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橋梁工程施工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滯后、課程內容設置不夠合理
在傳統的教材中,教材建設與國家現行橋梁建設實踐相脫節,理論知識多,工程實際案例少,課程教學內容組織比較離散,沒有按照職業角色來設置課程內容,不能反映最新的橋梁施工技術,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學模塊,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相偏離,學生在學習了全部學習內容之后,不能獨立完成工作任務,不知道該怎樣把學校所學知識與崗位工作要求快速對接,不符合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違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二)授課計劃安排不夠合理
傳統的授課安排是在一個學期內將本門課程講完,由于本門課程知識點多,要想在一個學期內將各種橋型的施工技術全部講完,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教師要考慮如何在短時間內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又要考慮如何在短時間內接受全部的學習內容,結果顯示,效果甚微。由于知識點密集,課時有限,老師在有限的學時內只能講授基本橋型的施工技術,只能對各種施工方法進行概念性介紹,對新型橋梁結構施工技術介紹較少,特別是復雜的施工工藝,學生很難理解橋梁施工的詳細情況。(三)教學方法、手段單一原有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單邊式教學方法、單一的教學手段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無法脫離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仍采用教多學少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深入企業調研,開發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編寫教材、指導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教學文件[1]。為探索合理的教學模式,教學團隊成員深入企業進行調研,了解行業發展的新趨勢,針對崗位任職要求,邀請企業專家與課程教學團隊成員共同開發課程標準。通過反復論證與修改,按照崗位調研→工作任務分析→行動領域歸納→學習領域總結→學習情境設計的思路,結合在建的橋梁工程施工項目、工作任務和相關理論知識,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通過對施工員、技術員、質檢員等工作崗位的任務分析,結合行業標準、規范,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四個學習情境,共十個學習性工作任務,突出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訓練。
(二)根據崗位需要,優化教學內容
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和保障是科學設置教學內容[2]。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和畢業生的專業素質,課程圍繞橋梁工程項目施工建設全過程,以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按照交通部現行的公路工程行業推薦性標準《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建設部批準的市政行業《城市橋梁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更新和補充,設計了橋梁下部結構施工、橋跨結構施工、橋面系施工和涵洞施工四個學習情境,共十個工作任務,將知識點嵌入工作任務,分兩個學期講解。在教學中本著知識面“精、新、實用”的原則,強調理論與實際的高度融合,突出崗位能力的培養。
(三)結合高職特點,編寫特色教材
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是教材建設。教學團隊成員與企業專家一起通過研討論證,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緊扣教學內容的變化,采用“任務驅動”的編寫方式+,平衡實踐知識和理論知識的比重,引入實際工程案例,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能力。新教材的編寫是按照四個學習情境、十個工作任務劃分的,每個工作任務按任務單、資訊單、信息單、計劃單、決策單、實施單、檢查單、評價單的順序編寫。在任務單中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并對工作任務進行描述;在資訊單中給出該任務的資訊問題,并給予資訊引導;在信息單中給出與任務相關的主要知識點;學生通過資訊、信息引導以及對任務的理解,填寫計劃單、實施單,再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填寫檢查單、評價單。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注重實例的針對性、連續性和整體性[4]。在編寫特色教材的同時,還編寫了與之配套的能力訓練冊,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自我測試。教學團隊人員準備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利用節假日、暑假去企業錄制相關施工視頻,制作課件,準備施工規范、驗收標準等相關文獻供學生查閱,并與軟件公司合作開發課程網站建設以輔助教學,對提高教學效果起到了推動作用。
(四)以學生為中心,改革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單一教學方法,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按照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設計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組織實施采用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六步教學法。以橋梁下部結構施工學習情境中的樁基礎施工任務為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準備了充分的教學資源,如特色教材、課件、施工視頻、橋梁施工技術規范、施工圖紙等。在資訊階段,教師布置橋梁樁基礎施工前的準備、鉆孔及澆筑水下混凝土工作的內容,將學生分組,布置工作任務,并給每組同學分發施工圖紙、活頁教材等資訊材料。學生通過老師提供的資訊材料,明確工作任務,學習信息單及技術規范,發現問題及時向老師提問,教師通過總結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將重點難點統一講解,對于復雜的施工工藝,為了加快學生對施工過程的理解,發揮課件、施工視頻等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提升學生對工程施工的感性認識。學生在掌握樁基礎施工的基本內容之后,進入計劃階段,根據所給施工圖紙,編寫給定橋梁的樁基礎施工交底方案,然后討論編寫的樁基礎施工技術交底方案的正確性、可行性,進入決策階段,方案論證結束之后,進入實施階段,編寫交底方案,最后小組自查,教師檢查,并給予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入了實際的工程案例,模擬了真實工作任務,使教學更接近實際,有效地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輔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增強團隊合作精神。這種做法不但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而且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真正實現教學做合一。
(五)專兼教師結合,提升團隊素質
提高教學質量的充要條件是教師的教學能力。橋梁工程施工技術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較高,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教學安排中,學校聘請部分企業一線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授課,給予相應補助,兼職教師講授時能夠將理論更貼近實際,學生學習效果較好。對于在校教師,為確保教學水平,提高教學效果,注重雙師型隊伍建設,提高團隊教師自身知識與技能。一是團隊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利用暑假、節假日定期去龍建路橋等企業實踐鍛煉,鍛煉期間,不但可以在企業對課程進行調研,錄制相應的施工視頻,獲取真實的教學資源,而且可以了解行業發展的新趨勢,掌握新的施工工藝、新技術,增強自身的職業技能。二是積極參與說課比賽、微課比賽等教學能力大賽,參加科研項目,參加專業技能培訓與教學能力培訓,考取執業資格證書,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三是做好新老教師結對子工作,新教師要虛心向老教師請教,老教師要做好新教師的幫扶工作,互相幫助,提高專業技能。
三、課程改革的效果
橋梁工程施工技術課程改革在我院2011級道路橋梁專業3個班級施行,教學效果遠勝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相對于往屆學生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橋梁工程施工技術課程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得到了加強,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通過小組成員的相互合作,培養了學生與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的能力,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三是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知識面有所拓寬,學生在上完每一節課時,都能掌握實實在在的技能。目前2011級道橋專業學生大部分已在企業進行生產實習,通過對用人單位的調查,98%的同學能夠按崗位要求完成工作任務,將課堂所學與工作任務零距離對接,受到企業的好評。通過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教學團隊制定了合理的課程標準,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崗位、貼近實際,教學方法注重以學生為中心,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而且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實現了教學活動與工作崗位的零距離對接,教學效果良好。
作者:于微微王瑞雪單位: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