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h指數評價研究圖書館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研究對象及數據來源
1圖書館學研究生培養
單位簡況本文研究的對象是我國授予圖書館學博士、碩士學位的大學、研究機構及其學院、學系、圖書館。對該教育機構的導師進行h指數評價,可從很大程度上代表該機構的科研水平。我國目前的圖書館學研究生學位由博士學位、學術型碩士學位(academicdegree)和專業型碩士學位(professionaldegree)3種類型構成。2010年,在我國專業學位目錄中增設有“圖書情報碩士”專業學位(MasterofLibraryandInformationStudies,簡稱MLIS)。根據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信息及招生單位實際的招生目錄統計,截至2013年,我國共有8個圖書館學博士學位授權點,47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18個MLIS型碩士學位授權點。圖書館學研究生培養單位總數共計48個,分布于2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其中數量較多的有北京(6個)、上海(4個)、陜西(4個)、江蘇(3個)和天津(3個)。我國圖書館學碩士點或開設于科研院所(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或開設于高等學校,后者又可分為高校教學院系(37個)和高校圖書館(6個)兩種類型。除軍隊系統院校(第二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之外,最常見的開辦單位是管理學院(10個)和專門的信息管理學院(8個),此外還有公共管理學院(5個)、計算機學院(5個)和經濟管理學院(3個)等。
2數據來源碩士點與導師信息采集自教育部
高校學生司主管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各高校研究生院(處)及相關院系二級網站。此外,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也是研究生導師信息的重要補充來源。h指數的檢索、排序和統計來源于CNKI中國引文數據庫。作為一種有效的科學管理工具,中國引文數據庫收錄有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出版的所有源數據庫產品的參考文獻,并揭示了各種類型文獻之間的相互引證關系。具體計算方法為:進入數據庫中的引文檢索,選擇期刊導航中的電子技術及信息科學(使之限定在圖書、情報與檔案專題)期刊,確認期刊類型引文,選擇每個培養單位的圖書館學研究生導師姓名及單位名稱組配檢索,被引時間限定為2003—2013年,按被引頻次由高到低排列,找出論文序號h值,使前h篇論文被引頻次都大于或等于其序號,而序號為h+1及其之后的論文被引頻次小于其序號,此h值便是該機構圖書館學碩士點的h指數。
二數據統計與分析需要說明
本調查僅針對作者為研究生導師(有博士點的機構包括博士生導師)的文章,未考慮具有中級職稱的教師。另外,只要論文研究范疇屬于圖書情報領域即可,對第一作者和其他合作者并沒有區別對待。
1圖書館學研究生培養單位h指數評價
根據h指數的定義,計算出上述機構的h指數,經過具體分析,在h指數前10名的單位中,中國科學院大學的h指數(34)高居榜首,武漢大學(30)和北京大學(30)并列第二,華東師范大學、南開大學、黑龍江大學和中山大學緊隨其后,分列第4名至第7名。湘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河北大學及南京大學并列第8位。南京理工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上海大學、浙江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和鄭州大學等高校均排在前20名,而中國人民大學未能進入前20,四川大學、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山東大學等機構則遠在30名之后。從調查分析可以看出,48個培養單位的h指數呈現出逐漸減小,中間數據龐大的現象。h指數大于20的機構有7個,20~10的為25個,約占總數的52%,小于10的有16個。h指數為10的機構(7個)最多,約占總機構數的14.5%。排名最低的僅為3,相比第一名的34,差距懸殊。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統計時間的特殊性和數據庫的局限性,完全精確地測算出每個機構的h指數值是無法做到的,只能對每個機構在同等條件下計算出其相對的h指數。
2圖書館學專業排行與h指數評價結果
自2004年起按年度的由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邱均平等人編著的《中國研究生教育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數據采自政府部門的統計資料、高校網站、有關數據庫、刊物、書籍和內部資料等,是國內較權威的研究生學科評估成果。由于采集的源數據不一樣,評價方法也有所不同,本文的h指數評價與該報告中的研究生圖書館學排名相比,雖然表現出某種程度的一致,但數據和方法的不同對最終的排序結果產生了影響,表現在h指數排名次序和星級不盡相同,對某些學校的評價甚至差距懸殊。
三結果分析
從上文中可以看出,個別綜合實力或學科實力較強的培養單位并未得到相應的排名,從中我們可以看出h指數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
(1)被引頻次對h指數的影響
如果某人曾經發表過一兩篇被引頻次很高的論文,即使其他論文被引頻次低,他的總體成就也會因此被夸大,特別是如果被引次數高的論文有多名共同作者的話,其水分就更多了。此外有的特殊體裁的文章(如綜述)的被引頻次會比原創論文高得多,但是它并不代表作者的學術成果。從實際的調查分析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總體成就容易被個別幾篇被引次數超高的論文所夸大,可以發現對h指數的數值大小有貢獻的只是那些被引頻次足夠高的文章,絕大部分的論文數量和被引頻次都沒有被用來支撐對這位研究學者的評價。例如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h指數為9,名次排在西南大學之前,該校的研究生導師僅為兩人,但論文總被引頻次達到了200,被引篇數為34篇。
(2)培養機構導師構成對h指數的影響
此次調查主要是以各培養機構導師論文的被引情況作為依據。實際情況中往往存在某些學科實力強的導師退任教學職務、院系招收年輕教師、新出現的培養機構外聘著名學者等人員變動,這些人員變動對h指數的最終結果有直接影響,但通常不能直接代表該培養單位科研實力的變化。
(3)等h指數機構
通過對比兩組h指數相同的機構的傳統評價指標(被引次數、被引篇數、篇均被引),可見它們彼此之間還是有顯著差異的。以h指數均為10的7所學校為例,被引用總次數最高的是407,最低309;總篇數最高的是68,最低49;篇均被引最高的是7.7,最低4.83。其中尤其是論文被引篇數和篇均被引次數的差距都比較大,h指數的局限性也就表現出來,即它無法反映這些指標上的差異。
四結論
本文調查主要選取各研究生教育機構的導師進行h指數評價研究,以該角度作為教育機構整體科研實力的主要評價標準。對于我國圖書館學研究生教育機構的整體h指數評價研究雖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個別學校導師信息不準確、CNKI系列數據庫收錄限制、期刊類型引文限制、評價結果與實際公認情況有出入等,在日后調查時需要進一步修正,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有價值的。首先,研究排除了主觀因素的干擾,一切數據來自于真實的數據庫,數據來源權威公正;其次,進一步證實了h指數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應用的可行性;最后,本文站在h指數的全新角度評估了各圖書館學培養單位的現狀及各自在學術界的影響力。與傳統的同行評議的方式相比,h指數的問世和廣泛應用無疑是文獻計量學領域的一大進展。學術界對定性評價是贊同的,但也要結合定量評價,因為學術貢獻需要客觀的計量數字來說話,最好能夠進行綜合評價。h指數評價是一種新的、非常簡便的評價方法,它是對現有定量評價方法的一個很好的補充。h指數作為評價指標,具有自身的長處。h指數兼顧被引篇數和論著數量兩個指標,用于評價研究者的績效更趨合理。由于h指數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所以它很難通過自引達到膨脹。加之h指數概念簡單、易于計算,所需的文獻計量信息容易從現有的引文數據庫中獲取。總之,h指數方法能提高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性。然而,h指數也有不足,它更適于評價已取得一定學術成果的優秀學者,同時不能反映學術成果中小于h值的成果數量和質量,也不能體現大于h值的學術成果之間的差異。我們應該科學地看待h指數在機構評價中的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將h指數與其他標準配合使用,以便更加科學地考察學術機構影響力。
作者:楊茗溪徐偉單位:中國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