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求地域文化下的現代建筑設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歷史背景
作為城市的“第一印象”,火車站具有展示和表達該城市地域文化的優勢。青島火車站作為青島的重要交通樞紐,其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被德國占領時期(1897—1914年)。當時德國把青島作為模范殖民地進行建設,留下大量的物質和文化遺產,因此人們說青島是一座充滿德意志風情的城市。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青島火車站,它由德國著名建筑師路易•魏爾勒和格德爾茨設計,建成于1904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輸送旅客量的不斷增加,最初的火車站已不能滿足需求,于是在1991年、1994年、2008年對火車站進行了3次改造。經改造后火車站創造了4個“中國之最”:全國火車站中唯一一座仿歐式建筑、全國最大跨度的網殼結構——無柱風雨棚、全國最大的地下候車室以及全國最高規格車站貴賓候車室。
1.2概況
青島火車站坐落于青島市南區西部,位于廣州路、費縣路和泰安路之間,瀕臨海岸線僅300m。其周圍有很多著名的景點,如棧橋、魯迅公園、海水浴場及八大關等。青島火車站以歐洲哥特式風格的鐘樓為連接點,向南、北、西3個方向延伸,形成一個外觀自南向北的仿歐式建筑群,是全國唯一一座仿歐式火車站建筑;其無柱風雨棚采用單層柱面網殼結構,最大跨度43.9m,高度18.85m,總面積達58250m2,是全國最大跨度的網殼結構無柱風雨棚;地下候車室分為兩層,距離地面最深處13.9m,建筑面積達5400m2,可同時容納3000人候車,是全國最大的地下候車室;貴賓室有東、西兩處,其設計標準和規格全部按照接待國家元首級設計,在全國鐵路火車站設計中是首次采用。圖3青島火車站所在的區域位置2.3設計解讀——地域文化之解讀
1.3.1建筑造型
青島火車站在整體建筑造型上基本保持了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主要由鐘塔樓和車站大廳組成,整個立面活潑生動但不對稱。建筑主體采用傳統德式建筑的做法,運用新的材料與建筑設計手法,使建筑整體達到古典美與現代美的完美融合。屋頂采用四坡頂的形式,加上舌頭狀的屋頂天窗,使整個屋面變化豐富。在立面設計上適當地增加檐口、線腳、窗套等建筑元素,精雕細琢,每一處都蘊含著古典形式的味道。鐘樓旁的主入口采用3個連續拱券門,上面仿做半木構架式的大山墻面,強調了主入口的位置。整個建筑墻裙以下采用規整的花崗石作為體現建筑厚重基調的主要內容。在建筑造型上,青島火車站采用大量的歷史符號,使建筑顯得蔚然大觀,把本質的文化內涵呈現給世人。在建筑色彩上,青島火車站保持紅瓦黃墻綠樹的德式色彩,使整個建筑呈現暖色基調,并與周圍的環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賦予人們一種溫馨的感覺。青島火車站的無柱風雨棚設計結合站房建筑的體量,將整個站場雨棚分為3跨,每跨采用十字交叉H鋼梁。屋面采用陽光板,局部設太陽能電池板,利用太陽能發電,體現了綠色環保的主題。無柱風雨棚的設計,不僅使整個站臺空間寬敞明亮、尺度宜人、富有韻律,并且使這座仿歐式建筑既富有現代氣息又有傳統特色。
1.3.2流線及總平面
青島火車站站房采用線側型與線端型相結合的形式。為滿足旅客距離短捷合理、流線明確清晰的要求,流線采用上進、下進與平進結合,下出與平出相結合的立體交通,并且東、西、南3個方向均設進出口,滿足了不同人流的疏散,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建筑設計原則。由于青島特殊的地理位置,青島火車站采用特殊的車站形式——盡端式。為著重體現地理特征與建筑設計理念相結合,其建筑平面采用“U”字形布局,東、西、南3側均為站房,將站臺擁抱中間,北側為列車進出口。東、西、南3側廣場則形成“品”字形,像是在向來往旅客彰顯青島的魅力,號召每一位游人都要細細品讀這個充滿歷史文化和浪漫主義色彩——“紅瓦、綠樹、碧海、青山、黃墻”的濱海城市。在高空俯瞰,青島火車站特殊的“品”字造型完美地詮釋了建筑與青島地理位置相融合的特質。
1.3.3室內空間
青島火車站采用大空間大跨度的布局格式,以求達到靈活布置、靈活分割及旅客流線明確的目的。主要分為東候車廳、西候車廳和南候車廳3個區域,東候車室與進站大廳直接相連,東、南候車廳以左邊的上下扶梯相互聯通,而東、西候車廳通過景觀廊來連接。乘右邊扶梯到達景觀廊,透過景觀廊可清楚看到站臺列車,在白色雨棚的映襯下,整個畫面顯得更為壯觀從東入口進入進站大廳,一排拱形的不銹鋼玻璃窗與暖色墻面相結合,大小有序,層次分明,整個空間顯得輕盈飄逸富有時代感。由左邊扶梯到達地下的南候車室,室內大面積的拱形透光頂面與門洞相輔相成,強化了室內空間的韻律感和序列感。在此基礎上,墻面,柱面以及簡潔線條的劃分,強調了空間的大氣與沉穩,既豐富裝飾效果,又體現中西文化的現代表達及島城文化的延續。屋頂面一排排富有濃厚歐式風格的大吊燈,與米黃色的大理石地板交相輝映,使整個空間既簡潔大方又不失精美雅致。為了營造大空間的場所感,設計師在通往南候車廳的拐角空間裝飾了一幅精美的海鷗壁畫,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使來往的旅客增添了幾分歸屬感。為了達到室內空間與建筑風格的和諧統一,東、西候車室采用同樣的設計手法,運用大面積的不銹鋼玻璃矩形窗,使室外景觀最大限度地透過玻璃進入室內,墻面過渡光滑柔和,讓來往匆匆的旅客在駐足的瞬間即可享受到溫暖的感覺。在候車室公共空間中,一個個方形的歐式天花板,其周邊由復式石膏花紋裝飾,再加上簡潔的線條在頂部、墻面與柱面交替運行,使整個空間呈現出多彩的西方裝飾風格。作為連接紐帶的景觀廊,打破了候車廳呆板枯燥的候車氣氛,為旅客帶來開闊通透的視野享受。總之,整個空間以其合理的功能組合和獨特的視覺感受,運用新的材料和技術,給人創造一種充滿藝術想象的靈動空間。
2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設計的表達策略
安藤忠雄曾說“在建筑師肩負的眾多責任中,最重要的便是展示文化,最大的責任是傳承文化,要讓大家都知道,每個國家擁有與眾不同的文化”。作為一名建筑師,在現代建筑設計的創作中,以不同的形式標準來表達其地域文化的特征,這對于一個城市的建筑來說,是對其地理、歷史、文化等所賦予期望的。筆者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后,在前輩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4條基本標準:
1)對當地地域軟文化的吸收。建筑設計要與當地的歷史、人文、風俗、生活習慣、地域特色等軟文化進行融合,在建筑設計中要注重加入當地歷史文化的設計構思。例如青島火車站在建筑色彩上采用紅瓦黃墻綠樹的德式色彩,這與青島當地的殖民文化是密切相關的。
2)對地方材料的運用。地方材料的使用,是建筑地域特征最直觀的體現,而且還從根本上降低了建筑的經濟成本。因為青島主要盛產花崗石,石料產量豐富,質感優美,給青島建筑提供了豐富的天然石材,并且花崗巖具有結構均勻,質地堅硬,顏色美觀等特點。青島火車站正是沿襲這些做法,形成了具有青島地域獨特的建筑裝飾藝術風格。
3)對自然環境的回應。自然環境是地球給予人類的有限恩賜,它主要包括氣候、地形、地貌等。建筑只有適應本地區的氣候條件,巧妙地結合自然環境,才能創造出具有宜人空間和強烈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態。作為海濱城市的青島,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空氣濕潤,溫度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生活環境極佳。青島火車站秉承“形式追隨氣候”的設計理論,采用大面積的不銹鋼玻璃窗及屋頂天窗,達到自然通風,視野通透,提供給人們一個安逸舒適的空間。
4)現代建筑設計要實事求是。在現代建筑設計的背景下,建筑設計師要結合我國當今國情及地方氣候、風土人情、周圍環境和業主要求等,設計出既能夠表達地方風格又能反映傳統精神的現代建筑。在對待西方文化的問題上,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可盲目抄襲。在發揚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利用地域文化優勢吸取西方文化的精華,使地域文化緊跟時展的步伐。
3結束語
當城市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將昔日的情感沉淀進文明的血脈時,它便有了屬于自己的文化。在當今城市地域文化缺失、城市特質趨同的背景中更要將傳統的、民族的特征融入設計中,創造出既符合現代城市環境空間要求,又彰顯城市建筑風格的建筑,才能更好地延續城市地域文化,維護城市地域特色。
作者:袁秋平徐強單位: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