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環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管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以人類為中心的公共管理事務,核心在于處理政府與公民的關系,其構建和發展基于經濟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假設與經濟理性前提,單純關注數量增長或規模擴張。但是以生態為中心的公共管理體系的建構與發展更多的基于生態人(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統一體)與生態理性前提,重點在于界定政府及其提供的服務(公共管理)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這里,環境價值不僅僅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一個議題,而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主導力量,貫穿在政府行為的各個方面,其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
1.節能環保。最大限度減少物質與能源的消耗,盡可能減少廢物排放,實現非物化和綠色化;
2.和諧共贏。在公共政策上,強調伙伴關系,平等合作,積極協調各個管理要素,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科學創新。從以人為中心的公共管理轉變到以生態為中心的公共管理,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實現結構、行為以及制度的生態轉型和調整,預防不利于生態發展的機制形成;同時還需要知識、技術以及制度創新,確保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生態為中心的公共管理不同于傳統的管理模式,它將人與自然視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類的發展與進步依賴于這個整體的發展,它主張人與自然是平等、互利的伙伴關系,強調人和自然內部以及相互之間的和諧,生態理性雖然有人類、自然理性發展的內涵,但更多的納入了人與自然倫理關懷的感性內容,為我們描繪了環境友好型公共管理的美好前景。
二、環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在中國生態建設中的可行性
隨著環境議題的重要性不斷增強,需要國際上形成具有共同價值取向的環境危機治理的公共管理新體系。這一新體系的構建和實現需要在兩個方面進行努力:一是在公共政策和法律框架上,需要將環境考量列入政府規劃和法律制定當中,通過公共行政力量和法律的強制力量來確保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二是社會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以及社會組織的推動。在歐盟等發達國家,這一環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體系正處于積極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對環境與發展關系的處理不但考驗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也會在實質上影響世界環境發展的格局。事實上,環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在我國也是是適用的,從政治可接受上來說,環境友好型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則符合科學發展觀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以生態為中心的公共管理實踐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政策的可行性來說,一是歐盟等先進國家已經有大量的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教訓,二是積極踐行環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有助于促進我國公共管理模式的轉型,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和執行力保障。從國際影響上來說,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國際共識,積極推動環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體現了負責任、建設性的大國形象。
三、環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要達到這一個目標,需要建立起以生態為中心、環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體系,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敗的關鍵。
1.喚醒社會環境保護意識,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討論,促使環境議題主流化。公共管理部門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公眾積極關注生態環境議題,充分認識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可以由環境部門公開環境信息,為社會討論提供基本資料;制定生態環境發展的長遠規劃,將環境保護貫穿在公共管理的所有行為之中;為環境保護討論提供適當的平臺,為公眾參與環境友好型的公共管理提供必要的渠道等。
2.積極探索構建有效的環境友好型公共管理體系。例如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時,必須貫徹環境保護理念,積極扶持生態轉型項目,加快生態科學、生態技術的研發,促進國家生態競爭力的成長。在環境制度的建設方面,積極推行領導人環境責任制,建立起環境風險評估機制,在人才選拔、任用上堅決貫徹和體現環境價值。最后,必須要加強環境立法,建立起獨立的、更加嚴格的環境監察制度,并積極碳素建立起環境補償機制,切實維護環境權。五、結語在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探討如何建設我國的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而環境友好型公共管理新體系的實踐將從細節上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所面臨的難題。
作者:張睿單位:山東省茌平縣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