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公司僵局與司法解散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我國在2005年的《公司法》中首次確定了司法解散制度,作為打破公司僵局的有效手段,隨后通過司法解釋對司法解散制度進行了補充與說明。本文從公司僵局與司法解散基本理論出發(fā),討論了我國司法解散立法現(xiàn)狀,結合實際案例對當前司法解散制度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與解決途徑,用以豐富當前公司僵局的救濟措施,完善司法解散制度的構建。
關鍵詞:公司僵局;司法解散;存在問題;完善建議
一、我國關于司法解散的立法現(xiàn)狀
(一)實體法立法現(xiàn)狀。2006年司法解散制度被納入我國《公司法》一百八十二條中的具體規(guī)定,司法解散原則有了立法上的依據(jù)。前提上對提起司法解散之訴的主體做出了限制,即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10%以上的股東才具有原告主體資格,該條件設立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個別股東目的動機不純進行惡意訴訟。同時,該條款中對法定事由也作出了概括,主要在三點:經(jīng)營管理發(fā)生嚴重困難,也就是說重點在于公司的管理工作無法開展,而不片面指財務方面發(fā)生緊缺或斷裂,也即就算公司目前處于盈利狀態(tài),也是可以被判斷為“經(jīng)營管理發(fā)生嚴重困難”,在最高院的指導案例中就有對此的經(jīng)典案例。公司的存續(xù)會使股東遭受更多損失,而且這個損失的定量上為重大,但是在遭受損失的對象上并未限制必須是全體股東,即個別中小股東因為公司僵局對自己造成重大損失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維權。其他途徑不能解決,公司的管理問題不能通過自我調解、行政幫助以及仲裁等非標準訴訟的手段來解決。自我調解如召開股東大會、向董事會提出糾錯決議等;行政手段如申請有關機關協(xié)助調查、調解等;仲裁則為直接申請爭議仲裁。其主要關注點在于立法者力求對公司僵局“退無可退”的場面,也表現(xiàn)出對司法解散原則的謹慎態(tài)度。隨后,根據(jù)我國法律與市場環(huán)境,在2006年最高院頒布《公司法》司法解釋(二)對公司解散事由根據(jù)國情進行了更加細致的補充,主要對經(jīng)營管理工作困難的范圍進行了細化。
(二)程序法立法現(xiàn)狀。管轄。我國法律在司法解散管轄方面沒有特殊規(guī)定,一般依照“原告就被告”的原則來進行處理,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相關規(guī)定,對法人或組織提起民事訴訟的,以法人或組織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所以股東提起公司司法解散之訴的法院為公司住所地所在法院。而如若訂立章程時對管轄作出了約定,那么應當依據(jù)章程由約定法院受理案件。主體。司法解散的原告主體在法律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單獨或者合計表決權超過10%的股東才能作為原告,而被告按照司法解釋應當是公司。依據(jù)法理,公司是具有獨立人格的法人組織,其能單獨承擔責任,故即使因為其他股東的原因而導致公司經(jīng)營管理陷入困頓,也應當以公司為被起訴人,而阻礙公司管理工作的股東可被作為第三人處理。
二、我國公司僵局司法解散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一)司法解散主體范圍過窄。根據(jù)《公司法》與相關司法解釋規(guī)定,公司僵局下通過司法解散途徑減損的手段主體只包含累計持股或者表決權10%以上的股東,而公司其他利益利害關系人則不享有提起解散之訴的權利,但實際情況來看,公司內部陷入僵局,對于債權人、投資人以及合作方來講都面臨著損失的風險,如若利害關系人察覺公司僵局情況,能夠適當放寬其提起司法解散之訴的權利,將有助于其維護自身與社會利益,但國內外學者對司法解散的態(tài)度都持謹慎態(tài)度,放寬主體資格是否會影響到公司穩(wěn)定性也是需要考慮的點[1]。
(二)經(jīng)營嚴重困難的界定條件模糊。盡管《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二條與司法解釋對“嚴重經(jīng)營管理困難”做出了規(guī)定與補充,但在司法實踐中,還是存在過多維度的不同理解,導致實際操作性不高。有人從經(jīng)濟條件方面理解“經(jīng)營困難”,認為公司財務出現(xiàn)資金短缺甚至資金鏈斷裂,無法正常進行財務運轉即為“嚴重經(jīng)營管理困難”。而也有其他人認為經(jīng)營困難在于公司內部管理上的困難,也即董事困難、股東困難以及決議困難,公司日常運營工作無法開展,從內部架構方面考慮“管理困難”。還有人認為“經(jīng)營管理困難”應該既包括經(jīng)濟上的運轉卡殼還包括治理障礙,要從兩個維度上來判斷。就此而言,雖有指導性案例的整理,但市場千變萬化,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公司陷入僵局的事由將越來越多,對“嚴重經(jīng)營管理困難”的情況也不應完全限定在現(xiàn)有的三種內部困難中,以便應對市場的變化。
(三)沒有明確的“重大損失”認定標準。就《公司法》司法解釋(二)中第一條規(guī)定與上述最高院第8號指導案例,只要出現(xiàn)董事會沖突、不開股東會以及無法形成決議的情況就能觸發(fā)提起公司司法解散之訴的前提條件,而對于這三項條件并沒有提及后果需要遭受重大損失,由此看來,“重大損失”是作為兜底條款的存在,在上述三項事由不存在時判斷其他造成公司僵局的情形需滿足造成重大損失的條件。再者,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遭受“重大損失”的主體,這就可能完全就由法官來判斷,畢竟只有少量全方面知識素養(yǎng)的法官,大多法官在一類案件中能做到專精,又受到社會角色的制約,其在判斷“重大損失”時多以結案的心態(tài)判定,而忽略了對體系結構的呈現(xiàn),故會出現(xiàn)“重大損失”認定標準不一的情形。
(四)存在惡意訴訟現(xiàn)象。相比對于虛假訴訟的懲戒,我國目前沒有對司法解散惡意訴訟時候處罰機制。實踐中,常有公司股東處于報復或者其他惡意心態(tài)向公司提起司法解散之訴,對其他股東、公司和利益相關人的合法權益造成威脅,影響公司對外的形象。
三、我國公司僵局司法解散制度的完善建議
(一)適當放寬公司僵局司法解散主體。相較于其他國家的公司法中關于司法解散的主體范圍,我國將提起司法解散之訴的主體限定在股東間,顯得較為單一,能夠通過該種途徑救濟的案件范圍較窄,而其他涉及公司利益的關系人則不被允許提起司法解散之訴,為保護多方利益不遭受重大損失,可以將公司利益、厲害關系人列入原告主體之中,但為了防止權利被濫用,需對這些主體做出更加嚴格的限制,這可參照股東代位權訴訟,在股東怠于履行權利時,可提起訴訟。另外,國外認定部分股東行為導致公司僵局的也能通過司法解散途徑解散公司,這些行為包括股東的欺詐、脅迫、濫用股東權利等行為,通過限制這些不合法手段可以實現(xiàn)我國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公平解決糾紛、防止權利濫用的立法宗旨[2]。
(二)細化法定事由標準。由于法律條文及其司法解釋中對“嚴重經(jīng)營管理困難”“重大損失”與“其他途徑”只是進行了概括性敘述,導致了各地法院在審理司法解散案件時,沒有統(tǒng)一的裁判標準,法官主觀性發(fā)揮較多,這樣的設置并不規(guī)范與科學。就第8號指導案例來看,最高院以及學者對“嚴重困難”有了較為明確的判斷依據(jù),那么在立法上就應該盡快促成事由范圍的擴充,可用列舉式的方式對具體表現(xiàn)進行解釋。另外,對于“重大損失”的主體認定,應對此進行明確,筆者認為主體范圍理應包括部分或全體股東、公司、債權人及其他利益相關人。最后,就“其他途徑”來說,對其的描述應當被細化為出現(xiàn)僵局后不能通過其他途徑打破僵局,表明“其他途徑”并非司法解散的前置程序,避免實際中因為這個原因立案困難的情況出現(xiàn)。
(三)增加公司僵局司法解散制度相關替代措施。訴前調解。出現(xiàn)公司僵局的公司多為人合性公司,股東之間多有親屬或者其他私交,在設立公司之初股東間一般不存在極為不信任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法官調解也具有一定的情感基礎。對于還在盈利的公司,無論是對于社會還是股東個人來說,貿然關閉公司都比較可惜,就盈利部分可作為多方調解的重要利益基礎,實現(xiàn)庭外和解,促進糾紛股權轉讓,保護公司的存續(xù)。任命其他監(jiān)管人。公司股東內部股東無法就經(jīng)營管理事務達成一致意見,則雙方可推舉一個雙方都滿意的人來對公司進行臨時托管,如若雙方經(jīng)協(xié)商不能對推舉人選達成一致,可請求法院指派專業(yè)托管公司的人員進行臨時性托管,待公司度過時期后依舊沒有打破公司僵局,則可判決公司解散[3]。增加股權收購制度。社會經(jīng)濟鼓勵公司存續(xù),自然不會輕易剝奪公司額“生命”,在公司僵局形成后,可以借鑒合伙人退伙制度,輔以強制力,增加公司股權強制收購制度。內部股東或者公司本身可以請求收購股東的股權,雙方可以協(xié)商回購價格,如無法達成一致,可參考市場價格進行股權回購。多方收購時,也可考慮進行競價收購,價高者得。如若最后無人愿意回購,法院可指派具有資質的資產托管公司對該公司狀況進行鑒定,法院依據(jù)專業(yè)鑒定報告作出判決。
(四)采取應對措施減少惡意訴訟。我國《民事訴訟法》與《公司法》司法解釋都包含了訴訟保全和證據(jù)保全的制度,即要求原告對其的訴訟請求要有一定的保障,但我國保全制度多用“可以”字眼,表示保全的要求并不嚴格。參考日本公司法專門關于司法解散之訴保全的規(guī)定,原告股東在提起司法解散之訴后要在限期內提供擔保,其立法目的在于遏制蓄意制造訴訟事實提請司法解散之訴,遏制惡意股東亂用司法解散制度擾亂公司正常經(jīng)營秩序,并且,這筆擔保財產還可用作原告敗訴時支付損失賠償及訴訟費用。再者,對于惡意訴訟的當事人還應設置時候懲處手段,如法院可以支持要求原告承擔賠償責任的請求。對于此項建議,是通過經(jīng)濟懲處的方式預防濫訴的情形。韓國的商法中對此有相應的規(guī)定,如原告股東提起司法解散之訴敗訴,且存在重大過失、惡意訴訟的情形的,應當向被告及其股東承擔賠償責任。
四、結語
由于司法解散的結果能直接導致公司的消滅,只有滿足法定條件的公司才能被司法解散,即公司經(jīng)營發(fā)生嚴重困難、公司存續(xù)給股東造成巨大損失、持有百分之十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嚴格條件范圍,這也體現(xiàn)了立法者對于公司存亡的審慎心態(tài)。但我國對司法解散制度還不夠完備,其法律規(guī)定太過精簡,同時法律具有滯后性,故對于當前快速發(fā)展的社會而言,我國公司僵局司法解散制度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訴訟主體外延只包括股東,為沒有考慮其他利益相關人等。對于這些問題應該適當放寬訴訟主體外延,以保障更多人的利益,同時促進立法對司法解散界定條件的細化,可通過列舉方式來實現(xiàn)。最后,應可采取一些替代性措施如訴前調解來減少被司法解散的公司數(shù),以維護社會經(jīng)濟市場的平穩(wěn)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曉靜.公司法專題研究[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2]蘇震.合伙企業(yè)僵局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8.
[3]褚紅軍.我國“減法”改革中公司減資制度的完善[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23-25.
作者:馬國梁 單位:山東一山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