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實訓基地建設難題及辦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校內基地硬件設施欠缺、功能單一
實訓基地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需要學生大量的實踐。多次重復、反復強化、得以掌握。信息工程系成立后的2-3年內,在校生約1500人,用于實踐教學的只有幾個普通機房和2個專業實訓室。由于沒有足夠的設備,只能增加理論課的學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實踐技能的提升。同時,因為建設的時間短,機房和專業實訓室只是為了滿足教學的需要。功能單一,科研、生產、培訓的功能沒有發揮出來,產-學-研一體化的模式沒有形成。
(二)校外基地數量不足
信息技術領域的校外實訓基地主要是IT業的企業、公司。學院地處晉城,與IT有關的企業、公司數量少,規模較小,且主要以經銷設備為主,無力承擔學生的實習與實訓任務。學生的主要學習企業———富士康集團主要是流水線操作,與學生所學專業無太大關系,實習生流失較多。
(三)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
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應該是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具有“雙師”素質。信息工程系成立之初,20多個專業教師中,沒有高級職稱、和“雙師”的教師,無人取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也沒有教師深入企業一線學習實踐經驗的先例。因此,在教學上,無法向學生傳授生產一線的實踐知識和技能。
(四)實訓模式難以確定
實訓基地的建立和運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是,應該建立怎樣的實訓模式?學習哪些理論課和實踐課?二者的學時、比例應該是多少?實踐課如何考核更科學?這些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對于新成立的系來說,沒有現成的方案可以參照,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一切都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逐步地調整。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從思想上、行動上高度重視實訓基地建設
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具有必需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符合現代企業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沒有充足的實訓基地,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就無從培養和提高。信息工程系的管理人員、專業教師充分認識到實訓基地的重要性,在學院校企合作管理委員會成立之后,專門成立了信息工程系專業指導委員會,針對本系各專業的特點,制定了適合本系的實訓基地建設和發展規劃,逐步地按預期目標來完成。
(二)學院投入資金予以支持,合作單位予以幫助
實訓基地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程,需要充足的教育資金保障。要建設實訓基地,需要多渠道籌措教育資金:一是爭取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更多的資金投入;二是與當地的企業和集團長期合作、互惠互利、訂單培養、減少開銷;三是爭取一些企業、社會精英人士的贊助和支持,贏得合作項目和資金。為了更好地建設計算機專業實訓室,學院從2007年到2011年,逐年增加經費,購置專業實踐設備,完成了硬件設施的基礎建設,使設備總值達306萬元,生均設備值達1.2萬余元。同時,合作單位也在網絡教學、學生實習、實訓的過程中給予了一定的支持。
(三)建設質量高、利用率高、數量充足的校內外實訓基地
一方面,根據本專業的具體情況和實際條件,按專業大類組建校內實訓基地,增加實踐課時比例,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建設一批長期的、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與合作單位簽訂合同、長期合作,利用企業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為學生提供全新的實踐場所,實現雙贏。以信息工程系為例,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經在校內建有多媒體綜合實訓室、6個辦公自動化實訓室、網絡實驗室、接口實驗室、3個數字城市工作室,業余時間全部免費開放,為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崗位專項技能實訓、工種考核等提供了保證。與此同時,還與北京四維益友科技有限公司、晉城方舟數碼技術公司、晉城新浪印業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的良好合作關系,為學生頂崗實習、技能實訓搭建了平臺,使學生不僅學到了在學校里沒有學到的知識,鍛煉了自己的才干,而且接觸了企業真實的實際生產過程、運行和管理模式、企業文化。
(四)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所培養的學生要能夠適應市場需求。要形成“學生能適應市場,市場能接納學生”這種良性循環,人才培養模式是關鍵。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既要適合自己的專業特色,又要與當地的市場需求相對應。信息工程系把自己的專業特色確定為“專業設方向,對接崗位群,培養分層次,學生自選擇”,先后3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5次調整課程設置,并于2007年建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設置上,實行“公共課(藝術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技能課”,共2772學時,理論和實踐課時比例為1:1。2010年,建立了“面向職業崗位群”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及計算機行業的工種分類,制定配套的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按照“教學任務”等同于“工作任務”的教學思路,使校內教育與行業、企業用人標準緊密結合。在課程設置上,實行“公共學習領域+專業學習領域+實踐學習領域+拓展學習領域”,共3074學時,理論和實踐課時比例為3:2。這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密切對接,與市場零距離,更加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大力加強“雙師”教師隊伍建設
建設高素質“雙師”教師隊伍,一要對現有教師進行職業培訓,深入行業第一線,積累必要的實踐經驗,彌補教師理論知識豐富而實踐經驗少的不足;二要從生產、工作第一線引進高素質專業人員,使其作為外聘教師,為學生講授來自第一線的生產知識。在學院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信息工程系始終把“雙師”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首位,制定了“雙師”教師培養實施方案,每年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項目開發、技術服務、實踐鍛煉等;每年選派30%的教師參加全國高職高專師資培訓;鼓勵青年教師參加計算機專業相關職業資格考試,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引進行業、企業、社會高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為教師、學生做專業講座和學術報告;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外聘企業技術人員來校為學生上課。這些專兼結合、內外結合的舉措,極大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解決了師資隊伍建設中的很多難題,促進了“雙師”教師隊伍的建設。
(六)發揮實訓基地的多種功能
《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和改革綱要》指出:“職業技術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柱。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要與當地經濟發展相適應。”高職高專教學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目標之一,是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產學一體化的實驗、實訓基地,探索建設教學、科研、生產、培訓相結合的多功能實訓基地。近年來,信息工程系與北京四維益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數字城市”工作室,與晉城墨源公司成立了“辦公自動化與圖文設計”工作室,形成了“校中企、企中校”的模式,根據企業的需求及學生的情況動態安排實習、實訓項目,實現學校、企業、學生共同發展。在此期間,還與合作單位共同合作開發了5門課程,完成了“數字城市”項目建設,受到了社會的好評。
作者:孫莉莉單位:晉城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