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結隧道大體積的施工辦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橋梁跨越設計
上部結構形式理論梁長18m,實際梁長17.98m,采用實心梁,橫斷面為U型,其中兩側寬1.905m,梁高為2.4m,中間寬8.24m,梁高為1.9m,總寬12.05m,梁體與其上60cm厚襯砌結構整體連接。結構分析中只考慮結構自重荷載、頂上回填荷載以及汽車荷載,未計溫度作用。梁體自重荷載按596kN/m計,梁體上60cm厚襯砌自重荷載按679kN/m計,襯砌頂回填荷載按2m高度計,其數值為596kN/m,汽車荷載為公路-Ⅰ級。經計算,跨中荷載組合最大彎矩值為94690kN·m,正截面強度計算配筋量為1977cm2,裂縫驗算配筋量為2570cm2,考慮梁體底部土體經過一定的注漿處理后具有一定的承載能力,最終縱向配置2~3層φ32的HRB335級鋼筋,橫向間距為10cm。下部結構形式橋墩及側橋臺基礎均采用直徑2m嵌巖樁基礎,單排橫向2根樁,恩施側橋臺帽梁直接放置于弱風化灰巖上,要求帽梁底地基承載力不小于850kPa,橋墩及橋臺帽梁寬度均為3m,高度2m,長度12.05m。基礎處理要求橋梁施工前,對梁體下部的虛渣進行注漿加固,以提高梁體下部地基承載能力及整體穩定性
2樹根樁注漿和仰拱梁結構跨越設計
左線ZK17+153處開始進行下臺階施工,由于受地質條件及雨季施工的影響,上臺階的初支產生整體沉降、出現開裂現象,部分段落已侵入凈空。出口左線ZK17+126~ZK17+210段,屬于巖溶強烈發育地段,工程地質條件復雜,洞身及其洞頂約20m范圍裂隙發育,巖體破碎,且有“廳堂式”的大型溶洞發育,溶洞中半充填或全充填碎石夾粘土,其穩定性差,易垮塌,對隧道施工危害極大。總監辦多次到現場進行勘察,之后要求貴州大學勘察設計研究院對沉降及侵限段再進行補充地勘。貴州大學勘察設計研究院于2008年7月中旬提交了《黃果樹隧道ZK17+150~ZK17+210段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物探結果表明ZK17+170~ZK17+200段,均處于溶蝕漏斗中,溶洞發育規模較大,被含塊石的紅粘土充填,深度大于43m,42×43m為地下水下滲通道,由于地表水下滲作用,充填土層欠固結欠密實。圍巖為泥夾孤石的巖溶填充物,滲水嚴重,易被水迅速軟化,呈流塑狀,自穩能力極差,地質條件處于動態不穩定狀態,如圖5所示。根據貴州大學勘察設計研究院提交的關于黃果樹隧道左線ZK17+150~+210段巖土工程勘察報告ZK17+170~ZK17+200段,溶洞發育規模較大,達42×43m為地下水下滲通道,地質條件處于動態不穩定狀態,采用樹根樁注漿和仰拱梁結構跨越方案:
(1)ZK17+153~ZK17+196段拱部周壁進行注漿加固,提高巖體對結構的彈性抗力,改善結構受力條件實現;
(2)對ZK17+153~ZK17+196段基礎進行注漿加固,施工樹根樁,提高洞底持力層承載力,加固范圍為基底以外5~6m;
(3)二次襯砌與仰拱采用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可進行分塊澆注,預埋鋼筋應錯節焊接密實;
(4)二次襯砌拱、墻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3跨越方式的比較
注漿和仰拱梁結構跨越設計方案優點:施工相對簡單、便捷;施工期間的安全有一定保障。缺點:受力比較復雜;注漿量、注漿質量不易控制;結構的安全、穩定有待檢驗;工程造價高。采用鋼筋混凝土梁跨越設計方案優點:襯砌及圍巖荷載部分作用在鋼筋混凝土梁上,通過左、中、右梁傳遞到兩側的基巖,整體穩定性較好;工程造價比較低。缺點:兩端基巖基礎必需穩固,不能發生較大沉降。采用橋梁跨越設計(4×18m鋼筋混凝土簡支梁)方案優點:襯砌及回填荷載均作用在橋梁上,構件受力較明確,結構基礎采用嵌巖樁基礎,承載能力強,避免了結構沉降風險,整體穩定性好;工程造價比較低。缺點:橋梁樁基長度約40~50m,在溶洞虛渣中施工成孔,技術難度高,安全風險大;橋墩帽梁施工須在梁底挖2m深,3m寬的帽梁槽,毛洞坍塌風險較大。
作者:高珍忠魯志偉單位:中國公路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