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健康科學圖書館數據管理服務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開放科學正逐漸改變傳統科研范式,數據管理成為提升科學學術水平的重要環節。文章采用文獻調研法和網絡調查法,詳細分析美國健康科學圖書館數據管理服務現狀以及探討醫學高校圖書館開展數據管理服務的優勢和意義。
關鍵詞:健康科學圖書館;數據管理;實踐;美國
0引言
隨著數據密集型科研范式的到來、開放科學的不斷推進,海量數據的傳播與共享催生全新的科研環境。“科學數據素養”問題引起了圖書館業界的高度關注,并且帶動了高校圖書館對數據素養教育和科學數據服務的不斷探索。健康醫學領域是科研數據管理和共享起源較早的領域,由于其科研數據的獨特性和代表性及其對醫學科研人員、醫學工作者的科研和實踐價值,成為備受關注的學科領域。目前,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健康醫學圖書館紛紛開展了科研數據管理服務并已形成相對成熟的服務體系,成為一線醫學科研人員以及臨床工作者科研工作的堅實保障。
1美國健康科學圖書館數據管理服務實踐總結
1.1健康科學圖書館獨立開展數據管理服務
在美國,圖書館承擔的數據管理相關服務通常分為兩種形式:(1)數據素養教育,包括Libguides科學數據管理資源導航、科學數據素養通識教育、學科專題數據素養教育。(2)數據管理服務,包括數據獲取、數據使用、數據挖掘、數據儲存、數據共享、數據倫理等。以上兩類服務在健康科學圖書館服務的實際開展中既有不同側重,也存在服務內容的交叉,并且大多是圍繞科研生命周期或科研數據生命周期展開的。網絡調研顯示,華盛頓大學健康科學圖書館[1]、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LamarSoutter圖書館[2]、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健康科學圖書館[3]、維爾·康奈爾醫學圖書館[4]、紐約大學健康科學圖書館[5]、匹茲堡大學健康科學圖書館[6]等均利用Libguides建立科學數據管理資源導航,幫助研究者建立起對科學數據管理的初步概念,以便了解科學數據管理的方法、工具與可利用資源,而此項服務均由圖書館獨立開展。此外,無論是圍繞科研生命周期的以各種形式開展的科學數據素養通識教育或科研數據管理服務內容,所涉及內容均與科研項目息息相關。有關數據顯示,QS排名前50的美國健康科學圖書館均已開展此類服務。例如: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LamarSoutter圖書館[2]、華盛頓大學健康醫學圖書館[7]、紐約大學健康科學圖書館[5]、匹茲堡大學健康科學圖書館[8]、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圖書館[9]等均提供貫穿科研生命周期的相關數據管理服務。并且,除了部分技術支撐以及應用工具的宣傳推廣服務需要通過其他部門的共同配合,基礎性、常規性的數據管理服務完全是圖書館獨立開展的。
1.2健康科學圖書館學科館員嵌入式數據管理服務
在美國,健康科學圖書館的學科館員通常具有生物醫學、行為科學或生物科學的學科背景,又具有圖書館和信息科學的實踐經驗。交叉學科背景可以使得學科館員以獨特的視角研究科研數據的采集、存儲、管理和使用,在嵌入科研過程的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1年4月,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了基金公告,宣布為現有已經接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基金資助的研究團隊提供學科館員服務行政補助。該基金項目為8個課題組提供為期2年5萬美元的資助,目的是:(1)增強協作,多學科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通過信息專家(學科館員)融入課題組,以更好地獲取、存儲、組織、管理、整合、揭示和傳播生物醫學研究數據;(2)評估和記錄學科館員參與的價值和影響。此后,NLM分別于2012年、2014年、2015年和2017年共資助了33個科研團隊提供學科館員服務[10]。基于數據生命周期理論,從數據規劃、數據咨詢、數據獲取與工具培訓、數據組織和加工、數據存儲、數據共享與重用等方面對33項受資助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發現:首先,館員在各個受NIH資助項目中開展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量的大小、開展形式以及在整個科研項目中所占的比重不盡相同。然而,從宏觀上看,館員所提供的數據管理服務內容通常是圍繞著科研生命周期以及數據生命周期而展開的。其次,數據規劃、數據獲取與工具培訓、數據組織與加工、數據存儲以及數據共享與重用相關服務所占比重較大,是學科館員嵌入式數據服務的重要內容。雖然,此項調研是針對NIH基金資助的研究團隊而展開的,不具有普遍代表意義,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健康科學圖書館員在開展嵌入式服務的過程中,涉及了數據生命周期以及科研生命周期的方方面面,服務內容涉及廣泛且服務能力較為成熟。再次,進一步深入課題分析發現,部分的工作需要通過與其他學院或部門合作共同開展,例如:密歇根大學Taubman健康科學圖書館與該校公共衛生與信息學院共同參與的“環境因素、早期鐵缺乏與兒童神經發育”、密歇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開展的“城市樣本中藥物使用的代際傳播”、辛辛那提大學信息專家聯合開展的“聲帶不對稱中旋渦、聲學和振動的關系”課題的相關信息服務等。由此可見,盡管健康科學圖書館參與并在整個課題的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也不乏其他部門的通力協作。
1.3健康科學圖書館合作開展數據管理服務
美國健康科學圖書館合作開展數據管理服務主要體現在數據管理在線課程的開發以及數據管理相關應用軟件的培訓和指導等方面。基于提升醫學、自然科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數據素養水平的考慮,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LamarSoutter圖書館聯合伍斯特理工學院的喬治·戈登圖書館、美國東北大學等新英格蘭地區大學圖書館開發了新英格蘭數據管理協作課程(以下稱“NECDMC”)[2],在調研實際需求的基礎上,結合特定的學科背景來設置教學內容,以培養和提高研究人員和學生的數據管理能力。耶魯大學HarveyCushing/JohnHayWhitney醫學圖書館(CWML)的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支持館員與密歇根大學(UM)Taubman健康科學圖書館的生物信息學家通過建立合作關系,協作定制開源軟件Cytoscape全面的教學課程內容[11],以研討會的形式對生物醫學科研用戶進行專業培訓,通過網絡與表達譜、表型和其他分子狀態進行視覺整合,將網絡與功能注釋數據庫聯系起來,此項服務受到了醫學科研人員的廣泛好評,同時,也增強和推廣了醫學圖書館館員的生物信息服務技能。
1.4健康科學圖書館為主導,多部門協作開展多項數據管理服務
健康科學圖書館為主導、多部門協作開展多項數據管理服務是近年來興起的比較新穎和獨特的數據管理服務模式,其服務內容大多體現在對于新興軟件的課程培訓以及服務的宣傳和拓展方面。比較經典的案例包括:紐約大學健康科學圖書館(NYUHSL)數據服務部門與技術部門的RedCap管理員以及臨床數據管理支持部門主管合作建立伙伴關系,面向醫學院以及附屬醫療機構提供基于RedCap的數據支持服務[12];華盛頓大學健康科學圖書館(以下簡稱“UWHSL”)推進多機構(華盛頓大學首席信息研究官和轉化健康科學研究所(ITHS)、生物醫學信息和醫學教育系(BIME)、華盛頓大學醫學信息技術服務(ITS)以及西北太平洋地區國家醫學圖書館網絡(NNLMPNR))合作的臨床數據管理服務[13],通過建立以研究人員為中心的創新空間,設計臨床研究支持服務的多個項目,促進臨床數據管理實踐,UWHSL主導的此項服務協作部門廣泛,服務內容豐富多樣且服務方式極具代表性和典型性,下文將重點闡述并作詳細分析。
2醫學類高校圖書館開展數據管理服務的優勢和意義
2.1學科特殊性以及數據的重要性
生物醫學是一門新興的前沿交叉學科,它是綜合了醫學、生命科學和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等發展起來的。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的不斷蔓延,先進儀器裝備與信息技術等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地整合到生物技術中,生物醫學研究中越來越頻繁地涉及大數據存儲和分析等信息技術,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生物醫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健康醫學領域是科研數據管理和共享起源較早的領域,并且,歐美等發達國家HSL數據管理的實踐證實了其對醫學科研以及人類醫學進步的重要作用。
2.2科研人員迫切需要提升數據素養及技能
醫學大數據的到來為科研人員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以及科研模式。在開展數據管理相關服務的同時,美國健康科學圖書館從事數據管理服務的館員也積極開展了對于數據管理服務的探索和思考。國立衛生研究院圖書館服務部館員、信息專家LisaM.Federer對大數據時代研究數據管理過程中圖書館員的角色轉變和工作機遇[14]、生物醫學研究人員的數據素養培訓需求[15]、臨床和科研人員對于生物醫學數據共享和再利用的態度等問題展開了研究[16];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圖書館館員對臨床試驗參與者對數據共享風險和益處的看法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等[17]。對調研結果進一步分析可知:首先,基于生物醫學科研數據存在海量和復雜異構的特性,健康圖書館數據館員工作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需要不斷充實自身的業務水平來應對此項服務。其次,LisaM.Federer等館員信息專家在一定范圍內開展的調研活動雖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醫學研究人員對于數據管理能力的缺乏以及數據素養水平提高的迫切性,同時也表現出對于數據開放、共享和重用的擔憂和困惑。再次,學科館員的生物醫學、行為科學或生物科學的學科背景也得到了生物醫學科研人員的認可,選擇其作為數據素養提高的伙伴,可行可信且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3機構知識庫的建設為數據管理的開展提供空間保障
機構知識庫(IR)作為一種新型的數據存儲和學術交流模式,為不同的科研人員搭建了科學的學術交流平臺。隨著開放獲取運動以及信息開放共享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國高校IR的建設正在迅速展開并進入快速發展期。
3結語
生物醫學是關系全人類健康的重要領域,醫學數據的共享和復用對于科學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打破數據孤島、實現生物醫學數據共享,是生物醫學大數據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尤其是出版商的壟斷、高盈利模式阻礙了數據開放和共享的進程。正如加州大學教師學術理事會主席RobertMay指出:“知識不應該只提供給那些具備支付能力的人,如果我們真的希望維護這所大學的使命,那出版成果的開放獲取是必需的”[18]。對于高等醫科院校而言,IR的構建,一方面,有效地保存了機構內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醫學研究發展日新月異,醫學科研人員在打破信息及數據獲取屏障的同時,也為其展示、共享以及傳播最新科研成果提供了有效平臺[19],增加了與國際國內領域同行對話的機會,有效促進知識的創新研究和醫學事業的發展。
作者:王玲玲 單位: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