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產性服務業裝備制造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兩業”協同互動的市場化模式這種模式是通過市場交易手段來完成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服務活動外部化過程。企業服務活動的外部化可使企業更加專注于核心業務,降低經營成本,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形式:①剝離獨立出服務部門形式。在這種模式下,實力雄厚的裝備制造業企業中的一些服務能力隨著企業的壯大而不斷地壯大,且服務水平、專業化程度都比較高。在滿足了本企業的服務需求后,還剩余較多的服務能力,為了更好的提高企業資源的利用率,這類部門可考慮從裝備制造業企業中剝離獨立出來,成立專業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它不僅可以為原裝備制造業企業本身提供生產性服務,還能為其他此類服務需求企業提供生產性服務業。同時,隨著業務量的不斷擴大,還能形成規模效應,從而進一步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的利潤。②企業服務活動外包形式。這種形式主要表現為裝備制造企業終止一些本來由自身內部部門而提供的與核心業務關聯性較小的非戰略性環節服務活動(如物流、IT服務、會計等),轉為運用市場交易機制,引入企業外部的獨立的生產性服務企業來提供相關服務,從而降低裝備制造業企業自身的經營成本,提高核心業務的凝聚力。同時,也擴大了生產性服務企業的業務量,便于其形成規模效應。
1.2“兩業”協同互動融合模式隨著世界經濟與產業的發展,裝備制造業企業與生產性服務企業逐漸呈現出邊界模糊、相互融合的趨勢,“兩業”的產品特性、組織特征、產業邊界等方面逐漸模糊。“兩業”協同互動融合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兩種形式。①服務制造化形式。生產性服務業憑借著與制造業有著深厚的血緣關系,以及制造業的工業化模式,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提高服務活動的交付效率、擴大規模,并呈現出大量的制造業類的要素(如:資本密集、流水線生產、大規模定制生產等)逐漸向制造化方向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在這種發展趨勢與市場環境下一批主動性強、規模較大的生產性服務企業,開始占據產業鏈中較高端的位置。這些生產性服務企業不僅為裝備制造企業提供服務,而且也為其他生產性服務企業提供服務,同時向產業鏈后向進行延伸,逐漸形成裝備造業產業鏈上一體化趨勢較強的生產性服務功能企業,為裝備制造業提供一體化的服務,發揮生產性服務業的功能優勢。②裝備制造服務化形式。與此同時,一些實力強勁的裝備制造企業在成長中,自身服務能力、服務化水平都在不斷提高,進而逐漸轉變為提供生產性服務的供應商,而不再是單純的裝備制造企業,并再次模糊了“兩業”的界限。這幾種裝備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同互動模式并非是按照產業發展、經濟進程階段等標準進行劃分的,而是可能共同處在同一時期的。在一個裝備制造業企業中也可能同時包括著剝離獨立服務部門、企業服務活動外包等多種“兩業”協同互動的市場化模式。同時,各種模式之間也沒有優劣之分,每種模式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企業類型。
2裝備制造企業與生產性服務企業協同發展路徑模式分析
2.1轉型模式:加快裝備制造業企業服務化發展進程根據上述分析,“兩業”之間的界限隨著產業發展的進程越來越模糊,呈現出服務業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向。具體來說,裝備制造業服務化有兩種形式:①業務主體轉型。實力強勁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向能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供應商轉型;②價值鏈轉型。裝備制造業企業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抓住升級機遇,逐漸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實現價值鏈升級。實現方法如下:①政府積極引導實力強勁的裝備制造業企業進入行業關聯度較高的服務行業,向服務化方向轉變,加速產業融合發展,逐漸成為技術研發、工業設計、品牌打造、營銷策劃、網絡構建等關鍵性服務的綜合供應商。②政府扶持裝備制造業企業逐步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發揮其自身的品牌、設計、研發、網絡等方面的優勢,實現從單純裝備制造企業向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轉型。③政府針對裝備制造業企業服務化項目建立適當規模的專項引導基金,對服務化轉型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困難給予補助。并對于轉型效果顯著、具有示范作用的裝備制造業企業給予公開表彰、獎勵、推廣。
2.2剝離模式:鼓勵裝備制造業企業逐步進行服務活動剝離伴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專業化經營的趨勢,裝備制造業企業剝離服務活動是未來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而漫長的趨勢。具體操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專注核心競爭力,逐步剝離非核心業務。實力強勁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在進一步凝聚和培育核心業務環節的同時,可將非核心服務活動逐步剝離。對于自身服務能力強的服務部門,可剝離出來成立專業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對于自身并不擅長的服務,可轉包給專業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并與之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使得裝備制造企業更容易集中資源進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②政府引導、扶持生產性服務企業的快速發展,提高服務提供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形成規模效應,更好的為未被剝離服務的裝備制造企業提供高水平的專業化服務。③發揮稅收杠桿的調節功能,引導裝備制造業企業進行“主輔分離”。如明確“主輔分離”后的稅負,如果高于分離前的,對于高出部分,政府給予適當的減免、補貼。
2.3升級模式:促進生產性服務企業與時俱進,升級換代生產性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有著濃厚的血緣關系,實現生產性服務企業與時俱進的產業升級、完善服務體系,會為裝備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政府引導生產性服務企業實施服務業制造化轉換。加速生產性服務企業在運行中更好地融入“制造業元素”,促進與裝備制造業融合。幫助企業進行知識產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的保護,在保持拓展服務活動大規模定制的同時,突出個性化發展。②政府設立適當規模的專項資金,鼓勵生產性服務企業進行創新(商業模式、服務界面、服務內容、服務技術等方面)。同時,利用專項資金支持服務業支撐平臺建設,對于列入重大項目建設平臺的,從專項資金中按比例給予扶植。③建立和完善裝備制造業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采取多種形式,拓展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大力培育與扶植中介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
2.4外包模式:推動裝備制造業企業生產性服務外包順應國際形勢,主動抓住裝備制造業與服務業剝離的的機遇,推動裝備制造業企業生產性服務外包。具體措施如下:①鼓勵各類生產性服務企業在產業組成服務聯盟,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共同承擔復雜性高的大型訂單。②政府加大稅收支持力度,培育本地區生產性服務企業發展,如當本地裝備制造業企業與本地區生產性服務企業合作時可減免一定稅額。③打造公平競爭的透明市場環境,落實國家、省、市各級政府頒布的政策,維護經濟機構間的信任和政府機構的誠信。
3結束語
裝備制造業是為工業發展提供“母機”的制造業,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工業體系的完善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提供必要的生產工具,本文通過對裝備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互動模式的相關研究,為探索裝備制造企業與生產性服務企業協同發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作者:劉伯超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