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評價考核在外科護理學本科教學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的探討形成性評價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效果。方法在我校2018級護理學專業外科護理學課程中實施形成性評價,評價內容為課堂表現、課后作業、見習考核、段考、實驗考核和期末成績。比較形成性評價考核與傳統終結性評價的考核成績,同時采用調查問卷進行效果評價。結果形成性評價考核的成績高于終結性評價考核的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問卷調查顯示65%~91%的學生對形成性評價考核持肯定的態度。結論形成性評價考核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自主性,提高了外科護理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外科護理學;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不斷提高,護理工作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1],護理工作的內涵和范疇進一步擴展深入。外科護理學是護理本科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護理人才的培養質量,如何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全面地評估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科學、客觀地反映教學水平,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形成性評價的出現與發展為教學評價改革提供了方向,逐漸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科學研究的重點領域。形成性評價,又稱為過程性評價,最初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斯克里芬在1967年提出,即教師將從學生中獲取的信息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對這些反饋信息進行分析,并促使學生主動去分析這些信息,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2-3]。由此可見,形成性評價是對教學全過程的跟蹤與評價,向教師和學習者反饋評價結果,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效果,激發學習者的學習潛力[4],而傳統的終結性評價主要依據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進行評價,導致評價的單一性與片面性。為此,我們在外科護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嘗試進行形成性評價考核,并將其與終結性評價考核進行比較,探討形成性評價考核在護理本科專業課程中的應用效果,以期對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提供借鑒與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我校2018級護理專業本科生82人為研究對象,男生10人,女生72人,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1.37±1.49)歲。
1.2方法
授課時間2020年9月—2021年1月,總學時102學時,其中理論課65學時,實驗課21學時,見習課16學時。開課之前,課程組的教師集體備課,統一各章節課程的學習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共同討論制定形成性評價的方案。在本課程的第一次課向學生介紹課程學習目標,形成性評價的考核內容和考核形式。1.2.1考核指標形成性評價考核指標由以下幾部分組成:①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出勤率、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和課堂小測驗;②課后作業:在每一單元學習完成后向學生布置課后作業,分別有學生自行完成的作業和小組合作完成的作業,作業的類型有臨床案例分析;繪制思維導圖歸納學習重點;制作PPT并在課堂上進行專題匯報,如“肝癌病人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乳腺癌術后如何指導病人進行功能鍛煉”等。要求學生做作業時不應局限于教材的內容,還需參考最新的文獻資料并融入自己的思考體會。針對每一次的作業教師均制定有評價標準,批改完后在下一節課堂上利用5~10min的時間進行講評,及時向學生反饋;③見習考核:評價學生見習時的表現和見習報告的書寫情況,每一次見習完成后學生需書寫見習報告,交給帶教的老師批改點評;④段考:學期中期進行一次段考,題型參考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考試結束學生提交后即可查看分數和試題解析。教師可利用其中的考試分析模塊快速了解學生的考試成績分布,各題的答對率等數據;⑤實驗考核:考查學生實驗過程的參與度和實驗操作技能,在實驗技能考核中,教師在每一位學生的考評表上詳細列出學生的得分點和扣分點,考完后即返回給學生查看,幫助學生即時糾正錯誤的操作;⑥期末考核:學期末進行統一的理論考核,考核范圍涵蓋本學期所學的知識點,題型包括選擇題、名詞解釋、填空題、簡答題和病例分析,既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也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2.2成績評定外科護理學教學結束后,分別采用兩種方式即形成性評價考核和終結性評價考核方式計算學生的綜合成績。形成性評價考核成績的構成為:考勤5%+課后作業10%+見習考核5%+段考10%+實驗考核10%+期考60%=綜合成績100%。終結性評價考核成績的構成為:段考20%+期考80%=綜合成績100%。在學期末統一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形成性評價的態度,此項調查不計算成績。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對學生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珚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種評價考核方式計算綜合成績的比較
見表1。同一班級的學生在其段考成績和期考成績均相同的情況下,采用形成性評價考核的方式計算綜合成績顯著高于終結性評價考核成績,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681,P<0.05),提示形成性評價考核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成績。
2.2護理專業本科生對形成性評價方法運用效果的評價
運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在學期結束前對82名護理專業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82份,收回問卷82份,有效回收率100%,結果見表2。
3討論
3.1形成性評價考核方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形成性評價考核的成績顯著高于終結性評價考核成績,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形成性評價考核轉變了學生綜合成績的評定方式,不同于終結性評價考核,形成性評價考核全面測量學生對課程知識點、學習態度和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時也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策略、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學習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性評價考核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避免部分學生平時學習不努力,考前“突擊”的現象。在形成性評價考核的過程中,對“教”與“學”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針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在每一次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們也會發現自身學習上的薄弱點,主動地改進和加強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本研究與李婷等[5]的研究結論相似,顯示形成性評價能較好地促進教學質量提升,提高學生的綜合評價成績。
3.2形成性評價考核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滿意度
期末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考核方式持肯定的態度,梁麗娜和錢耀榮等[6-7]研究結論相似。學生們認為形成性評價能加深對課程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提高了團隊協作能力、提高了健康教育能力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由于形成性評價設置有多個環節,如課堂提問、課后作業、小組匯報、實驗考核、見習考核等。為了完成上述的學習任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刻苦努力,不能有任何的松懈,這有效地促進學風的建設。實驗和見習考核形式多樣化,激發了學生操作訓練的主動性及評判性思維能力,增強了教學效果。開展案例分析的小組作業,需要學生分工合作,查找資料,分析討論,制作PPT課堂匯報等。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程重、難點的理解,培養查閱文獻的能力,交流溝通的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以及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的職業能力,為今后學生順利走上工作崗位,處理工作中復雜的臨床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學習中學生也收獲到了成就感,更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
3.3形成性評價考核實施的困難和建議
由于本科招生人數的擴大,應用形成性評價考核,教師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明顯增加,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可考慮引入信息化的手段,如應用雨課堂、智慧樹等在線的教學平臺開展評價[8],為學生提供隨時、隨地的在線測試練習,拓展學生學習時空?;趩卧?、章節設置自主測試題,測試結果可實時反饋,這種即時性反饋可以作為學生學習改進的依據,也可作為學生學習過程及效果評價的依據。形成性評價的形式多樣,內容涉及面廣,如何保證評價的公平公正,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優化課程考核方法、考核形式、考核重點、評價依據等[8],真正發揮課程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效果。
4結論
形成性評價考核作為一種教學評價手段是對現有的教學評價體系的補充與完善。教學活動本身是一項復雜的雙邊活動,教學活動的復雜性也決定了教學評價的復雜性。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充分發揮評價在教學中的促進作用,需要教師與學生有效地配合,教師要將“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融入每一次授課中,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內容,將新技術、新理念、新進展融入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本文以“外科護理學”課程為例,在教學改革中實施了形成性評價并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一致認可,但尚需在評價內容、評價環節、評價指標上進一步完善,我們將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進一步修訂完善形成性評價體系。
作者:周薇 吳彬 王思婷 梁豐 覃若梅 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