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館發展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圖書館事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館的發展之路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經費不足是嚴重制約圖書館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問題、圖書館普遍存在編制不足和管理人員素質偏低問題、圖書館的發展和規模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圖書館發展的結構不合理、應樹立市場經濟的觀念、開展有特色與創新的服務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條件;圖書館發展
論文提要:圖書館的發展與市場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館的發展,必須樹立市場經濟觀念;建設服務市場經濟所需要的知識資源庫;開展特色服務;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人員總體素質。只有這樣,圖書館才能在市場經濟下更好地發揮信息中心的作用。
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取決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圖書館提供信息的數量與質量。市場經濟對于信息的要求,無疑大大刺激了圖書館的各項工作。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圖書館積累了人類優秀文化成果,起著傳承文明的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圖書館建設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館的發展之路值得我們探討與研究。筆者認為,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館的發展之路,首先要搞清圖書館事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圖書館事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經費不足是嚴重制約圖書館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問題。圖書館的經費是吸引優秀管理人才、改善館舍設施、增加書刊館藏、開拓信息服務等的經濟基礎。目前,雖然各級政府對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都很支持,但由于一些客觀原因,各地圖書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經費不足問題。筆者認為,沒有充足的經費,圖書館的發展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2、圖書館普遍存在編制不足和管理人員素質偏低問題。由于圖書館人事管理體制的特殊性,圖書館的人事機制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圖書館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未必就能進來。目前,圖書館的管理人員的構成主要有圖書館學專門人才、體弱年老的專業教師和行政干部,其他部門淘汰的多余人員。
3、圖書館的發展和規模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有關資料得知,美國每1.6萬人就有一個圖書館,人均有書1.75冊;日本每1.6萬人擁有一個圖書館,人均有書0.6冊。根據有關資料,截止到2003年底,我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709家(大量常年閉門不開或已另做它途的區縣級圖書館都被包括在內),藏書4億冊,人均0.3冊,人均擁有數字遠遠低于國際圖聯人均兩冊的標準。我國平均45.9萬人擁有一所公共圖書館、一年購書經費人均不足3角錢,這與每1.5公里半徑內設置一所公共圖書館、平均2萬人左右擁有一所公共圖書館的國際標準相比,相去甚遠。很多縣級圖書館已經是名存實亡了。據文化部統計,2003年全國有534個縣級公共圖書館沒有一分錢購書費,占當年縣級館總數的23.8%;2004年擴大到720個,占32.5%。從區域看,無購書費的縣級館80%在西部;從省區看,有4個省區超過50%的縣級館無購書費,有7個省區40%~50%的縣級館無購書費。我國圖書館的這種狀況顯然無法滿足市場經濟發展對文獻信息資源的需要和有效開發利用。
4、圖書館發展的結構不合理。從宏觀上來講,缺少一個跨系統的統籌全國圖書館事業的領導機構集中管理全國的圖書館事業,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結構是以行政關系為基礎,按圖書館的領導系統組合而成的。這種結構的特點是各自為政、相互分割、多頭領導。即使在同一地區,系統內的分工、協調、合作與管理,也只停留在口頭和書面,文獻信息資源的流通與共享處于僵滯的狀態,勢必造成人力、物力和文獻信息資源的浪費。現階段主要表現在:一是用分散的方式來搞現代化;二是用封閉的方式來搞開放化;三是用傳統的方式來搞自動化。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館的發展之路
1、應樹立市場經濟的觀念。由于市場經濟所帶來的開發式信息環境,大大擴展了圖書館的服務空間和影響。圖書館已經成為市場經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成員。筆者認為,圖書館的發展首先要改變過去傳統的觀念與意識,樹立市場經濟的觀念,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效益、參與、產業化等觀念同樣適合圖書館的發展。圖書館建設應積極順應市場經濟要求,開拓創新,建成開放、高效、統一的管理科學、技術先進的信息中心。圖書館工作要由原來的封閉型轉變為全方位開放型;由單一的借閱服務轉變為多元化服務;文獻的加工整理轉變為信息開發;館藏的重點與特色也要加大聲像資料及電子出版物的比例,并深入社會為全體社會成員服務,與信息市場接軌,尋求高校圖書館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開創圖書館事業的新局面。各級圖書館管理人員要用市場經濟的文化觀念思考自己的工作、職責和發展方向。
2、開展有特色與創新的服務。搞好特色服務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所謂“特色”,一般指特定時空、特定范圍和事物獨特的色彩和風格。圖書館作為一個地區的信息中心,對本地區經濟的繁榮與發展起著較大的推動作用。特色服務首先要搞好特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特色資源不僅指有別于其他圖書館傳統文獻類型在內容上的獨特館藏,還包括館藏的數字化和特色數據庫建設,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各圖書館要想在網絡社會中吸引更多的讀者,在市場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建設特色圖書館,開展特色服務,對蘊藏于大量顯性信息中的信息內容進行提煉、比較、挖掘、分析、概括、判斷和推論,向不同用戶提供因人而異的、有針對性的特色信息服務,滿足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圖書館的特色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因此,在工作人員的配備方面也要求相對較高,最好配備特定的人才,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要對特色館藏所涉及的專業熟悉乃至精通。特色服務呼喚特色人才。所以,圖書館要建立科學的人才發展機制。從館員整體需要來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和配置的設計,并為館員個人發展計劃的實現提供信息、咨詢、輪崗、培訓、彈性的時間和工作方式。
使圖書館最為重要的資源——人力資源得到動態合理配置,持久地調動館員的積極性,提高館員的工作生活質量,更快更好地實現館員的人生目標。通過各種渠道培養人才隊伍,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大學正規教育一直都是培養專職人才的一條最重要途徑;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是一條培養人才的更為實際有效的途徑;鼓勵工作人員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創造條件讓其通過短訓班、各種專題研討班、學習考察等形式學習有關知識和技能,提高其業務水平;還可以組織工作人員到先進的圖書館參觀學習,通過實地考察,開闊他們的視野,從整體上提高隊伍的業務素質,也使工作人員自己認識到在未來事業發展中素質的重要性,真正使自己成為市場經濟中具有競爭力的一員。創新服務,筆者認為首先要樹立創新意識,圖書館需要從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切實了解本地讀者、居民需求,創造出各種新穎、有效的服務手段,成效將會自然地逐漸顯現出來,切不可脫離實際,盲目照搬別人的做法。時代已經賦予圖書館新的責任和使命,圖書館員必須摒棄陳舊的“坐堂服務”模式,樹立與時展相適應的先進服務意識,把滿足社會發展和讀者的需要作為圖書館變革服務的唯一標尺。“沒有滿足不了的服務”,它同樣適合于圖書館服務的變革思考。
主要參考文獻:
[1]李穎.數據庫法律保護研究綜述.大學圖書館學報,2000.2.
[2]黨躍臣,王韞華,胡國華.數字圖書館數據庫開發和使用中的版權問題.圖書館雜志,2001.6.
[3]邱均平,陳敬全.網絡信息資源法制管理的比較研究——中美數據庫知識產權保護的比較分析.知識產權,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