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中對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提出了改進措施。
關鍵詞: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研究
1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存在的問題
1.1部門監督作用偏向微觀。對于之前的建筑工程質量監管來說,政府偏向于將實體質量的監管作為重點內容,但對于建筑類工程來說,除了對于實體質量的監督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注意工程自身的特點,例如工程工期長,專業工種比較多、使用的材料較為復雜等。在監督過程中,如果只對質量進行監督,可能會由于監督層面較為片面,導致無法全面發揮監督作用,這對于整個的工程控制來說缺乏準確度,無法對其進行精準評價和控制。為了保證監管職能,可以在最大限度內發揮作用,政府需要在施工過程中充分的使用監管手段,確保施工的質量可以得到保證。政府對于工程的監督管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質量行為監督和實體質量監督。但往往在實際的監督過程中,政府只注重對實體質量的監督而缺乏對參建責任主體的主要負責人終身質量責任制的落實度,從而導致監督行為無法更加深入的貫徹于整個工程進程[1]。
1.2轉變監督理念。政府在對工程進行監督時,應更加注重對于監督理念的轉變,監督理念早已不能僅僅的停留在對于工程監督的控制,應從控制轉化為為工程質量服務。適度的給予工程監督一定的空間,從而可以保證市場經濟,在穩定的范圍內具有良好的秩序,充分發揮參建企業的能動性。除此之外,對于市場主體要根據主體之間的存在的不同,進行公平客觀的監督和權力的行使,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市場主體可以享受到相應的權利和利益,為市場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除此之外,主管部門對機構人員進行分配時要根據監督人員的能力以及不同的職能劃分進行精簡分配,保證監督一線人員的數量和質量,從而保證工作的高效率完成,更可以放眼于未來,做好決策制度和宏觀調控。這對于市場發展來說,無疑是一種更加符合市場的選擇,政府在權力范圍內做好該做的事,管好該管的事。
1.3工程質量監督內容不夠完整。對于整個工程施工來說,比較重要的階段是工程的設計階段,在此階段如果無法對工程進行準確監督,不利于工程質量的保證和工程的順利完成。但目前我國在工程的設計階段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責任制落實不到位,形同虛設,從而導致工程質量監督無法更加全面和宏觀的從整體角度上對工程進行監管。為了減少監督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政府需要更加全面的加大設計方面的監管,落實建筑師、結構師負責制,這樣更加有利于保證工程質量達到標準。
1.4政府質量監督內容過于復雜。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規定,質量監督的內容是對施工的各個環節進行質量監督。其監督方式只不過是抽查、抽測宏觀監督,真正施工的各環節是施工和監理在把控,而監督人員在監督工作中有時候卻充當專監和施工技術負責人的職責,與施工、監理之間職責劃分不清,一旦工程出現問題,首先追問監督部門,無形中使得監督人員的工作壓力增大,從而導致監督職能不能得到發揮。
1.5施工圖審查不夠嚴格。在整個工程施工過程中,為了保證施工的質量,需要按照施工圖進行施工并得以完成。如果施工圖紙出現偏差,會導致工程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從而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但在實際情況下,對于施工圖進行審查時,大部分單位對于圖紙的審查只停留在表面,不會對圖紙的準確性以及是否科學合理進行進一步的探討。除此之外,也不存在組織復查的情況,使得建筑質量存在一定的隱患。
2改進工程質量監督的方式
在監督方式的選擇上,政府應更加注重對于宏觀層面的調控,在最大限度內減少部門的微觀調控,對于工程質量監督帶來的不足,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加強:
2.1轉變監督理念。政府在對工程進行監督時,應更加注重對于監督理念的轉變,監督理念早已不能僅僅的停留在對于工程監督的控制,應從控制轉化為為工程質量服務。適度的給予工程監督一定的空間,從而可以保證市場經濟,在穩定的范圍內具有良好的秩序,充分發揮參建企業的能動性。除此之外,對于市場主體要根據主體之間的存在的不同,進行公平客觀的監督和權力的行使,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市場主體可以享受到相應的權利和利益,為市場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除此之外,主管部門對機構人員進行分配時要根據監督人員的能力以及不同的職能劃分進行精簡分配,保證監督一線人員的數量和質量,從而保證工作的高效率完成,更可以放眼于未來,做好決策制度和宏觀調控。這對于市場發展來說,無疑是一種更加符合市場的選擇,政府在權力范圍內做好該做的事,管好該管的事[2]。
2.2施工圖審查不夠嚴格。在整個工程施工過程中,為了保證施工的質量,需要按照施工圖進行施工并得以完成。如果施工圖紙出現偏差,會導致工程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從而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但在實際情況下,對于施工圖進行審查時,大部分單位對于圖紙的審查只停留在表面,不會對圖紙的準確性以及是否科學合理進行進一步的探討。除此之外,也不存在組織復查的情況,使得建筑質量存在一定的隱患。
2.3監督改變為差別化監督方式。在對參建企業和工程質量進行監督時不應該僅停留在原有的監督模式上,應將參建企業的誠信度和竣工工程投訴率作為差別化監督的依據,再根據工程實際情況設定監督模式,這樣更加有利于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為了保證監督機制可以更好的展現監督能力,需要在監督過程中注重對于主次的區分。可以在第一時間內抓住較為尖銳的問題并通過一定的監管手段及時的解決,展現出監督的差別化。除此之外,在制定監督計劃時也要根據參建企業之間的誠信度和投訴率的差別進行分別管理。在質量管理過程中,如果涉及到危大工程方面,需要將其作為監管重點。最后是制定相應的監管方案,對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預判,確保更好的將責任落實到個人,以細節化管理的方式保證監督過程順利開展。
3結束語
對于工程的質量監督管理模式來說,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目前對于監督質量的要求。因此可以通過政府加強方式方法轉變的形式,不斷的加強監管過程中對各主體責任的明確,從而確保建筑工程的質量達到標準要求。
參考文獻
[1]張雅玲.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新模式研究——基于工程電子文件背景[J].福建建筑,2019(12):145-148.
[2]譚榮.完善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工程質量,2018,36(11):28-31.
作者:張秀彩 康秋娟 單位:鞏義市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