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清水混凝土施工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清水混凝土配合比決定了其質量的好壞,通過對該工程混凝土泵站進行多次考察,以及對現場清水混凝土樣板的對比分析,經過幾次樣板的施工,對清水混凝土不斷進行調整,最終清水混凝土配合比為(kg/m3):P•O42.5水泥∶自來水∶5~25mm石子∶中砂∶粉煤灰∶SL-3=320∶180∶1080∶750∶70∶7.7。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坍落度為(160±20)mm。
二清水混凝土施工技術
1清水混凝土澆筑
根據本工程清水混凝土的施工特點,澆筑時混凝土用量不大,采用常規汽車泵送以及人工入模的方式進行混凝土澆筑。混凝土澆搗前須保證前道工序全部完成,并已通過驗收工作,模板內的雜物清理完成。混凝土澆筑時,應保證澆筑的連續性,盡量縮短澆筑的時間間隔,避免分層面產生冷縫。
2清水混凝土振搗
工程中采用的清水混凝土振搗棒為35mm,長度一般在6m左右。混凝土振點應從中間開始向邊緣分布,且布棒均勻,層層搭扣,遍布澆筑的各部位,并應隨澆筑連續進行。布棒間距一般按照500mm左右,同時振搗棒的插入深度要大于澆筑層厚度,插入下層混凝土中50~100mm。每一振點的振動時間,應以混凝土表面不再下沉、無氣泡逸出為準,根據試驗經驗,每次振搗時間一般控制在12~15s,避免過振產生離析現象。澆筑混凝土時,振搗棒采用“快插慢拔”、均勻布點,振搗過程中上下略進行抽動,保證上下混凝土振動均勻。澆筑門窗洞口時,沿洞口兩側均勻對稱下料,振搗棒距洞邊≥300mm,從兩側同時振搗,防止洞口變形。作業中要避免振搗棒觸碰模板,特別是清水面模板,不可采用振動鋼筋的方法來促使混凝土密實。為減少混凝土表面氣泡,采取二次振搗方式,在按常規澆搗至表面后,再統一第2次振搗,沿清水表面一側,振搗棒再次進行“快插慢拔”,以減少氣泡。
3清水混凝土的收頭及養護
當上下施工段混凝土收頭時,以清水外模設置的明線條作為基準,外口邊勒齊,表面按毛面處理。外露的清水混凝土平面包括桃形門、窗上表面、女兒墻頂等,按壓光收頭處理,同時收頭時稍做泛水,外口要求平齊。清水混凝土勒腳在混凝土澆搗完達到終凝后覆蓋薄膜養護,至模板拆除前撤離,嚴禁養護期間澆水,防止裝飾磚浸水后泛堿。清水混凝土模板拆除后及時噴灑2遍混凝土養護液,防止混凝土內水分散發影響到強度。
4清水混凝土產品后處理
清水構件模板拆除后,須及時包裹彩條布進行全覆蓋保護,外露的陽角用七夾板包角保護,整個表面覆蓋七夾板硬隔離保護,防止物體墜落損壞混凝土表面,同時起到防污染作用。清水混凝土保護液應在整個立面清水構件全部完成后統一施工,防止分階段施工引起色差,其施工順序應由上而下,防止因清理、打磨等過程對已完成產品造成污染。清水混凝土保護液由專業單位施工,保護液顏色由業主、設計確認。保護液施工時,混凝土應達到一定的強度,防止過早施工阻斷水汽排放而引起最終混凝土表面色差。保護液具體施工流程如下:清水混凝土構件質量檢查→缺陷修補→表面污染清理→螺栓孔處理→混凝土色差表面處理→表面打磨清理→涂刷第1遍保護液→全面檢查→涂刷第2遍保護液→驗收→拆除腳手架→循環施工。
三清水混凝土勒腳施工技術
1模板配置原則
各建筑單體勒腳模板采用17mm厚優質涂塑木模板,模板框采用45mm×95mm木方,背楞采用45mm×95mm木方,全數配置,即模板僅使用一次。采用48mm鋼管作背楞的模板體系,為確保清水混凝土勒腳的施工質量以及應建設方要求,模板不做翻轉。勒腳的具體清水模板配置為:行政樓、訓練館、第二實訓樓的清水模板高度為700mm,第一實訓樓、教學樓、食堂的清水模板高度為450mm。其中700mm高勒腳及450mm高勒腳的具體做法如下。1)700mm高勒腳采用17mm厚優質涂塑板,木方間距250mm,考慮混凝土高度較高且無支撐點,設2道14對拉螺桿(H形螺母),2道對拉螺桿上、下間距為350mm,縱向根據清水模板排版按300~600mm布置,與結構連接采用植筋方式后再與螺栓焊接。2)450mm高勒腳采用17mm厚優質涂塑板,木方間距為250mm,不設對拉螺桿,利用鋼管三角架作支撐。
2勒腳施工流程
清水混凝土勒腳具體的施工流程為:測量放線→預留插筋復查→對拉螺栓、結構鋼筋植筋→清水接觸面鑿毛→鋼筋焊接綁扎→隱蔽驗收→定型模板安裝→模板支撐系統施工→清水混凝土澆筑→上表面收頭→滿足拆模時間后進行拆模→混凝土養護及產品保護→進入下一道工序。
3勒腳與主體結構連接根據設計要求
清水混凝土線條與主體結構剝離施工,即先行施工主體結構,預留清水混凝土勒腳插筋,主體封頂后再進行清水混凝土構件施工,清水混凝土線條與主體結構咬合連接。清水混凝土勒腳覆蓋高度從室外地面至±0.000,由于設計未出圖,主體結構施工過程中僅在零層梁上預留了1排插筋,原石材空腔較大,設計配筋未出,需另設1道植筋進行加強。對原有結構預留鋼筋進行清查、調正、除銹。通過結構荷載計算,增設2道化學植筋。各懸挑受力鋼筋與分布筋綁扎連為一體。扎絲采用20號鍍鋅鐵絲,全部折向鋼筋內側。采用間距500mm的環形塑料墊塊,清水面鋼筋保護層厚度為25mm。清水混凝土勒腳的具體輪廓、尺寸、位置以及與主體結構的連接方式。
四清水混凝土施工難點及解決措施
1與外墻裝飾多孔磚交叉施工
外墻裝飾采用清水混凝土線條,具體施工流程為:清水混凝土與主體結構剝離并先完成主體結構→施工門洞、窗洞清水混凝土構件→裝飾磚、保溫磚混砌→清水混凝土水平線條。對此,清水混凝土勒腳須先于外立面裝飾磚施工,以保證裝飾磚的始砌標高準確。由于裝飾磚將砌筑于清水混凝土線條之上,圖紙中的磚塊排列標高均須進行定位調整,外立面裝飾磚將進行排版,且磚塊的排列精度及要求將大幅度提高。
2清水混凝土勒腳成品保護
由于清水混凝土勒腳先行施工,則在墻體砌筑以及上部清水混凝土構件澆筑施工過程中,對底部清水混凝土勒腳的成品保護工作將尤為重要。而清水混凝土施工周期長,且勒腳部位受到市政管網單位的交叉施工影響,前期技術結合困難,成品保護難度大,施工成本大。對此,在施工過程中,采用彩條布全覆蓋的保護措施,同時定時加強施工人員的成品保護意識,對破壞現象進行一定的懲罰處理。
3歐式桃形過梁施工
由于該建筑群中多為復古式建筑,其窗戶造型為桃形,因此出現清水混凝土的桃形過梁。由于外立面清水混凝土桃形過梁尺寸不一,對各種類型的桃形鋼模板進行編號,對進場的模板尺寸及質量進行嚴格驗收,并對模板進行再次精加工,鋼模板內側涂刷精制油作為脫模劑,通過手動葫蘆等設施吊裝到位,以滿足施工要求。清水混凝土鋼模。為實現桃形過梁混凝土順利澆筑成型,需建立桃形窗口支撐體系,窗口內外滿鋪腳手架,鋼模支座板擱置在排架定位的鋼管上,排架與主體結構的柱牢固連接。具體支撐構造。
4桃形過梁澆筑技術
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并受到外腳手架、鋼模澆搗口位置、主體結構等影響,清水混凝土桃形過梁澆筑需要的工具有:汽車式起重機、料斗、滑槽等。對于小尺寸清水混凝土構件,采用35mm振搗棒,必要情況下尚需采取外振措施。
5細部節點處理技術
清水混凝土勒腳底部增設木墊板,可有效解決柱底爛根現象,H形螺栓位置加貼雙面膠,有效阻止了孔眼漏漿現象。桃形鋼模板使用前,將模板內原有機油擦除并打磨干凈,再涂刷薄薄一層精制食用油,可以防止清水混凝土出現變黑現象,變黑的清水混凝土可以采用砂紙打磨干凈。
五季節性施工措施
1夏季施工措施
高溫季節施工應注意操作環境、安全通道,做好防暑降溫措施。混凝土內應合理摻用緩凝劑以延長凝結時間,商品混凝土的輸送泵管應覆蓋草袋并澆水。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及時派專人進行澆水養護,避免出現裂縫。樓板混凝土澆搗時,應派足收頭人員,避免收頭不及時而出現裂縫及表面不平整等質量通病。
2雨季施工措施
當澆搗混凝土時恰逢下雨,應隨雨量大小,隨時測定砂石含水率,調整混凝土配合比。現場應準備防雨應急材料(如油布、塑料薄膜),在振搗密實的同時鋪設覆蓋材料,盡量避免混凝土遭受雨水沖刷,保證混凝土質量。如在施工過程中突遇大暴雨,應做好人員配置,確實無法施工時,可在構件剪力最小處(且滿足規范要求)留施工縫,并應做好施工縫處理工作。
六結語
該清水混凝土工程為群體性歐式建筑,從材料選擇、配合比和攪拌工藝、模板的選材、振搗工藝及養護等方面進行研究,保證了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效果,并對施工過程的難點技術進行分析,最終使工程得以順利完成;同時,也可為進行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作者:李大立孫維余天慶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