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綠色建筑的發展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綠色建筑就是指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要以人、自然環境和建筑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建筑生命周期內盡可能通過降低污染和保護環境,同時以節約材料、能源、土地和水源等盡可能節約自然資源的方式,為人們提供同樣適用、健康、高效的居住空間的理念。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可歸納為: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在設計與建筑過程中,綠色建筑在建筑布局上考慮采光和通風,讓人居住感到舒適和放松,選材上選擇低能耗、可回收或是可以智能控制的材料,對環境和人體無污染。建筑在規劃上選址合理,和周圍環境協調,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對環境的污染。
2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
綠色建筑理念是隨著21世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為導向發展起來的,并迅速得到了世界上的認可,近年來在我國也逐步受到了政府和民眾的重視。國家建設部于2004年建立“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這個獎項的設定就表示綠色建筑在我國正式推廣。《綠色建筑技術導則》由國家科技部和建設部在2005年合作刊發。《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2006年由國家建設部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行。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大力發展生態文明的建設,形成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產業結構、發展形式。提升再生資源的比重,循環經濟要有大規模的發展。控制好污染環境的源頭,使生態環境的質量得到明顯的改善。加強對生態文明觀念的樹立。從綠色建筑概念的產生到在實踐中推廣應用,進程比較緩慢。從建設部的資料中看到,目前我們城市化發展速度一直都較快,城市化覆蓋率將從目前的40%不到發展到75%以上,實現將近3/4的城市化覆蓋面,這意味著了每年將有大批的農村人口轉移至城市,而城鎮人口的平均耗能水平比較高,相比農村高出3~3.5倍。與此同時,近年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面積近20億m2,大部分基本是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億m2,95%以上都屬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僅33%,落后發達國家20年。在我國建筑總能耗(包括建材生產和建筑能耗)約為全國能耗總量的30%,其中用于建材生產的能耗占到全國總能耗的12.48%。以沈陽市為例,從2005年開始逐步實施建筑節能工作,2009年市環保局代表政府首次提出在全市開展綠色建筑創建工作。2010年5月由從事綠色建筑的設計施工、節能材料生產及科研院所等單位聯合組成的沈陽市綠色建筑委員會成立,該組織將為沈陽綠色建筑的規劃、設計、建造、運行管理等方面保駕護航,引導建筑節能、綠色建筑穩固健康發展。目前全市新建建筑嚴格按照建筑節能標準設計和建造,居住建筑執行節能65%設計標準,公共建筑執行節能50%設計標準。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節能建筑總量已達8807.5萬m2,其中居住建筑7100萬m2,公共建筑1707.5萬m2,節能建筑總量占既有建筑總量的34.1%;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全市地源熱泵技術應用面積達5085萬m2,太陽能熱水器集熱器面積累計達73萬m2。總體上我國綠色建筑尚屬推廣階段,真正意義的綠色建筑尚未進入實質性應用階段,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和應用實踐有待進一步引導。在建筑業樹立和落實全面、和諧、可持續科學發展觀,倡導循環經濟,大力推動節能省地型建筑實施和發展,一定會使綠色建筑在我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
3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綠色建筑的技術推廣和應用在我國比較緩慢,筆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3.1缺乏強有力的法律法規和激勵政策
我國目前頒布實施的綠色建筑相關法律法規中,在節能和節地上有詳盡的規定,但是在和環境相關的材料、水利用等方面缺少相關的法律條款。這也就是我國現行法律的存在情況,在材料的選擇、生產、利用和后期回收上缺少相關的法律規定。綠色建筑發展缺乏相關的財務和稅收方面的激勵政策。
3.2缺乏系統的標準規范體系
建設部為了對節能實現標準化管理,在對民用建筑節能標準上,已經實施對3個氣候區的節能50%的設計標準,與之相對應的工業建筑在相關體系上標準還沒建立。
3.3缺乏嚴密的行政監管體系
相關行政管理工作缺失,對于綠色行業的行政管理力度不夠,有些地區甚至放任自流,沒有將綠色行業列入政府承擔公共管理職能的組成部分。必須把節能與綠色建筑工作列入各級政府的工作目標,利用法律、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進行強有力的引導和干預。
3.4理論研究與實踐結合不夠
我國關于綠色建筑理論研究多數停留在綠色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等方面,缺乏國內綠色建筑的實例,設計師在實踐時,沒有可供參考的例子。
3.5城市能源結構的限制
我國還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城市能源供應主要依靠煤炭。在相關綠色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上,相對發達國家,我國城市建筑上利用率不高,在單位面積上的能源消耗是發達國家的2~3倍,高消耗不但使能源成本過高,而且加重了環境污染,不利用我國可持續發展。
3.6對綠色建筑的認識不足
有些地方尚未將發展綠色建筑工作放到貫徹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廣大群眾對綠色建筑還知之甚少,即使是建筑的開發商、建筑商對綠色建筑的基本知識都不是很了解。由此可見,當今務必要加強綠色建筑的宣傳,在建筑上加強綠色科技對建筑施工中的滲透,對普通民眾要加強綠色建筑知識的普及。
4對策與建議
4.1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激勵性政策
要對現在綠色建筑方面的法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在傳統節能、節水等基本法律上,完善材料等相關法律,同時要對綠色建筑、產品和綠色能源開發提供相關等額財政和減稅來激勵行業更好地發展。
4.2完善綠色建筑技術支撐體系
為了對綠色建筑行業進行規范化管理,綠色建筑要在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上有相關的標準,實現綠色建筑行業對綠色技術要求的標準化、體系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綠色技術按照行業對技術要求的標準實現,促進我國綠色建筑事業長遠健康發展。
4.3積極采取行政手段引導
政府應帶頭力行綠色建筑,在由各級政府承建的公益項目(基礎設施、大型公共建筑等)應優先考慮項目的綠色可持續性,做好倡導綠色建筑推行的表率。政府應在對于可經營的基礎項目的投資權獲取上附加條件,必須采用綠色建筑技術的要求,對于不采用或不愿采用綠色技術的開發商,則限制其參與權;而對愿意投資的開發商給予批準許可、特別規劃許可等優惠。
4.4全社會共同參與推進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碳、環保、綠色是當今社會的口號,綠色建筑的興起,綠色建筑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人們在考察一個建筑時,已經會將相關的綠色建筑的概念考慮在內。涉及到綠色科技的諸多企業,要在市場機制下,在國家政策的雙重引導下聯合動作,共同推進綠色建筑的發展。綠色建筑是一個新的、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個概念正在被逐步豐富。展望未來,綠色建筑將被人們重視,并且在建筑中運用更加先進的技術來實現建筑的綠色化,以使建筑和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人們對理想建筑的需要。
作者:錢華單位:遼寧省沈陽市環境保護局鐵西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