石由十六萬元漲至二十二萬元,指身為業(yè)之平民及薪水階級之公務員,聞訊均感恐慌”[10]。在天津市區(qū),“百元燒餅,逐漸縮小,已縮至不可再小之程度,前日起已改賣二百元”?!耙话闶忻褚淹锤猩顗浩戎豢霸偃淌堋?,一洋車夫竟憤然大呼,“干脆來個原子彈,大家玩完”。記者認為這雖為氣話,卻“道盡市民苦悶心情”[11]。

煤荒也是困擾百姓的一大難題。受戰(zhàn)爭影響,煤炭運輸不暢,造成了生產(chǎn)與消費的嚴重脫節(jié)。以開灤煤礦為例,由于鐵路運輸?shù)淖钃吓c破壞,“礦場存煤七十八萬多噸”,而“青島只能用糧食當煤燒”[12]。進入1946年后,受內(nèi)戰(zhàn)影響,各地煤荒已相當嚴重。開封糧價的增長,一定程度上竟導源于煤炭的缺乏。“官辦的電燈公司,因無煤,停止供電;面粉公司無電停磨”,遂至土面價格飛躍增長[13]。天津郊縣的唐官屯,“入冬以來,天氣日寒,煤荒以愈趨嚴重。本鎮(zhèn)之五家煤廠,存底為數(shù)過少,煤價乃一日數(shù)增,十日前尚賣百元一斤之煤球,今則售百五十元,煙煤末售百五十元,過篩煤塊二百元,月前七十元一斤之山芋干,曾一度作燃料代用品,今山芋干亦超出百元以上”。記者感嘆,“無衣無食的窮人們,又將怎樣過這嚴寒的冬天呢?”[14]不但一般市民買不起過冬的煤炭,連高校的知名教授也對此犯難。1947年9月記者走訪北大的教授宿舍時,特別提到了煤的問題?!懊考掖扒暗拇婷菏瘷诶锎蠖嗫湛杖缫?,只有少數(shù)‘節(jié)余’,而且小心地灑上石灰防賊”[15]。研究西域史的向達教授,為了購買冬天的三四噸煤,“他說要在休假一年中到南京中央博物院去坐坐辦公室,多拿一份薪水,來供家里還債過冬”[16]。教法文及詩歌的聞家駟先生的太太,不無感慨地向記者抱怨:“一個小火五百斤煤球是多少錢呢,這叫什么日子!”[17],季羨林在回憶往事時說,在政治經(jīng)濟完全崩潰的解放前夕,“學術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學家鄭天挺先生稱之為‘教授的教授’的陳寅恪先生”,“到了冬天,他連買煤取暖的錢都沒有”[18](126)。顯然,大家都愿意以煤為例來說明生活貧困的程度,一方面與煤炭對生活的重要性有關,一方面也與當時煤價的高昂密不可分。

國共戰(zhàn)事的進展是民國最后幾年中的突出事件,但對普通百姓來說,他們更關心物價。因為他們一家老小的性命,往往維系在物價的漲落上。連具有文化蘊涵的知識階層,有時也不得不因生計問題而將注意力集中到物價上來。1946年12月山西戰(zhàn)事正酣,“烽火燎原于全晉”。面對中共軍隊的“攻城掠地”,太原各界民眾“均認此嚴重之局面,尚屬次要問題”。他們心中的首要問題,是“太原物價有漲無落,人人感到生活的重壓與前途之危殆,咸恨貪污無門,囤積無資,點金乏術”。連閻錫山都不得不從戰(zhàn)事中分出一部分精力,專門處理物價問題[19]。其原因,由于物價競漲,“普通公務員及平民已陷饑寒交迫之苦境”,“設若物價再繼續(xù)上漲,治安亦將成問題”[20]。1947年5月中旬一篇來自河南開封的報道,真實地反映了物價飛漲下的民不聊生:

“汴垣從本月起,紅糧每市斗已從五千元漲到一萬一千五百元,除了少數(shù)官僚資本家和收鈔票或經(jīng)手鈔票的機關的主官或主管等人外,都深感到了‘活’的困難。河南大學教授從三日起罷教,省垣各中小學亦再四醞釀著。各級公務員們則自己餓著肚,妻兒掛起嘴,表面沒有罷‘班’,實際早巳怠工。輔導處進修班因為受額外學生三百名的影響,九日起已實行停炊,弄得這八百多無家可歸的青年,為了活,向各機關奔走呼號。求活聲掩蔽了紙煙大王周錦堂吸食鴉片被捕的新聞;壓小了省參議會大會的民意表現(xiàn),并且弄得顧不到過問國共兩軍的誰勝誰敗”[21]。

總之,物價飛漲是民國最后幾年中的時代特征,“士農(nóng)工商皆在漲的環(huán)境中謀生活”[22]。物價飛漲、貨物短缺與收入減少的綜合,已使百姓的生活極為艱難?!案F苦的小民發(fā)愁的連淚都流不出來了!坐在辦公室的‘老實公務員’都呆得一聲不響,即便有話,也是含著淚的”[23]。他們對生計的恐懼,超過了對戰(zhàn)事的關心?!叭嗣窠终勏镒h,咸以物價為話題”[24]。他們并不是對政治麻木不仁,而是出于現(xiàn)實生活的逼迫。在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的情況下,如果強要他們對政治有所關心的話,那往往也是因生計艱難而對政府產(chǎn)生出不滿與怨恨。面對生活必需品漫無限制的漲價,“萬千家無宿糧的為人夫為人父的薪水階級及窮苦群眾陡然色變,心頭像壓著萬斤重的鉛塊。神經(jīng)脆弱的人互相在探問:天不會快塌了吧?”[23]政府的威信,就在這忽視百姓飯碗的過程中逐漸丟失了。

二、搶購風潮與生活絕境

物價飛漲、貨物短缺與瘋狂搶購相伴隨。物價上漲聲中,商家“重貨輕幣”,囤積現(xiàn)象嚴重,導致市場上貨物短缺,引起物價進一步飛漲。紙幣的貶值,激起了普通百姓瘋狂購物的欲望。為了減少損失,他們把手中的以及儲備的紙幣都拿出來投放市場,以盡快換成實物。多么井然有序的市場,都經(jīng)受不住這三者的輪番轟炸,更何況當時還處于戰(zhàn)時的特殊環(huán)境下!因此,進入1948年以后,尤其是金圓券改革失敗以后,國統(tǒng)區(qū)進入了通貨膨脹、物資短缺與全民搶購的顛峰,國民政府的經(jīng)濟已完全崩潰。

通貨膨脹超出了國民政府的控制能力。金圓券改革與限價政策的實施,只使物價穩(wěn)定了一個半月。金圓券改革的迅速失敗,一方面與金圓券的過量發(fā)行有關,一方面則與人們對新貨幣的信心不足密切相關。以往的教訓,時刻提醒著人們對物價的提防。1948年10月上海搶購風潮的興起,“據(jù)上海經(jīng)營督導處發(fā)行人說,是由煙稅調(diào)整香煙加價而引起的。一般人以為其他貨物不久加稅,價格也將跟著上漲,所以馬上紛紛搶購。而搶風一起,各商店又恐怕物品賣出后難以補進,提早收場并將貨物退藏,更加刺激了搶購的風潮”。由此可見,濫觴于上海的全國搶購風竟然緣起于一件很小的突發(fā)事件??此婆既唬瑢崉t不然。這種情況的形成,總起來說還是由國民政府一手造成的?!叭嗣窠?jīng)受長期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痛苦經(jīng)驗,心理十分脆弱敏感,一聞漲聲,對幣值信心立刻動搖”[25]。

大城市由于人口密集,又是物品消費市場,最先刮起搶購風。上海是第一站,很快就蔓延到其他城市。“各呢絨店、綢布店和百貨商場,都是人如潮涌,個個袋內(nèi)好象裝滿了金圓券,爭先恐后的要把他們換成貨物,許多店家商場的多數(shù)貨物,都被搶購一空”[25]。在搶購風潮中,人們已不敢過問物價的高低。因為,“物價一天數(shù)變,這時不買,轉一下身又是另一個價”。“商人們都有這般心理:貨一出門,恐怕就再買不進,為著保險,就干脆更提高些”。所有的日用品市場,幾乎全部“隨人喊價!同是一種東西,同是一個時候,而價錢卻可以相差甚遠。因為賣的根本就不大想賣,寧存貨不存錢,所以買不買由你”[26]。

1948年10月雖說是全民搶購的高峰,但市場上可供搶購的東西卻極為有限。正因如此,社會經(jīng)濟秩序陷入了更大的混亂。在河南開封,“米面油鹽買不到,煤炭柴火無處找,有錢的人都作了難,無錢的窮苦百牲更不能不苦到極點”[27]。“偶然遇到鄉(xiāng)人推車來城賣面,必然你爭他奪,大家搶購”。10月3日,一鄉(xiāng)人推白面一小車進城,“大家自動的都往各人的面袋里裝,頃刻間已將一‘車面粉購買一空,末買到的人向買到的人要求分讓,而買到的人又執(zhí)意不肯。初則口角爭吵,繼則大打出手,一時秩序大亂。后經(jīng)多人從中調(diào)解,結果將面平均分配,才算了事”[28]。廣州“每一家米店門前,都擁集著一群老弱婦孺鵠候買幾斤公價米,每家米店只限售公價米兩包,許多人站了半天,結果仍買不到米”[29]。天津的大街上也“擁擠著潮涌似的人,有老、有少、有公務員、有太太、小姐,每個人都神情緊張地向著布店、百貨店、呢絨莊、皮鞋店擠來擠去”。“這些人,不挑剔貨色,不爭論價錢,買東西就像不花錢似地拼命擠”[30]。上述僅為各地點滴,若要詳細了解各地搶購的概貌,閱讀10月16日青島的一篇通信便可一目了然:

“青市區(qū)遭遇到空前未有的難關,全市商店成了自動罷市狀態(tài),起先是食糧恐慌,全市買不到食糧,后來百貨、綢緞,布匹亦步亦趨,市民及黃牛黨轉移注意力于百貨,綢布,因此爭向百貨店、綢緞、布匹店搶購,不作生意的市民也跟了上去,這等商店沒法應付,只好關門大吉。經(jīng)政府強迫每天開門四小時,在每天開門營業(yè)四小時的時候,實際上不過僅開三小時,若改為二小時,不用說只能開一小時了。而現(xiàn)在呢,其他商店如鞋帽、化妝品、茶莊等店鋪也索性把門關起來不營業(yè)了。還能照常開門的,只有中西藥鋪,而西藥鋪內(nèi)比較貴重一點的藥品也說沒有了。據(jù)說,連棺材鋪也把門關起來,怕人去搶購”[31]。

為了應付搶購,上海河南路呢絨店采用抽簽購貨辦法。先請顧客們依次排隊,然后舉行抽簽。簽上載明準購的貨色,如××呢等,抽中的即憑簽購貨,但也有很多人抽到空簽,便算白等一陣[32]。在搶購風潮中,人們已非常盲目,幾乎見什么都買。據(jù)當時報紙登載,“上海一家西藥房門前的擠購行列中,甲客突然回頭問乙客:‘你預備買什么?’乙想了一下,反問:‘你要買什么?’甲告訴他:‘有什么買什么”[33]。市民在大城市購物困難,便到近郊搶購,從而也將搶購風帶到那里。天津郊區(qū)的靜海即遭遇此事。天津市民苦于購物困難,每天“約三四百人乘車來靜海搶購食物,不擇目標。七日一批人購到茶食店、青菜鋪,連粉條都用口袋裝運天津。糧市供不應求,集市上都被搶購干凈了”[34]。靜海禁止糧食外運后,他們?nèi)杂袑Ω掇k法,“來到靜??h城購買玉米面蒸成餑餑,用包袱背往天津,救一時之急。每天干這種工作的人來來往往,麋集靜海車站”[35]。

在這種環(huán)境里,各地都告糧荒,到處都鬧緊缺,人們的基本生活已無法保障。物價自然仍是漲得厲害,“一般薪水階級已經(jīng)受到了水漲船不高的痛苦”,但是,相對于物價來說,貨物的短缺更令人揪心。搶購風雖在持續(xù),但多數(shù)已經(jīng)名存實亡,“因為好多商店的貨品都賣光了”[30]。10月8日是河北灤縣的集期,“市場之各貨均告絕跡,食糧市有斗無糧,居民多有錢買不著米,各種食物,猛漲之余,而且買不到手,只得仰首興嘆”[37]。

通貨膨脹的惡性發(fā)展,已經(jīng)超出了國民政府的控制能力。他們唯一能夠實施的物價管制,只會刺激黑市價格的持續(xù)猛漲。而對于真正影響物價的關鍵要素——人心動蕩、物資短缺與戰(zhàn)爭敗局等,他們卻束手無策。廣大民眾已到了生計無著、衣食不保的地步,“由于購不著米,家無隔宿糧的職工階級,已經(jīng)無法繼續(xù)工作了”[38]。社會秩序也到了混亂不堪的程度,搶米事件此起彼伏。為了有飯吃,有些人竟不惜入牢。退伍軍人王稟其,到上海謀事無著,騙了一件毛線衣被移送法院。在審問時,他“當庭要求法官加重判他的徒刑。他說:‘與其在上海餓死,不如暫且關在牢間里度過年關,再等出路”[39]。無獨有偶,蘇州一個關在牢內(nèi)的年已六十多歲的吸毒嫌疑犯被法院宣判無罪后,“他反而不痛快,要求法官再還押。他說,離開了監(jiān)獄,外間沒有飯吃,愿在牢內(nèi)住下去,堅不肯交保”[40]。這種例子雖不具有代表性,但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解放前夕普通百姓生計之艱難。而且,由于物資的短缺,生計的困難已波及到各個階層。正如撫順通信所言:“現(xiàn)在是上等人家吃高梁米,中等人家吃豆餅、豆渣,下等人家吃草根樹皮”[41]。

廣大人民的無以為生必然影響到政府的統(tǒng)治。即使在國共戰(zhàn)爭如火如荼的時候,絕大多數(shù)的人民,也是在一如既往地奮斗著他們自己的生活。生存是他們最起碼的要求,但就連這點,國民政府也不能滿足。經(jīng)濟蕭條與通貨膨脹影響到各個階層,他們生活質(zhì)量的下降乃至朝不保夕,已經(jīng)使國統(tǒng)區(qū)彌漫著敗亡的氣息。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不由得發(fā)出感嘆:“國家如此,不亡何待?”[4](231)復旦大學教授儲安平則憤然指出,“歷觀往史,沒有一個政府能夠不顧人民而猶能長久維持其政權者。不顧人民苦樂的政府,必然失去人心”[42]。一個抽調(diào)了民眾支持、遭遇經(jīng)濟崩潰的政府,已很難再維持其統(tǒng)治。更何況它還同時存在著政治腐敗、軍事失利等嚴重問題。

綜上所述,在中華民國最后幾年內(nèi),由于內(nèi)戰(zhàn)緊接在八年抗戰(zhàn)之后,國民經(jīng)濟在未得恢復之前又大受損傷。為了應付巨額的財政赤字,國民政府加大濫發(fā)紙幣的力度,從而將通貨膨脹推向惡性發(fā)展階段,物價飛漲、物資短缺是其突出表現(xiàn)。在物價飛漲聲中,各階層人民的實際工資逐漸下降,他們的具體生活也受到嚴重影響。購買力的減弱以及物資的短缺,使大多數(shù)民眾的基本生活由艱難而陷于絕望。搶購風潮之后,國民經(jīng)濟更是全面崩潰,廣大人民也因食糧的缺乏到了無以為生的地步。在社會各個階層都感到生活無法維持的時候,他們對政府自然失去信心。一個失去民心、經(jīng)濟崩潰的政府,即使不存在軍事失利、政治破產(chǎn)等問題,也同樣難以逃脫覆亡的命運。

〔收稿日期〕2002-12-12

【參考文獻】

[1]李彥宏,周忠.通貨膨脹與國民黨政權的覆亡[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1995,(1);李黎明.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財政經(jīng)濟的總崩潰與國民黨在大陸的敗亡[J].齊魯學刊,1997,(5).

[2]笪移今.物價往那里去[J].觀察,1946,2(5).

[3]楊蔭溥.民國財政史[M].北京: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1985.

[4]顧潮.歷劫終教志不灰——我的父親顧頡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5]郵資的故事[N].天津:大公報,1948-04-05.

[6]抗戰(zhàn)勝利前后津市棺木價格比較(續(xù))[N].天津:大公報,1946-09-17.

[7]短評:津市警察的待遇[N].天津:大公報,1946-12-11.

[8]各地簡報:廊坊[N].天津:大公報,1947-02-16.

[9]簡報:綏中物價驚人上漲[N].天津:大公報,1947-02-14.

[10]漲價聲,已不成新聞[N].天津:大公報,1947-04-21.

[11]燒餅翻身,每個售價二百元[N].天津:大公報.1947-02-13.

[12]開灤的惡性膨脹病[N].天津:大公報,1948-01-22.

[13]豫省民生疾苦[N].天津:大公報,1946-03-22.

[14]各地簡報·唐官屯·燃料大感困難[N].天津:大公報,1946-12-21.

[15]子岡:秋風里訪教授們(一)[N].天津:大公報.1947-09-15.

[16]子岡:秋風里訪教授們(三)[N].天津:大公報.1947-09-17.

[17]子岡:秋風里訪教授們(二)[N].天津:大公報.1947-09-16.

[18]季羨林.東方赤子·大家叢書:季羨林卷[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8.

[19]物價有漲無落,太原痛恨奸商[N].天津:大公報.1946-12-02.

[20]太原物價飛漲,市民困苦萬分[N].天津:大公報.1946-11-26.

[21]顧不到誰勝誰敗[N].天津:大公報,1947-05-16.

[22]生活的曲線[N].天津:大公報,194-01-13.

[23]地方通信:太原漲風愈吹愈兇[N].天津:大公報,1948-06-25.

[24]各地簡報:興城[N].天津:大公報,1947-02-19.

[25]社評:最近的搶購現(xiàn)象[N].天津:大公報,1948-10-08.

[26]東盼西盼盼來失望,廣州百姓無精打采[N].天津:大公報,1948-11-13.

[27]殘破的開封[N].天津:大公報,1948-10-10.

[28]糧荒待解救[N].天津:大公報,1948-10-1l

[29]廣州一慘景,買肉擠死人[N].天津:大公報,1948-10-29.

[30]搶購風吹到天津[N].天津:大公報,1948-10-07.

[31]青島怎得了[N].天津:大公報,1948-10-20.

[32]新聞拾零:排隊還要抽簽[N].天津:大公報,1948-10-26.

[33]新聞拾零:有什么我買什么[N].天津:大公報,1948-10-30.

[34]搶購風四起,靜海與獨流亦如此[N].天津:大公報,1948-10-10.

[35]餑餑坐火車,萬事都為吃[N].天津:大公報,1948-10-18.

[36]食糧買不到,苦了老百姓[N].天津:大公報,1948-10-09.

[37]糧荒待解救[N].天津:大公報,1948-10-11.

[38]滬米荒愈趨嚴重[N].天津:大公報.1948-11-10.

[39]新聞拾零:為免凍餓死,要求增徒刑[N].天津:大公報,1947-12-24.

[40]新聞拾零:宣判無罪硬要坐監(jiān)[Nl.天津:大公報,1948-11-12.

[41]士農(nóng)工商都嘆窮,中等人家吃豆渣,難民麇集乞丐多[N].天津:大公報,1948-06-01.

[42]儲安平.失敗的統(tǒng)治[J].觀察,1946,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城市| 龙里县| 建昌县| 泽普县| 海林市| 尚义县| 江山市| 万盛区| 江孜县| 凤翔县| 容城县| 任丘市| 泰和县| 博爱县| 新闻| 潞城市| 松潘县| 名山县| 沙坪坝区| 南召县| 湖州市| 阿拉尔市| 黔南| 大荔县| 瑞昌市| 泰顺县| 临汾市| 宝鸡市| 祁东县| 砀山县| 扎兰屯市| 新闻| 宁乡县| 临泉县| 承德市| 武宣县| 象山县| 瓮安县| 赤峰市| 岐山县| 通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