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爆破施工危險源辨識與安全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我國工程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爆破施工的數量也不斷增加,隨之帶來的安全事故也屢見不鮮,對工程周邊的環境、建筑物以及群眾人身安全都造成了嚴重影響。強化安全監控、提高爆破施工的安全水平已成我國工程建設領域內的普遍共識。文章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和爆破安全領域的相關理論,提出對爆破施工的危險源辨識方案,對爆破施工中常見的安全防護技術進行了分析與梳理,對提高爆破工程的規范化管理水平起到了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爆破工程;危險性辨識;施工管理;安全監理
爆破作為工程建設中的關鍵環節,其安全水平對于工程進度的正常推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究與實踐摸索,目前我國針對工程爆破的準備與實施建立了一整套安全管理、技術防護與科學監控體系,有效改善了因爆破而對周邊環境造成的種種不利影響。但隨著我國城鎮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爆破工程的實施數量也在不斷提升,施工節奏不斷加快,施工環境也更為復雜,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新的問題出現。因此,必須進一步強化安全管理意識,提高對爆破施工危險性的預判能力,從而提前采取針對性措施,防患于未然,確保爆破作業的正常開展。
1.爆破施工的危險源辨識
在安全管理領域,往往將整個過程中的安全環節(包括計劃、審核、監控、危險品管理、施工和事后總結等)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結構,并以系統的視角去研究和分析各個環節內在的相互關聯,以及各種外部因素對該系統構成的整體影響。在這一研究模式中,危險源是所有安全隱患的基礎,也是所有安全事故發生的前提條件,能否對安全系統中的各種危險源進行有效、可靠的辨識,并在其產生影響前予以消除或規避,是確保安全系統運轉水平的關鍵因素。所謂危險源識別,就是對安全系統內部各個環節中存在或會產生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科學、客觀的辨別與評估,分析其存在的狀態、特征以及激發條件等重要規律,并為后續的安全評估和爆破方案的設計與決策提供關鍵的參考。由此可以看出,危險源識別是整個安全系統運轉的基礎環節。在實際爆破工程的開展過程中發現,危險源呈現出多變的特征,例如操作失誤、管理不嚴、監測不力、設備故障、外在環境的影響等,這些因素對安全系統構成的影響不盡相同,而且相互之間還可能存在復雜的關聯。根據安全系統的相關理論,一般可將這些危險源分為兩個主要的類型。第一類危險源是指本身存在客觀危險,并會對系統中的其他環節構成威脅的物質或能量,如炸藥、雷管、電源、管線、易燃易爆危險品、壓力裝置、車輛等;第二類危險源是指對第一類危險源的保護措施形成破壞甚至失效的所有因素,如人員操作失誤,設備異常故障、外界環境變化等。從這種分類方法可以看出,第一類危險源是事故發生的能量本體,其危險程度直接關系到可能引發事故的嚴重程度;第二類危險源則是依附于第一類危險源,并對其產生關聯影響的因素,該危險源發生的數量越多,導致第一類危險源引發事故的概率就越大。最終發生的安全事故則是以上兩種危險源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針對爆破工程的各個環節進行辨識,從中挖掘出危險源的過程中,需要從業人員在爆破施工前認真調查工程所在地及其周邊環境,對爆破方案進行科學的研究與探討,尤其對危險能量的強度、釋放量和影響程度進行深入挖掘與辨析,查明所有的相關因素。如對可能導致能量的緩沖、隔離、屏蔽措施失效的原因進行逐一排查,在掌握確切數據后對危險源進行歸類研究。圖1描繪了在爆破工程的施工前后,針對安全系統中的危險源進行辨識的全過程。
2.爆破安全防護與監控技術
在爆破實施的過程中,必須首先考察爆破地點周邊的人口分布,是否屬于人口密集區,以及周邊的建筑群和其他構筑物設施的分布現狀,采取充分的安全防護措施,保障周圍群眾和建筑物的安全。從技術層面分析,安全防護工作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2.1飛石危害。飛石危害在爆破工程中經常出現,且導致嚴重的傷人事故。飛石由于受到炸藥爆炸而激發的碎石產生,并且在爆炸產生氣體的巨大推動下向外飛射,導致飛石危害的發生。理論上,通過降低炸藥單耗來控制飛石的射出距離,從而降低事故風險,但在工程實踐中,有可能因炸藥量不足而導致碎石無法脫離承重立柱中的鋼筋籠,導致在建筑物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承重立柱依然起到了支撐的作用,使得建筑物炸而不倒,因此在實踐中,這一方式并不適用,而必須采取近體和遠體兩種保護措施對飛石危害進行防范。近體防護主要采用草氈、竹笆、鐵絲網等對裝藥部位直接包裹覆蓋;遠體防護則需要在被保護建筑或區域內搭設防護腳手架,通過綠網或竹笆等遮擋物來攔阻爆炸射出的飛石。
2.2爆破振動。爆破振動同樣會對周邊的建筑構成威脅,且與多種因素關聯,如爆炸強度、爆源距離、爆破頻率以及爆破持續時間等。目前,在工程實踐中,大多數均已采用科學的微差分段爆破來控制爆炸產生的振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還必須注意對建筑物傾倒時產生的觸地沖擊震動進行防范,尤其對于高層建筑的爆破工程而言,被爆破對象質量可能達到上萬噸,其帶來的震動效應會更加劇烈,破壞性影響更為嚴重。目前,爆破施工中采取的降振措施主要有充分解體建筑物,設置緩沖土墊,在需要保護的建筑物或設施前開挖減震溝等。
2.3粉塵危害。針對城市的爆破工程而言,還必須重視粉塵危害帶來的影響。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同時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也逐漸增強,對爆破工程引起的粉塵進行有效控制,避免其對周邊環境造成惡劣影響,也成為爆破安全與監控領域面臨的問題。早期解決粉塵污染主要依賴消防車噴淋水霧,但此方法既增加了施工的危險性,同時效率相對較低,對爆破后的現場處理也極為不利。目前,多數爆破工程均采用了主動預防策略,如在爆破前清洗樓層地面、墻體淋水、樓板灌水,并且在爆破部位包水袋等顯著改善了粉塵控制效果。
2.4爆前警戒與爆后檢查。在爆破施工前,進行必要的安全警戒,其內容包括裝藥時的警戒和爆破時的警戒兩個方面。開始裝藥時,禁止一切無關人員進入現場,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警戒范圍明確標定在平面圖上,入爆破危險區的所有通道必須安排崗哨及裝備。開始警戒時,警戒人員對設計中規定的安全距離內的人員、車輛和設備撤離至核定的崗哨位置,并在公安局規定的時間內準時起爆。爆后檢查則需要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執行,待到確認現場已完成爆破任務,并無任何留存隱患后方可解除警戒狀態。檢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有無盲炮、爆破效果、有無爆燃、有無殘藥等現象,如有安全隱患應及時通知爆破工程師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此外,爆后檢查的對象也包括在本次爆破影響范圍內的其他建筑物,確保其結構的安全性。
作者:金杰 單位: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