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局部地域、局部時期干旱缺水
柳州市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地勢高低、起伏對降水影響很大,水資源補給分布不均。各年降水量年際分配不均,遇枯水年份,各地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旱,引起供用水緊張。如逢2003~2004年枯水年份,柳江河接近歷史最枯水位,部份小河斷流,地下水資源枯竭。降水量年內分配也不均,降水主要集中的汛期,大部分集中在主汛期5~8月。主汛期結束后,汛后降水明顯偏少。
1.2現有的供水設施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
隨著柳州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生產的發展、生活水平提高,林牧漁畜業生產堅持穩定增加等,其用水需求不斷的增加。雖然柳州市水資源雨量,河流水庫較為豐富,由于資金籌措不足等因素,現規劃供水工程的數量不多,特別是縣里相當一部份村、屯、寨上的居民生活用水、農業灌溉用水沒有得到供用水滿足。可見,柳州市的供用水需求得不到滿足。
1.3水污染日益嚴重,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構成嚴重的威脅
近幾年,對融江、柳江等10條河流進行了水質監測評價。年平均或平水期柳江窯埠、雞喇河段、龍江、九曲河、洛清江鹿寨縣化肥廠以下的河段、龍江等常年有總河長10~20左右的河段超過Ⅲ水劣于Ⅴ類水標準。非汛期或汛期則更多監測段面和河長水質污染指數更為嚴重。主要超標污染物為總磷、氟化物、揮發酚、溶解氮、高錳酸鹽、氨氮、糞菌。社會生活、生產帶來的污染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不能保證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1.4地下水盲目開采引發了地質問題
巖溶區塌陷主要是與地下水開采有關。柳州市在90年代初期,由于城市供水系統不完善,大多數廠礦開采使用地下水,最高峰時地下水資源供水占城市供水的三分之一,形成了幾個大的開采降落漏斗。90年代中期后,城市供水系統逐步完善,多數廠礦舍棄使用地下水改用自來水,先期形成的柳鋼、工程機械廠開采降落漏斗現已消失,水位恢復正常。目前存在的開采漏斗有車輛廠、鋅品廠兩處,較為嚴重的是車輛廠漏斗,漏斗面積約8km2。
1.5水資源費和供水水價長期偏低
由于受過去福利性用水政策影響,柳州市現行水資源費普遍偏低。取地表水生產0.02元/米3,生活0.03元/米3;地下水生產0.03元/米3,生活0.04元/米3,自備水供水成本大約0.35元/米3,水資源費僅占成本的8.6。全市自來水價格也處于較低水平,平均水價1.000.50(污水處理費)元。由于水資源費和供水水價偏低,全市特別是自備水這一塊的用水戶不能節約用水,水資源無度使用,地下水任意開采,對將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有嚴重影響。水資源費的低廉性和水資源任意開采,進一步影響了柳州市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2柳州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利因素
柳州市地域遼闊,地形復雜,雨量充沛,因而水系較發達,其面積達369.58km2,是柳州市總面積的1.98,主要分布在柳江、龍江、洛清江、潯江,以及中、小型水庫。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745mm,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325.1億m3,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82.1億m3。柳州市轄區經過多年水文地質勘探,經過多種方法計算出測區水資源量:補給量多年平均為2.824億m3/a,相對枯水年份為2.007億m3/a;可開采資源量1.803億m3/a;儲存量4.570億m3/a。多年市轄區地下水開采量(1999年~2005年)在2.55億~4.3億m3/a,開發利用程度為14~24左右。
柳州市多年總水資源量豐富,開發利用程度有一定盈余的空間。這將給對柳州市用水需求提供有利條件,說明柳州市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尚有很大潛力。
3柳州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與措施
3.1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實行一體化管理
為實現全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加強領導,統籌規劃,政府部門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要按照全市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切實把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放在重要位置。為了保證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客觀上要求建立集中統一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即實行城鄉水務管理一體化,將“多龍管水”改革為“一龍管水”,負責全市水資源的綜合協調管理,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的水資源管理體系,統一管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配置、管理、節約和保護等方面,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充分發揮各類水利工程的效益,解決洪澇災害、水環境惡化等問題,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柳州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2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必須開源與節流相統一
建立開源與節流的用水統一觀。充分利用江河水資源,減少地下水的開采,可保證地下水水位,降低地質水環境問題的發生。干旱時期,利用江河調水供給來緩解水庫缺水、地下水枯竭危機。規劃利用柳城沙埔河水庫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良的水質作為柳州市飲用水作后備水源。厲行節約用水,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防止滴、冒、漏。加大宣傳節水、強化市民的節水意識,推廣節約用水新技術、新工藝,特別中在用水大戶、中戶內開展,發展節水型工業、生活、農業和服務業,建立節水型社會。
3.3建設污水處理廠、廢水治理工程,治理水污染
由于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污染與工業污染無法得到很好的治理,造成柳州市突發污染事故不斷,柳州市飲用水源區供水質量得不到保障。針對這一問題,(1)建設龍泉山污水處理廠一期、二期工程,竹鵝溪實施綜合治理,廢水引排至龍泉山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向下排放。目前,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已完工,柳南片和竹鵝溪的排污管道已經匯集到龍泉山污水處理廠處理。(2)興建柳州市柳北白沙污水處理工程,將柳州市柳北環島污水截至回龍溝附近白沙污水處理工程,達標后向下排放。(3)完成糖廠廢水綜合治理治理工程、柳江造紙廠等4項治理工程。(4)柳鋅廠環境治理搬遷,整廠從市中心區搬至陽河開發區,解決原廠區附近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及其他環境問題。(5)鹿寨建污水處理廠,日污水處理3萬噸,年削減有機污染物約3000噸,解決城區飲用水源污染問題。(6)開展鹿化廢水處理綜合利用改造規劃,效益達到外排水循環使用。(7)河北環島、融水、三江建設河導截污整治工程,改善周邊環境,防止河岸沖刷,確保飲用水源水質達標。(8)立沖、鹿寨、融水的垃圾處理,解決地下水污染等環境問題。
3.4確保安全供水,另建一座水廠
由于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污染與工業污染受各種制約,無法得到很好的治理,造成柳南水廠和柳東水廠的供水質量得不到保障。針對這一問題,除治理廢污水工程措施外,在新圩至河西段擇合適地段另建一座水廠,以取代河西—窯埠下游城中、柳南、柳東三個自來水廠。
3.5水源林保護措施
柳江河沿岸綠化帶建設,從露塘農場渡口至洛維牛蹄巖,全長59公里,兩岸合長118公里,規劃及造林面積236.1公頃,造林后綠化率由32.4可增高到76,種植各種綠化樹木103.731萬株。除此之外,還將完成珠江防林體系工程8.33萬畝。這將有利于保護柳江河沿岸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
3.6進行水動態監測,確保用水安全,有利于水資源管理
柳州市的地表水水動態監測的工作開展較地下水水動態監測工作全面。針對柳州市特殊地理位置及環境,已在各功能用水區設置監控斷面,飲用水源區設置水質監測專用站和污染事故多發地段設置動態監測斷面,以隨時了解這些區段的水質變化情況。現擬建在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可設置水質自動監測預警預報系統,預計投資165萬元。自動監測系統的設置能使政府部門及時掌握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的水質變化情況,確保柳州市飲用供水安全,將會為社會安定發揮無可估量的作用。為加強水資源管理,還要開展對地下水的動態監測工作。
3.7建立合理水價體系
水價是水資源管理中的主要經濟杠桿,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管理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針對柳州市水資源、自來水水價、工程水價等偏低情況,導致用水浪費和不能合理配置。水價改革要有利于節約用水和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保護水源,防治水污染;有利于供水企業或工程的正常發展,保證水供應的動力;水價還要體現水權,建設水市場,把水資源的價值充分利用于各行業。通過逐步提高水價,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水價體系,實現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3.8進一步完善水資源管理的體系和措施
確立以流域水系為單元的水資源保護體系,建立和健全柳江河水資源保護和管理體制,以入河排污口管理,取水許可水質管理和污染源防治為重點,按“三定”規定完善市及市轄各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水資源保護機構對水資源保護;還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水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全面實施取水許可制度;采用先進技術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水資源保護信息管理系統和支持決策系統,并與政府信息系統,GIS系統,防汛系統,水質監測信息系統相接,實現管理水平現代化和信息化。
3.9切實加強監督體系和措施
切實加強對飲用水的保護與監督;加大執法力度,建立健全水源保護的法律、法規;貫徹落實國務院和自治區人民政府機構改革“三定”規定,以監督性監測為重點,全面加強水環境監測工作;加強對面源污染的監控;加強工業老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治理,對新、改、擴建的大中型項目,要進行“三同時”把關,并堅持以新代老,污染物總量減少的原則;對污染嚴重、治理無望或根本沒有治理價值的“十五小”和“新六小”污染企業,堅決實行關、停、禁、改、轉的方針;結合環境綜合治理,搞好污水資源化,提高工業用水重復率。
綜上所述,解決柳州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對策是“合理開源節流,源頭防污治污,有效節約用水,實現優化配置”或者“統籌規劃,監測保護水源,保護生態,以供定需,合理調配,協調人—水環境關系”,實現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水資源統一調度,優化配置,是城市水資源管理的發展方向,也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有力支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摘要:分析了廣西柳州市水資源特點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探討了如何保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提出了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應采取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措施
作者簡介:鄧敏(1975—)年出生,河海大學水資源規劃及
利用專業畢業,現就職于廣西柳州市水利局下屬單位柳州市水政監察支隊,助理工程師。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所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社會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柳州市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洪水災害、干旱缺水和日益嚴重的水污染已成為制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因素。本文就柳州市水資源現狀和水資源和有利和不利因素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提出了確保社會可持續發展相應的對策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