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究大同市古建筑保護的問題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古建筑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底蘊的重要體現,具有重要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在國內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今天,科學水平也隨之快速發展,導致人民大眾對于古建筑的保護意識開始增強。大同市古建筑作為國內重點保護區域,在未來有著重要的發展空間。大同市古建筑具有較高的價值,然而在長期歷史演變過程中存在很多突出問題,也使得大量建筑資源被損壞。文章主要解讀大同市古建筑存在的保護價值,分析了當前大同市古建筑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保護大同市古建筑的主要措施與方法。
關鍵詞:大同市古建筑;保護;現狀;對策
0 前言
大同市古建筑能流傳至今,主要是因為其外形精美,文化內涵豐富,是大同精神文化支柱的代表,同時還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具備漫長發展歷史的大同市古建筑也遇到了阻礙。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也使得社會和很多人對于傳統古建筑的保護出現了動搖和遺忘。因此怎樣才可以把大同市古建筑完好地傳承給后代呢?我們必須了解到大同市古建筑的關鍵性,對古建筑進行全方位的保護,彰顯建筑具有的影響力,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1 大同市古建筑的內涵與追溯
不同行業都有值得我們探討與學習的原則和觀念,當前對社會發展具有深刻作用的是工匠精神,其主要體現在個人的做事態度和工作嚴謹性上,另外也表現在對工作的關注度和職業素養方面。該精神強調匠人對待工作的認真執著,并充分激發創新理念。其中大同市古建筑都是古代工匠憑借自身才華、損耗時間與精力創建的,如果我們欣賞建筑內在結構,就能強烈地體會和感知到其中所包含的理念,洗滌鉛華,促使靈魂不斷升華,讓人心平氣和地進行思考,感知生命的律動。古代工匠通過自身成熟的鍛造工藝以及高超的手藝能力,為我國甚至世界建筑增加耀眼的奇跡。時至今日,大同市古建筑群依然如同巨人那樣,站在華夏土地上,感受風云變化、滄海桑田卻始終巋然不動。其獨有的設計理念和高超的建筑工藝,已經成為全國著名的傳統建筑文化群組,成為重要的古建筑欣賞風景區。在傳統建筑文化世界中,人們更加渴望文化的熏陶,想要尋找可以安撫心緒、修身養性的場所。大同市古建筑具有的厚重文化內涵可以引導我們沉下心仔細思考,發掘大同市古建筑的經濟價值可以加快地區旅游經濟產業的建設,為地區民眾帶來更高的經濟價值。
2 當前大同市古建筑保護存在的問題
2.1 大同市古建筑保護觀念較弱
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大眾對大同市古建筑的保護意識持續增強。然而大眾對古建筑的認知依舊淺顯,沒有全面的理解,導致大部分古建筑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受到損傷。對此類現象以及問題,相關組織需要深刻地反省監管是否存在問題、民眾重視程度是否較低、政府保護措施是否到位等。此外,大同市古建筑的保護工作也存在一定缺陷。政府針對傳統文物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與記錄,全面記載大同市古建筑遺留現狀、現存價值等,前后也開展多次小型調查并且進行記錄。但是依舊存在沒有被發現或被發現然而沒有得到良好保護的古建筑。
2.2 大同市古建筑保護員工較少
大同市古建筑保護時期遇到的主要問題出現在維修以及復原時期。根據古建筑制作標準我們可以了解,部分古建筑只能實施雅伍墨彩畫以及不貼金技術操作。但是管理者也許是不清楚規則,隨便貼金;或者能力較低,隨便增加內容;或者忽視建筑特色,使用現代材料。以上方式不只違背《文物保護法》中相關原則,而且也違反保護、維修建筑的最初理念。以上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專業的大同市古建筑保護員工較少。
2.3 大同市古建筑保護資金不足
即便招聘到足夠的大同市古建筑保護、維護員工,但在工藝以及材料方面,缺少資金支持,導致大同市古建筑保護工作的進行受到阻礙。此外,保護大同市古建筑的員工也要提高職業素質,將工作薪資與能力掛鉤并進行考核。大同市古建筑保護工作需要豐富的資金支持才能正常進行。因此,古代建筑維護的重要基礎是資金。由于現有建筑保護理論知識缺乏,大部分地方認為修葺是古建筑最佳的復原形式,或者拆除老舊的建筑,建設全新的項目。
3 當前大同市古建筑保護的對策研究
根據當前大同市古建筑的保護現狀可知,很多環節存在問題和缺陷,也存在一定的缺位現象,存在部分古建筑并未得到妥善保護的情況。為更好保護大同市古建筑,特提出以下幾點保護對策。
3.1 加強大力宣傳和保護劃分
根據大眾對大同市古建筑保護理解的不足,大眾增強保護觀念變成當前工作的核心。只有提高宣傳水平,大眾對建筑保護的認知才能持續強化,大同市古建筑保護活動才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順利在現實中貫徹實施。為順利完成該目標,我們必須設計成熟且有效的宣傳計劃,再通過教育或表演等方式,讓文物宣傳活動全面覆蓋到所有人,讓所有人都能深刻地體會到文物保護工作的價值與作用,讓所有人都積極參加到文物保護活動中,繼而營造保護古建筑以及文物的和諧環境,讓大眾對文物保護工作達成共識。保護其實也劃分級別的,這是因為古建筑也是繼承與傳播歷史文化的主要方式,不能只思考風格特點,也要思考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根據年代以及歷史價值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各類建筑的保護力度存在差異,對部分重要的劃分建筑必須使用高級別的保護措施,對劃分等級不高的建筑修訂適度的保護方案,促使政府和廣大群眾的保護深入結合起來,進而實現高效、各方積極參加的保護環境。
3.2 采用修舊如故的修復技術
在設計大同市古建筑保護計劃時,為防止獨具特色的大同市古建筑成為商鋪、餐館、酒店等,需要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也就是在復原大同市古建筑主體結構的時候,需要盡可能采用傳統方式。例如,大同市的很多古建筑正房明間穿插枋在歷史演變中缺失,此時需要在進行修復的時候,查看榫卯結構的對接位置。如果枋上雕花紋樣不能考證,此時就可以使用裝飾扇面結構彌補缺失位置,且確保裝飾扇面上雕花款式和正房花紋相同,如牡丹、水仙等相符合,以得到良好的建筑保護效果。此外,在大同市古建筑保護過程中,為防止建筑受損,需要在建造的時候,保障向外墻邊界延伸一點。因此,建筑高度不得超過7.5米,只有如此才可以全面維持現有的建筑風貌。在大同市古建筑環境規劃階段,不能隨便修改具體內容。如在傳統居民建筑領域進行建筑和環境的保護修復中,主要通過墻外區域綠化景觀設計方式。在進行景觀邊緣規劃時,主要挑選繁茂的喬木,且關注地區生態環境,重視房屋防風、抗震和保暖效果。
3.3 注入新的活力
在大同市古建筑保護和更新階段,必須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這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然而在灌注活力的時候,必須維護大同市古建筑的原址。主要采用圍合方式,且進行抬高操作,將其作為核心,建設新建筑。此外,新建筑外部格局、結構和原本建筑保持相同。然而材料可以使用混凝土、鋼材、青磚等,且適度增添商業、圖書館、工作室等不同模塊,可以全面滿足當代社會發展需求。另外,在遇到廢棄建筑保護和更新課題時,如一些老舊地區的衛生水平、地下管網配套設備不能全面滿足生活以及生產需求,此時需要對建筑進行一定的改造。根據古建筑保護法和非遺法規等,可以強行要求在重點非遺保護區內,不能建設餐飲、咖啡廳、茶館等含商業元素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生活垃圾導致的污染問題。
3.4 加大資金投入和更新傳統策略
保護大同市古建筑是每個人都要承擔的責任,而得到的效益可以被更多人共享。所以,進行政府引導、社會資金參加的大同市古建筑保護體系成為重點。還有必須確保資金充足,才可以把保護與修繕落實到實際中,技術人員才可以迅速到位,大同市古建筑的保護目標才能順利達到。很多時候,文物保護的觀念其實并未真正地融入社會生活,如大同市古建筑的保護資金一般依賴政府扶持。然而只依靠當前的政府資金是無法滿足現實的需求,所以政府應該逐年增加投資,相關工作人員也需要積極籌資,取得社會的資金幫助。在現代社會發展環境中,為順利完成古建筑保護和更新目標,需要從以下幾部分著手:在面對傳統古建筑城區的商業改造運營模塊時,可以適度留存民族飲食、傳統手工藝產品、客棧等貼合傳統特色的項目內容,然而KTV、酒吧、歌舞廳等項目必須移除。因為在古建筑保護區域中過度運營導致員工聚集,導致建筑保護負擔沉重,必須有效管理古城內客棧的具體數量,全面滿足建筑保護需求。為扭轉大同市古建筑商業發展混亂狀態,必須針對特色工藝品、民族文化產品、手工制品等進行分區,且讓工作人員身穿特色服裝,重視地域文化宣傳。為解決古城工作人員的住宿負擔,且維護當前的大同市古建筑,需要在新區內增加部分民族與家庭類型的旅游區,可以防止游客集中到古建筑保護區,導致壓力沉重,影響地區衛生環境等。
3.5 提高科技應用水平
保護古代建筑,核心與重點是維護建筑的初始狀態和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在復原的時候,必須全面了解以及感受其和普通建筑修復工作存在的不同點。在進行修復的時候重點是確保大同市古建筑不會受損,復原之后其表層和內在蘊含的精神不發生改變。以上所有工作的基礎要素是專業理論知識,必須根據現有歷史資料以及報道內容,根據符合現實情況的測試結果與研究報告。全面承擔古建筑復原任務,必須根據不同學科的理論知識,全面理解以及使用當代科學技術增強古建筑復原工作的精準性。和傳統技術進行比較,當代科學技術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傳統技術不具備的諸多功能,其獨有的技術特征可以全面、精準、直接地幫助我們測試以及判斷古建筑的相關數據,幫助我們進行古建筑修復工作,為我們提供較大的方便。如數字近景攝影測量方式、三維激光掃描測試方式、虛擬現實技術等,逐漸使用到大同市古建筑保護活動中,表現出積極影響。即使當代科技中存在諸多優勢與技術,然而也無法全部替代傳統技術,其和傳統技術必須保持平等,彼此促進、互相成就。
4 結語
總之,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大同市古建筑領域其已經變成各界人士重視的對象。對于我國傳統文化,必須汲取其中的精華,重視文化傳承和技術發展等。大同市古建筑必須重視空間藝術設計,充分展現出國內學者的智慧,促使其成為國內最重要的瑰寶。保護現有古建筑歷史遺跡是所有中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要將古建筑歷史遺跡一代代地傳承下去,發揮其應有的價值與作用。
參考文獻
[1]曾鵬,謝東海.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與改造設計[J].居舍,2019(15):88.
[2]王亮.淺談中國現代建筑中如何保留傳統建筑風格[J].科學技術創新,2019(16):102-103.
[3]陳理.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利用—以湖南省株洲市朱亭鎮民居改造博物館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10):37-38.
[4]陳佐,張益欣.龍灣區大拆大整中古建筑保護的實踐與思考[J].溫州文物,2018(1):67-75.
[5]王慧賢.古建筑保護中的數字化技術分析[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9(4):103-105.
[6]范國蓉.傳統民居的現狀和保護對策探討[J].四川文物,2015(2):87-90,96
[7]姜華,張京祥.從回憶到回歸—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解讀與傳承[J].城市規劃,2005(5):77-82.
[8]白憲臣,張義忠,賀子奇.新農村規劃建設中傳統民居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以豫西民居為例[J].資源科學,2010(9):1792-1798.
作者:張茜 單位:大同市古建筑保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