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結隧道建設的方法配套及效果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施工程序及方法
地表注漿加固采用地質勘探鉆機成孔,注漿管采用φ89鋼管。注漿管下部固結區范圍內為花管,間距1m×1m,從地表打入至隧道邊墻底部,注漿順序自下游往上游注,壓注漿液為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比例為1∶1。注漿壓力1.5~2MPa控制。洞內大管棚超前支護為了保證開挖過程中的圍巖穩定,需要采取預加固措施,本段采用大管棚法預加固。拱頂180°范圍內設大管棚,鋼管直徑為Φ108mm,長10m,環向間距為30~40cm。縱向搭接長度2m。鋼管內注滿水泥砂漿。超前小短管注漿加固大管棚之間設超前小導管注漿,小導管直徑為Φ50mm,長度3.5m,壓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掌子面采用噴混凝土作為止漿層,噴砼厚度20cm。注漿壓力控制在靜水壓力再加1~1.5MPa,施工中需要檢測圍巖的靜水壓力。拱墻徑向注漿加固洞內采取徑向注漿,注漿管采用Φ50mm×5mm鋼管,長3m,間距1.5m×1.5m,全環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拱墻采用初支噴混凝土作為止漿層,噴砼厚度30cm。注漿壓力控制在靜水壓力再加1~1.5MPa。洞內開挖開挖方法,不同地段分別采用了三臺階七步法預留核心土法和大拱腳臨時仰拱法施工,挖掘機開挖,每循環開挖進尺控制在1榀鋼架間距。初支采用I22b鋼架,間距為50cm,雙層Φ8鋼筋網片,間距20×20cm,噴砼厚度為30cm,等級為C25,施工中實際的預留沉降量由設計的30cm逐步調整到60cm。施工中各臺階均采用短臺階,臺階長度3~6m,二襯步距控制在30m之內。開挖過程中,引進圍巖監控量測技術,每5m布設一個監控斷面,每天觀測1~2次。基底加固仰拱開挖后,需要做動力觸探試驗,確定基底的承載力。對于不能滿足要求的軟弱地層進行加固處理。加固方法,采用樹根樁加固基礎。在仰拱開挖到位之后施工仰拱之前先預埋套管,仰拱填充完成并達到一定強度后,使用鉆機鉆孔,打設注漿管,對基底進行注漿加固。套管采用φ140鋼管,間距0.4×1.0m,高出仰拱填充面以上20cm,呈輻射狀布置。壓漿管采用φ89鋼管,樁管長為6m。施工時,地質勘探鉆機成孔,鋼管打入后,壓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注漿壓力為靜水壓力+2MPa。每設計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按常規方法施工,每循環9~12m,采用襯砌臺車進行施工地表防滲措施為防止地表水下滲,溝心處采用C20混凝土地表鋪砌,鋪砌范圍,上下游各50m;鋪砌寬度約24m。此外對溝心上下游各15m,寬24m地表采用Φ42小導管注漿,小導管長3m,間距1×1m。
2施工中采用的配套施工技術
按照規范要求,在初支施做過程中,每5m布置一個監控斷面,每天觀測一次,通過數據分析,精確掌握圍巖下沉收斂變形狀況,提前預測有無坍塌風險,掌控施工安全情況。地表深管注漿技術開挖之前,提前在隧道一定范圍內打入鋼管,深層注漿加固地層,改良圍巖性質,堵水止水大管棚預支護技術為防止開挖過程中出現坍塌,在掌子面提前打入大管棚,對拱頂一定范圍內采取預支護。超前小導管注漿加固技術與大管棚配套使用,為防止開挖時掌子面出現掉塊,提前打入超前小導管并及時注漿,提前加固圍巖并堵水止水。徑向注漿技術在初支施做后二襯施做之前,為改良圍巖性能,增強圍巖自身強度,在拱墻范圍打入小導管并注漿。基底樹根樁加固技術在隧道底部打入鋼管樁并注入混凝土,有效地改善基底承載力。地表防護技術溝心地面鋪砌防護,有效地防止地表水下滲。
3施工效果及檢驗
經論證認為圍巖得到了極大改善,達到預期效果。徑向注漿的效果評定,采用在邊墻初支鉆孔取芯,每循環取1~2處,鉆取巖芯,觀察巖芯漿液充填情況進行評定。不合格者應補鉆孔注漿。本隧道經現場取芯觀察,認為注漿填充效果好,徑向注漿加固改善了圍巖的力學性能,在飽和水地層中期到有效地止水作用,提高了圍巖的承載能力,達到預期效果。經過倉園隧道下穿泥石流溝的工程實踐,我們體會到,對于泥石流堆積體這種特殊地質,地表注漿等綜合配套技術的應用,有效地克服了突水突泥、坍塌冒頂、結構沉降等風險,是泥石流堆積層中修建大斷面隧道的成功范例。
作者:張小飛單位:甘肅隧道施工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