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古建筑窗欞裝飾設計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尊鳳”思想在湘地的歷史文化特征
“鳳”的形象在古代湘地并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藝術作品,它實際上是融入楚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包括工作用具、祭祀用品、建筑裝飾等實用器物。例如“,虎座鳳鼓架”“、虎座飛鳳”“、彩繪鳳鳥紋扁圓盒”等楚文化器物。鳳鳥的形象在這些器物上都具有繪畫和雕刻的兩種功能,并體現了綜合性的藝術樣式。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代湘地的居民善于將一切美好的特征和事物都賦予鳳鳥的形象,讓鳳鳥成為無可爭議的主角,并成為當地在藝術風格和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極具代表性的圖騰形象。1.鳳鳥形象具有一種抽象的藝術特征。在古代湘地,鳳鳥的藝術造型通常呈現出了詭譎奇異的特征,同時,無論是在建筑物上,還是絲織品、漆器上,鳳鳥的藝術形象通常都呈現出一種變形抽象的特征。采用流云紋、卷云紋、S形紋等的特征來進行構圖,讓鳳鳥的爪子、羽毛、尾巴等進行分解,多數是以“線”的形象來進行概括或者虛化,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加簡單、抽象。古代湘地鳳鳥形象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獨特的抽象藝術風格,主要是由于楚人善于將傳統的具體形象進行打散,通過肢解后來實現變形,在此基礎上,再對鳳鳥進行表現、裝飾以及象征,從而構建成全新鳳鳥形象的神韻和藝術境界。楚人對鳳鳥形象的重新打造,展現了他們在古代湘地獨特的地理條件和宗教環境中,展現出的不受拘束的、不停滯于內心的審美取向,展現了一種“流觀”的關照方式,體現了充滿了想象力的文化意蘊和富于獨特氣質的生命精神。2.鳳鳥形象展現了古代湘地獨特的社會文化心理。一種藝術形象的產生和創造并非是歷史的偶然,它與社會背景、地理環境、時代更替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鳳鳥的文化藝術形象與古代湘地的楚族社會心理意識、湘地歷史文化背景等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道”的思想對尊鳳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楚國文化在戰國中后期都充分受到了莊子和老子道家思想的影響,在特定的歷史文化條件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魅力和風韻。而“道”的思想突出表現了對于靈魂中自由精神的執著追求,并對楚鳳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莊子曾經如此描述過“鳳鳥”形象———“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以此來展現了鳳鳥的超脫感,表現了道家和楚人共同的“流觀”的審美特征。另外,鳳鳥也是美德的重要表現。鳳鳥作為一種具有吉祥寓意的神鳥,在楚人眼里也是一種“比德”的載體。古代湘地盡管有著自身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但后期隨著中原儒家思想的進入,又逐漸將“德”與鳳結合起來。例如出自戰國末期楚人之手的《山海經》就曾以“鳳鳥”身體上五個部位羽毛的花紋來比喻“五德”。由此可見“,鳳”是楚文化中最具有典型性的造型,同時也寄托了楚人的美好夙愿,象征著整個民族之間的和諧共存。
隨著時間推移,尊鳳文化不斷發展,這一形象突出了楚人的生活理想和神秘幻想,體現了楚人與鳳之間的情感聯結,展現了湘地人的精神生命追求和理想范式。而這一思想,在湘地古代建筑的窗欞裝飾中有著極為突出的表現,并且與中原地區推崇的“龍”文化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對比。
1.與中原建筑中的“崇龍”文化形成鮮明對比
“崇龍”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并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精神血脈。但是在南方的湘地,這一傳統卻并未得到完全的肯定和認同。湘地楚人受到了巫蠱文化的影響,將鳳鳥文化作為自身最為重要的圖騰文化,并且誕生了一種獨特而突出的“尊鳳抑龍”的宗教文化。而湘地建筑窗欞文化則為我們研究這種文化提供了活化石般的史料。通過古建筑的窗欞來展現古代湘地的尊鳳思想的代表就是位于湘西南苗疆深處的高椅村。高椅村臨水而建,位于雪峰山山脈之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并深受古代楚文化的影響和巫蠱歷史的浸染。該地在元明清時期就才人輩出,共有近三百名進士、貢生、舉人等從這里走出來,并且形成了這里獨特的文化。另外,在高椅村生活的侗族自身就擁有比較系統和完善的宗教文化體系,因此,鳥圖騰的崇拜在這里已經是相當的成熟和突出的,并逐漸形成了一種“尊鳥”的文化現象。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高椅村當前有22座從明清時期就完好保留下來的古建筑,這些建筑中的窗欞共出現了134次鳳鳥的圖案,但是龍的形象僅僅出現了45處。由此可見,鳳鳥出現的頻率是龍的三倍。同時,這些鳳鳥的形象所在的位置也比龍要更加明顯。在很多窗欞的鳳龍圖案中,鳳通常占據了主角的位置,而龍起到的作用則是襯托、護衛。另外,湘地將“尊鳳”文化置于“崇龍”文化之上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當地的地理環境特點。俗話說“龍為百蟲之首”,由于高椅村天氣比較濕熱,昆蟲較多,因此人們在窗欞之上雕刻“龍”的形象,主要是為了讓蟲蛇看到龍之后主動退讓,而并非中原的龍圖騰崇拜。
2.窗欞之上的鳳龍同體形象
根據《史記》記載,楚人的先祖應當是高陽,而高陽是黃帝的孫子。黃帝在剿滅蚩尤、被尊為王之后到達江漢平原和湖南一帶,在此之前,高椅村附近就出現了以太陽鳥為形象的陶紋。據專家考證,該紋飾早在七千四百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并由此證明了鳳鳥文化是從巫蠱文化中產生的。而楚文化是以北方中原文化“龍文化”為基礎的,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演變,與楚國文化、湘地歷史不斷進行融合,將“龍”的形象置于“鳳”形象之下,又將“鳳文化”凌駕于“龍文化”之上,將龍變為了配角的地位,以“鳳”取代了“龍”的主體文化地位。這也就形成了鮮明的南楚、湘地等獨特的藝術風格,體現了鮮明的“尊鳳”體系。在古代湘地的建筑當中,在窗欞雕刻圖案中,有的鳳意氣風發地昂首鳴叫,有的與龍相蟠搏斗,有的鳳左右顧盼、處處留情……各類的形象都顯示出了鳳的神異力量。“尊鳳”思想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就在于鳳龍同體、尊鳳抑龍。湖南著名的寧遠文廟中有著比較鮮明的龍鳳同體、雌雄同體的建筑特征,在這組建筑群中,窗欞、石雕當中都展現了龍鳳,其造型都有著向雙方靠攏的特征。在龍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收斂起來的陽剛,而在鳳的身上我們卻可以看到已經被削弱了的柔美。而在寧遠文廟的石雕之上,這一特征則是更加明顯,龍的形象沒有了獠牙,龍角也不再突兀,其整體形象顯得更加嫵媚輕柔,陽剛威猛之勢已被削弱大半,而鳳鳥的形象卻展現了一種凌厲之氣,在畫風上凸顯了鳥碩大的頭顱和堅硬的嘴喙,明顯有一種夸張的、突兀的雄性之美。由此可見,在古代湘地的鳳圖案中,我們可以看到尊鳳抑龍、雌雄同體的歷史文化演變的過程和特征。古代湘地古建筑中“尊鳳抑龍”的思想,是由于歷史和宗教的原因。在當地的宗教當中,龍在風水上主要是求雨和祭祀的作用。而在高椅村的建筑群中,古代湘地人也十分注重建筑群的風水,并逐漸形成了尊鳳抑龍的思想。鳥瞰高椅村,其中間呈現出八卦的形狀,里面呈現出梅花的形狀,構成了《易經》當中的離卦———“離為雉”———也就是說應當是呈現出飛翔的野雞的形狀。在楚文化中,這一飛翔的野雞便是太陽鳥的形象,也就是“鳳”。地理條件及歷史文化背景就構成了當地尊鳳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族意識、善惡意識、美丑意識等都在湘地建筑中的鳳鳥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展現,在構圖和布局方面都反映了楚人的生活愿景和審美趨向,展現了一種體現自由生命的象征。
三、總結
總而言之“,楚鳳”作為一種富于抽象形式美感的藝術形象在湘地廣為流傳,其造型具備了飛揚流動、奇特詭譎的特征,展現了古代湘地人民獨特的生命活力和浪漫激情,并展現了人與自然完美互動的關系,形成了人神交流、人與自然交融的藝術形式。與此同時,它的造型在很大程度上也展現了楚人獨特的藝術智慧和神秘的象征精神,表現了湘地人民的生命活力和浪漫激情。我們也可以從這些民間圖案當中找到巫蠱文化的發展脈絡,為我們研究古代湘地的建筑發展史、宗教發展史提供活化石般的史料。
作者:張卓遠 李剛 單位:武昌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