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憲法教學改革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學方法是教師傳授知識和技能,實現教學目的的途徑和手段。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在于教學方法及手段的合理選擇和恰當運用。而憲法則是一門相對其他學科而言,理論性強于實踐性的課程,應該如何在教學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并且能在枯燥的學習中掌握憲法的精髓呢?根據憲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教學的過程中,仍應就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一、課堂講授與案例分析教學法的結合
憲法是一門法學基礎學科,也是法學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門學科。首先,以傳統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為主,以法律概念為起點闡述法律的原理,這也是基于作為教師的主要職責,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般憲法課程都會設置在大學一年級的基礎理論學習階段,那么這個時候的傳統課堂講授性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憲法典和憲法性法律的基本知識的認識,正確的認識憲法規范這個法學概念,有助于了解憲法規范的特征,理解憲法作為一部國家根本法所具有的重要的法律意義。但是,單純的理論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了教科書的層面上,常常是條文的羅列,與實際相脫離。對憲法學來說,并非要求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憲法條文,而是以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分析條文中所包含的憲法規范,并學會分析憲法規范的主體、客體和內容,分析規范相互之間的效力以及各種憲法規范在現實生活中的實施狀況等。在整個課堂氣氛上,也體現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任何溝通,缺乏互動性,學生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也不利于對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所以,筆者認為在基本原理的基本掌握之后,教師應該通過與學生一起學習、研究大量的案例來理解和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則和法律推理,進一步的掌握法學的基本原理。案例教學法產生于19世紀70年代,是由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首創。到20世紀初期,案例教學法在美國各主要法學院推行。憲法是規定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根本法。憲法在實際上與現實社會生活的聯系很緊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日新月異,現實生活中的違憲案例也時有發生。這些都可以作為教學中的一部分,理論結合實際,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更好的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并能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一改枯燥乏味的傳統課堂氛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獨的適用一種教學方法,理論知識的掌握是必要的,沒有基本的理論知識,無法進行案例的分析,只能是單純的對于案例的點評,這樣的分析與點評不具有專業性,很大程度上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然而法律是嚴謹的、專業的,故而不能簡單的在沒有理論基礎的前提下盲目的進行案例的分析和研究。
二、多媒體教學
所謂的多媒體教學方法是指運用計算機技術,優化組合動態視頻、動畫、圖片和聲音,將一些現實生活中用口述、板書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向學生展示,來突出教學活動中的重點,化解教學內容中的疑點和難點,開展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法的運用,能直觀的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能最大程度上的豐富教學方式,提供法學課程的學習資源,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在教學過程中,能不斷的引進國外的案例、背景資料、外國憲法法規庫等,為進一步學習憲法提供了一個網絡平臺;還可以把網絡教學與面授性的傳統教學相結合,把課堂集中與課后分散的研究討論相結合,以達到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力的結合。同時,還可以利用網絡這個平臺,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現代信息化時代,基本上就要脫離紙質時代了,學生也是人手一部手機,可以上網,可以閱讀,可以借用這個便利的條件,讓學生下載案例與相關的書籍在課后進行閱讀,甚至是精讀;在課堂上,可以作為知識的擴展對其進行小規模的檢查,作為督促。這是對于課本知識的一個補充,讓學生在對憲法學這個課程產生興趣的同時,還能進一步對法學這個學科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可以將老師的一些電子教材、電子教案、PPT等教學素材給學生。閱讀量不夠也一直是我們國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有關數據表明,國內的學生在閱讀量方面明顯不足。有記者曾經采訪清華大學在哈佛的交換生,她就明確表示,在美國學習很辛苦,就拿閱讀量來說,自己在國內的一年的閱讀量是在國外一周的閱讀量;必須要將自己幾乎全部的時間都用在大量的閱讀上,不然,第二天教授的課程對于自己可能就是天方夜譚了!而國內的學生,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課本可能都沒有完整的閱讀,只是在等待著考試考核的時候,才真正的拿起了書本進行著應對式的有選擇的閱讀。所以,可以借助現代多元化的信息時代,增強這一方面的力度,使學生能夠逐漸開始自主的學習,從而擺脫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這也是多媒體教學的又一大優勢。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能更好的利用和借助這個平臺對充實教學方式方法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與時俱進。不但能很快的掌握課本的知識,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剛入學的新生來說是一劑強心針。
三、考試評估體系
考試是評估一個學生在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效的一種有效的方法。一般采用了幾種考試的方式,比如開卷考試、閉卷筆試等,在這個基礎之上在加上學生的平時成績,得到的總評就是學生的最終成績;也就是這樣的模式:開卷、閉卷考試+平時成績=總評;卷面的成績在總評中的比例是70%,平時成績在總評中的比例是30%。這是傳統的模式,也是應試教育的一種產物。能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進行嚴格的考核,并通過平時成績對課堂的表現在成績中也有一個體現。但是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只是一味的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取得一個相對不錯的考核分數,甚至有些可能只是為了考試而臨時抱佛腳,過后則將這些應付考試的知識統統拋到了腦后,并沒有能夠展現出學生對于已經學到的知識的一種應運,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而忽略了對于實踐的考核。針對傳統模式的弊端,在考試評估的時候,應該設置多樣化的考核形式,對一個學生成績的評定不再完全的依賴于期中、期末兩次大考,而開始注重平時能力的培養和考核。也就是說在考核的過程中適當的加入一定的實踐分數,在總評的比例上有一定的體現。借鑒國外的考試模式,與傳統的模式相結合;平時成績+實踐+試卷=總評。法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學科,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熟練地應運才是這門學科的精髓;不能停留在理論的學習上,所以,如何能更好的應運所教授的知識讓它體現在最終的考核中才是本學科考核的一個關鍵。實踐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么實踐的分數如何體現呢?比如課后具有發散性思維的小論文,小論文的寫作又要求學生能有一定知識的積累,也是督促進行大量閱讀的一種方法,小論文的次數不宜過多,2-3次即可,篇幅都不宜過長,注重精;還有可以組織一些討論,利用現在現實中的案例,與課本中的知識進行結合,提出有針對性的議題進行課堂討論,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能加深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對于能在討論中主動發言的學生給予一個相應的分數,能提出自己觀點,尤其是有創新觀點的要給予高分的鼓勵;進行模擬法庭,讓理論與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相互聯系,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在進行模擬法庭的前期,要進行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比如說和當地的法院聯系,進行法庭進校園的活動或者有條件可以帶學生直接到當地的法院去參觀與學習,讓學生對于法庭、庭審能有一個很直觀的認識,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典型的庭審案例。在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選擇簡單但有針對性的案例在班級組織模擬法庭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些都可以作為考核的一部分,在這些活動的同時給予一定的考核標準,與傳統模式中的考試相結合,能更加全面的對于學生在一個階段的學習進行考核,還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中學的為考試而考試的學習方式方法相區別。這樣,促使學生平時主動的學習,獨立思考,勇于創新,使考試考核能真正發揮應有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憲法學是一門很枯燥的學科,但也是法學的一門很重要的課堂,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講授者的要求自然也就高很多,必須對于整個法律體系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還要對于現在的教學內容進行實時的更新,優化課程體系的結構,還要有適當多變的教學手段的配合,以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課堂講授與案例分析相結合、采用多媒體教學和考試評估體系的改革只是對于教學的一點想法與認識,以期待能在教學方面能有更大的進步與發展。
作者:劉雅芬 單位:榆林市榆林學院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