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建材產業節能減排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建材生產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因此該行業的節能對我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很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國建材生產耗能的現狀,對現行的節能措施進行了評價,并對今后的政策制定提出了建議。
建材生產需求形勢及耗能分析
宏觀分析。在國家繼續堅持以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方針作用下,建材行業經濟運行承接“十五”以來產銷轉旺的好形勢,總體保持平穩增長的發展勢頭。對建材的需求屬于引致需求,其來源于人們對住宅及房地產的需求。拉動建材產品需求增長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化進程加快,中小城鎮建設投資規模將有大幅增長;住宅產業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住房的改善,對高品質、多功能的綠色建材產品,以及工廠化系統集成住宅產品的需求將有較快增長。
主要產品需求分析。傳統建材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上,需求總量保持相對穩定。新型建材、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和非金屬礦主要產品需求將有較大增長。在各種建材中,只有粘土磚的產量是逐年下降的,這是由于國家經過多年的努力,發展了很多新型墻體材料,并使其逐步地替代粘土磚。在建材生產中,耗能較顯著且用量較大的是鋼材、水泥和平板玻璃、玻璃纖維、衛生陶瓷、建筑陶瓷及亟待淘汰的粘土磚的生產。
主要建材生產耗能分析。在通常的統計中,并未將建筑鋼材的生產耗能列入建材耗能,但由于建筑鋼材的需求在建材需求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且耗能巨大。
“十一五”期間,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及工業結構調整,能源需求總量增加,但增長速度趨緩。能源及煤炭需求趨勢是:石油、天然氣、水電和核電等清潔能源增長速度加快,居民生活用能向天然氣、石油液化氣、電能等方面轉變,用煤量將逐步減少,因此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將有所下降。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及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煤炭消費量將變化不大,但建材行業依舊會將煤炭作為一次能源,因而隨著建材生產的持續大幅增長,其耗煤的比重會增大。
建材生產耗能的溫室氣體排放。由于建材生產基本上是以煤炭作為一次能源,因此其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污染性氣體和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及廢水和廢渣的排放。若要做到實際排放量不增加,除非所有的建材生產都能節能50%,而這是不現實的。并且即便做到了,維持現有的年排放量不變,這個排放量仍然超過自然界對CO2等氣體的吸收量。僅僅考慮建材生產,要自然吸收其每年排放的CO2,就需要100萬平方公里的森林。若考慮全國總排放量,則需要500萬平方公里的森林。
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分析
(一)節能與減排的經濟分析
對于建材生產的節能改造已開展多時,并且投資額還在逐年增加。我國的建材生產起步較低,與國外差距較大。由于建材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小,投資一旦增加,市場需求就有較大波動,因此幾乎每一種產品的投資回報并不高。國家政策對此也很矛盾,希望企業增加投資進行技術改造,又擔心過度投資造成價格下跌。而對于企業來說,僅僅投資于技改而不增產是無利可圖的。事實上,對建材企業的節能改造,與建一個新廠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
在市場經濟中,政府的作用與以前已經有所不同了。國家應當并且也只能作為宏觀信息提供者,而不是投資決策人。企業有自由選擇是繼續競爭,也可能是所謂惡性競爭,或撤資離開該行業。從這幾年的投資形勢分析,絕大多數企業是投資于技改或高技術含量的一步到位式投資。
隨時間延續,投資與節能數量的比值呈下降趨勢。這樣大的投資額,如果不允許企業通過采取能同時擴大產量的技改投資形式,企業將不會有積極性。污染物減排的投資由于同樣的原因,也呈遞減趨勢。不考慮累計效果,仍然可將2001年數據作為標準值。可以看到,減排的投資是巨大的。若僅依據2001年數據,CO2的減排費用甚至高于碳封存的費用。但由于企業可以通過增加產量,改進產品質量而收回該投資,因此與碳封存的費用有所不同,不是純耗損。
(二)國家政策取得的成效
對于建材生產的耗能問題,國家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并取得了很大進展。建材工業圍繞“兩個轉變”,正確處理了發展與淘汰、技術進步與經濟效益、產品開發與市場應用的關系。
科技進步取得明顯進展。重點開展了新型干法預分解窯(以下簡稱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優化設計、低投資、國產化”工作,新型干法工藝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采用新型干法水泥工藝的企業在節能方面具有了明顯的優勢。通過建設示范線,“洛陽浮法”玻璃工藝技術水平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提高。自主開發了年產7500噸池窯拉絲技術裝備,建設了萬噸級池窯拉絲生產線,為池窯拉絲技術與裝備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奠定了基礎。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實現環保達標。目前,主要建材產品的平均能耗降低了20%。
(三)存在的問題
企業規模小且生產集中度低。建材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企業個數僅占全行業企業總數的10.8%。大中型骨干企業與國外大企業相比,規模和實力有相當大的差距。7000多家水泥企業中,前10家企業生產集中度僅為5%。前10家玻璃企業生產集中度為33%,浮法玻璃生產企業有20多家,而作為世界平板玻璃生產第二大國的美國,僅有6家玻璃公司。與美國相比,我國玻璃鋼企業平均規模相差25倍,玻璃纖維企業平均規模相差200多倍。陶瓷、磚瓦、水泥制品等行業的生產集中度也相當低。
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重復建設屢禁不止,導致工藝落后的傳統建材產品嚴重過剩,過度競爭造成行業總體效益低下。先進生產能力增長緩慢,部分優質、高檔產品結構性短缺。新型建材產值占建材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僅為20%。
高新技術產業化步伐緩慢。高技術風險投資機制和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尚不完善,科研開發資金投入不足,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科研開發與生產相互脫節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影響了建材高技術產業的形成與發展。
建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分析
(一)經濟行為與政策的匹配
建材產業的問題在我國的經濟運行中有一定代表性。目前這個行業的特點是技術含量低,進入門檻低,這是造成這個行業投資過度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我國其他很多行業還存在一定的投資管制,民間資本不能自由進入,于是紛紛涌入這個低門檻的行業。簡單地評價建材行業重復建設屢禁不止,容易讓人理解為我國的民間資本過剩了,而這絕不是事實。
另外,建材行業的門檻是否真應該這樣低。這原本與國家政策無關,應由市場決定建材的質量與技術含量。然而這個市場中的購買者并非建材的最終使用者,而是開發商和承包商。房屋的購買者對建材的信息掌握有限,建房者自然就沒有動力購買優質的建材,因此優秀的建材企業會受到打擊。在建材市場中確實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在某些領域中已經發生了市場的逆向選擇,即劣貨驅逐好貨。針對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優質企業加強營銷溝通,增強市場信號,但問題是作為直接購買者的建房者沒有擇優購買的意愿,與非專業的最終購房者的營銷溝通,成本巨大,曠日持久,一些投資者在經過成本收益分析后,難免不會將資本轉移至回報更高的領域。在這種市場部分失靈的情況下,國家應制定一系列合理的質量標準,以規范市場,但我國的質量標準與世界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標準過低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擔心抬高行業門檻后,很多資本會撤出,而那些找不到出路的資本會引發社會問題,包括低教育程度人員就業問題;二是擔心建材成本增加,影響整體經濟運行。
問題的真正解決不能僅靠建材行業自身,要等到其他行業放寬了投資管制后,才能根本解決。在目前,適度地提高標準,在排除一部分低技術投資的同時,還會吸納很多高技術投資,而在這之前,他們是沒有興趣進入這個行業的,或者根本就是以前被逆向選擇所擠走的。至于成本的增加,要做一個全面的分析。我國的建筑使用壽命遠低于國際水平,主要原因是設計、施工及建材質量差。至于就業問題,與其讓勞動力停留在低水平行業就業,不如投資對他們進行再教育和培訓后轉崗。由此而得以進入該行業的優秀企業,其所上繳的稅金足以彌補這個成本。
當然,由于我國資金的貼現率較高,人們更愿意短期獲利,這無疑增加了投資于生產節能改造的資本的機會成本,也直接影響了人們對種種遠期問題的正確思索和決策,包括對優質建材的購買,從而也影響了建材生產節能的改進。基于這個原因,國家政策將具有更深遠的影響。
(二)外部成本的內部化
建材生產的外部社會成本內部化,是解決建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與所有其他行業一樣,最大的困難是很難確定并量化其外部成本。
雖然不能準確量化,但外部成本的存在是肯定的。是采用辟古稅,還是采用排放標準或配額許可。我國現在實行的實際上是混合政策,通過控制建材企業的生產耗能率,減少能源消耗而減少廢物排放,針對某些排放物,直接制定排放標準和一定收費。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經濟的市場化還不很完善,經濟主體的產權建立還不完全。
但是如何使企業自主地節能減排是一個新課題。畢竟現在是市場經濟,即便是國有企業也要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國家通常的做法是對建材企業給予一定的扶持,如稅收優惠等,但這會給政府財政帶來一定損失。相反,如果對某些領域的建材生產燃煤制定合理的稅收,使節能企業與非節能企業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則資本要求獲得最大利潤的天性自會指揮企業走上節能之路。
如果我們的目的主要是減排某些廢物,如CO2,則可制定CO2排放稅,這樣做可以使企業根據成本自己選擇,是通過節能減排,還是通過碳封存減排。
當然,能源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其價格還未反映其完全成本。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即使碳封存技術成熟了,成本下降了,也還是應該繼續節能,而不是可以無節制地耗能。
(三)對經濟增長的思索
建材工業的發展與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GDP是衡量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準。我國是人口大國,假如某年達到了現在的美國人均GDP水平,即4萬美元/人,假設各行業的節能措施已極其完善,按現在耗能率的50%計算,全國每年耗能折合標準煤為327億噸,相當于現在總能耗的30倍,每年所排放的CO2將使其濃度增加10ppm。即便能實行有效且低成本的碳封存,但能源供給的負擔也似乎過重了。而且所有發展中國家與我國具有共同的理想。歐美等國家也不愿意發生能源耗盡的情況,但是歐美等國家不計外部成本、超速發展、超前享受的經濟生活方式對世界能源的影響和損失是巨大的。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8中國經濟年鑒[M].國家統計局出版社,2008
2.國家統計局.2008中國統計摘要[M].國家統計局出版社,2008
3.國家統計局.2008中國建筑業年鑒[M].國家統計局出版社,2008
4.國家統計局.2007中國工業年鑒[M].國家統計局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