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減緩氣候變化政策及技術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達成過程也是各國政治、經濟談判的博弈過程。在此過程中,圍繞溫室氣體減排問題,國際社會分成了歐盟,以美國為代表的傘形國家和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三大陣營。
1歐盟溫室氣體減排政策措施
歐盟與國際環境委員會于2003年7月2日達成了((歐盟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指令》,2(X)4年對該指令進行了修改,增加了與《京都議定書》靈活機制銜接的內容,被稱為“連接指令”;為了改善和擴大現有的排放權交易機制,2008年1月23日,歐洲委員會提出了排放權交易機制指令的修改提案;2(X)9年4月22日頒布了《2009年交易指令》,將海運業和航空業也納人到強制減排范圍內,確定了拍賣配額的基本分配原則,并規定了與國際氣候變化協議相銜接的靈活制度川。在確定減排總量目標的基礎上,歐盟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3類:一是利用市場機制的政策,包括在歐盟層面建立溫室氣體排放許可交易制度等;二是成員國政府直接控制的財稅政策,例如開征碳稅、環境稅、燃料稅等新稅種,并對低碳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進行補貼;三是歐盟層面和成員國共同實施的監管政策,例如建立了“綜合污染預防與控制”制度等??傮w而言,歐盟在結構和技術減排、市場體系建設、氣候變化與節能減排立法實踐等方面也積累了有益的經驗t’3。
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為代表的傘型國家溫室氣體減排政策措施美國、加拿大等傘形國家雖然加人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出于維護其國家利益的考慮,或最終拒絕加人或拒絕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義務。雖然這些國家不受《京都議定書》的約束,但迫于國內以及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美國東北部和大西洋中部10個州、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都進行了溫室氣體減排的單獨立法。但傘形國家的國家體系內缺乏統一強行立法的保障,如美國2(X)9年提出并獲眾議院通過的《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幾乎涵蓋了氣候變化的各個領域,但截至目前還沒有獲得參議院60%的多數通過;澳大利亞的《碳污染減排計劃法案》由于參議院的否決,遲遲沒有通過。值得關注的是澳大利亞議會2011年11月8日通過了吉拉德政府提出的“碳稅”法案,使得這項備受爭議的法案正式成為法律。2012年7月1日終于正式開征碳稅,成為全球第一個征收碳稅的國家。
發展中國家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政策措施碳密度減排為發展中國家減排政策的主要特征。碳密度減排,又稱碳強度減排,是以減少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溫室氣體強度為目的的一種減排方案。如巴西簽署((哥本哈根協議》后,通過了12187法案,確立了到2020年減排36.1%一38.9%的目標以及實施協議的進度表。印度則出臺了《氣候變化國家行動計劃》,規定了八大減排使命,不僅強調采取減緩氣候變化的積極行動,還主張重視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碳密度減排有效緩解了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減排與發展的雙重壓力,體現了“在發展中控制碳排放”的理念。
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中國于1998年簽署《京都議定書》后,先后頒布了《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等規章及政策性文件。2007年6月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國家級氣候變化方案,該方案的頒布表明中國政府將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作為國家發展的優先領域的決心;2(X)9年12月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會議上鄭重承諾: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一45%;并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全國萬元GDP能耗下降16%,全國GDP二氧化碳下降17%的目標;2010年8月國家發改委還了在5省8市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關于開展七省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2012年國家發改委出臺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中國的減排政策及承諾,不僅體現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而且也表現出了發展中國家通過自愿減排減緩氣候變暖的努力。
2減緩氣候變化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
致力于降低全球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相關技術稱為氣候變化減緩技術??茖W技術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溫室氣體的減排或碳匯的增加,依賴于切實可行的減緩技術。先進的科學技術既有助于實現氣候變化目標,又不會對經濟發展造成過大的損害,甚至可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1減緩技術綜述
氣候變化減緩技術從減緩的途徑和方式上可分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技術、增加碳匯技術以及碳捕獲及封存技術。
2.1.1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技術全球氣候變化與能源密切相關,在導致氣候變化的各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的貢獻率占50%以上,而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有70%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因此,能源戰略是抑制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戰略之一[’〕。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從能源供應及能源需求進行減排。能源供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主要集中于燃料替代、清潔發電以及先進電網技術。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技術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有著戰略性的位置。特別是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水能等新能源的發展將在減緩技術中居主導地位。而由于中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成長期,對能源的需求量很大,且中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在很長時期內可再生能源還不可能完全替代化石燃料。所以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時,還要注重清潔煤和高效燃煤技術的研究與發展。能源需求主要集中在工業、建筑、交通、農業等部門,這些部門的減緩技術主要以優化和調整用能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利用能源資源等為主,包括提升燃料的使用效能、減少車輛的使用、建造高效能的建筑物、提高發電廠效能等。我國的能源供應和消費結構均以煤炭為主,未來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應是以煤為主的多元化的清潔能源發展:采取以合成燃料為中心的清潔煤戰略,同時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以填補國內常規能源資源供應不足,實現城市能源以清潔能源為主。
2.1.2增加碳匯技術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碳匯是大自然自我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相對于用工業的方式來減緩氣候變化來說,碳匯成本較低。特別是森林碳匯,雖然森林面積只占陸地面積的1/3,但是森林植被區的碳儲存量幾乎占大陸地碳庫存總量的一半川。同時加強林業碳匯,不僅可以增加儲碳空間,減緩氣候變化,同時對人類生活的環境也是一種美化,為后代提供一個可供生存、持續發展的環境。
2.1.3碳捕獲及封存技術(CCS技術)碳捕獲及封存技術是指通過碳捕捉技術,將工業和有關能源產業所生產的二氧化碳分離出來,再通過碳儲存手段,將其輸送并封存到海底或地下等與大氣隔絕的地方。碳捕獲及封存技術的廣泛應用取決于技術成熟性、成本、整體潛力、在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普及和轉讓及其應用技術的能力、法規因素、環境問題和公眾反應。雖然碳捕獲與碳封存技術(CCS技術)存在著經濟成本高、技術難度大以及確定性較差等缺陷,但碳捕獲及封存技術作為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根本措施,被很多人認為是全球碳減排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應對氣候變化一項重要的戰略選擇,對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2減緩技術的選擇與評價
各種技術在用于減緩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在改善環境的同時也可能會給環境帶來其他的影響,可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帶來安全隱患,從而引發技術和環境危機。更重要的,這些技術在帶來減排效應的同時給個人、企業和社會所增加的額外成本是多少,是不是超出了承受范圍,也成為減緩技術選擇比較關鍵性的問題。因此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和經濟評價是整個氣候變化問題社會經濟評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制定減緩氣候變化政策與措施的關鍵環節之一[6丁。
2.2.1減排技術評價的因子減排技術的評價和選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評價時必須考慮的因素:經濟性、市場潛力、技術可獲得性、資金上的可操作性、社會環境可接受性。
2.2.2減排技術評價的方法目前,對減排技術的評價大體都采用宏觀經濟評價和微觀經濟評價。無論哪種方法,成本效益分析(cost一benefitanalysis)都是評價方法的核心部分。主要有以下具體的分析方法:綜合指標體系評估方法、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費用一效益分析方法、溫室氣體減排成本曲線分析法、能源系統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等。對于減排技術的評價及重點減排部門的技術選擇,應在不同區域、不同時期和不同技術水平下,部署不同的氣候變化減緩技術,以實現高效、安全、穩定地減緩氣候變化。
2.3減緩技術的安全性及公眾認可程度
氣候變化減緩技術能夠有效降低氣候變化速度和頻率,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某些減緩技術在用于減緩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可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帶來安全隱患的環境風險性[’〕,使公眾對其心存懷疑、難以接受。以核能為例,在其發展過程中,其安全問題、放射性廢物的處理以及未能徹底解決的核武器問題等都超過了公眾的接受程度,成為建立新的核反應堆的障礙。顯然,公眾對某一技術的認知程度將有可能決定這一技術的應用情況。
3我國減緩氣候變化的成效和挑戰
3.1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效
“十一五”期間,我國GDP總量增長了70%,年均增長11.2%;能源活動二氧化碳排放增長了34%,;萬元GDP能耗下降了19.1%,相當于累積節能6.34億t標煤;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21.2%,相當于累積減少排放16.35億t。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取得這樣的成績非常不易。
3.2我國低碳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3.2.1全球溫室氣候減排前景可能使排放空間收縮,現有發展模式遭遇重大挑戰IPCC認為總體上實現2℃升溫目標很可能要求本世紀末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450林FL二氧化碳當量上下,并相應要求盡快大幅度削減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如果發達國家能夠實現2050年減排80%,發展中國家需要在目前水平上減排47%,即使發達國家屆時實現零排放,發展中國家也要在現有水平上大幅削減。對我國而言,2050年可能需要比目前水平減排50%,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控制之間的矛盾將十分突出,我國將面臨開創新型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挑戰。
3.2.2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控制任務艱巨我國“十一五”期間,排放強度雖然得到一定控制,排放總量仍處于快速上升階段。2011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全年能源強度降低3.5%的目標沒有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又大幅抬升。在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共識、未來排放空間可能收縮的背景下,強勁的排放趨勢使我國很難處于主動局面。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也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競爭力和促進技術創新帶來新的機遇;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也漸人平穩階段,為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帶來機遇,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3.2.3能源結構有所優化,但煤炭的絕對主體地位難以撼動在能源消費總量還處在快速上升階段(平均每年近2億t標煤),取得能源結構的優化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煤炭在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依然維持在70%左右,短時間內難以改觀。煤炭和煤制品(氣)在我國能源燃燒二氧化碳排放中的比例超過80%。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30%,在世界各國中屈指可數。除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煤炭的過量開采和燃用也帶來了諸如土地沉降、酸雨等區域生態環境問題。3.2.4強力的行政手段和“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市場機制“十一五”期間,為更有效推動節能降耗工作,我國政府實施了許多行政政策手段,包括“上大壓小”淘汰落后產能、嚴格的目標責任制制度、能效標識管理制度等,產生了十分顯著的節能效果。成本較小的市場機制的應用較為有限,局限于差別化電價、合同能源管理等范圍。碳稅、排放權交易等機制尚處在探討或剛進入局部試點階段。就排放權交易而言,由于我國還沒有實施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統計監測體系也有欠缺,試點城市/省份必須首先為自身設定一個合理的排放上限,這無疑對當地政府是很大的考驗。
4結語
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惡果固然可怕,但人類并非束手無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四份評估報告明確指出,對各國政府而言,有多種政策和措施可以用來激勵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人類采取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在經濟和技術上是可能的,通過部署各行業關鍵減緩技術、采取政策和行政干預、改變發展道路等能夠對減緩氣候變化做出重大貢獻。人類必須改變舊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致力于綠色經濟轉型,探尋低碳社會發展之路。人類正面臨一個獨特的歷史契機來創造一種新的綠色經濟的基礎。這種綠色經濟可以將自然資源和金融資本以一種有效得多的方式,注人到可預見的未來。人類絕不能錯過這次從根本上改變人類文明軌跡的良機。
作者:李璐單位:清華大學國際技術轉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