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環保觀念在教學中的營銷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菲利普•科勒曾說:營銷就是發現需求,并去滿足它。當前,無論是忙碌在高樓大廈還是奔走在田間地頭的人們對健康的生活環境都有著廣泛而平等的需求,普及正確的環境理念有著非常廣泛的社會基礎,采用恰當的方式進行營銷正好可以滿足這一需求。營銷一詞,原本屬于經濟學范疇,指根據市場需要組織生產產品,并通過銷售手段把產品提供給需要的客戶。聯想到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又何嘗不是在“推銷”知識、“營銷”觀念呢?特別是環境法這樣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如果通過課堂教學能夠改變學生的生活方式,培養科學的環境意識,進而去影響、改變他們身邊更多人的環境觀念,帶動全社會成員都來關心環境和資源,不就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了嗎?因此借鑒營銷理論來改善環境法課程教學的方式和內容,進行環境觀念的營銷,把外部的知識轉化為內心的思想觀念,讓學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養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行為習慣,最終為祖國的環保事業貢獻力量,肯定是一項有益的嘗試。環境意識是一個哲學概念,是人們對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的一個認識水平和認識程度,又是人們為保護環境而不斷調整自身經濟活動和社會行為,協調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互相關系的實踐活動的自覺性。環境意識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水平,即環境價值觀念,包含有心理、感受、感知、思維和情感等因素;其二是指人們保護環境行為的自覺程度。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環境意識的營銷,就是通過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的認識水平和認識程度,從而自覺的去調節其行為方式以促進人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目的是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自覺性,通過言傳身教帶動更多的人關注環境問題。要實現這一目的,應當對傳統的教學過程的利弊有十分清楚的認識,結合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分析其在環境觀念培養方面的不足,有針對性的從備課、課堂上教師的自我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提出改進的方案和建議。
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環保觀念培養的不足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環境中教與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穩定關系和活動進程的結構形式。從上述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學模式有極強的時代性,與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教學思想理論有非常的聯系,一般都包含了教學目的、教學程序、作用方式和教學環境四部分內容。傳統教學模式一般在歷史沿傳而來的教育思想、學習習慣等理論指導下,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學內容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其特點是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上課的過程就是老師上講臺上講授教材上的內容、在黑板上書寫重點和難點,學生認真聽講、仔細做筆記的過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所有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教師而展開的,教師是教學活動唯一的主體,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學的內容以教材為限度,學生課堂筆記的認真程度是其學習態度的直接體現,甚至有以筆記來確定平時成績的做法。這種模式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組織管理和教學過程的靈活控制,對教學設施的要求比較低,計劃內的教學任務都能如期完成,對保障平穩的教學秩序很有幫助。但是從學生文化素養的角度看,它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其中最重要的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學生最終只獲得了一些概念、原理、性質、特征等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識,而很少對所學課程進行系統總結歸納,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更不用說轉化為能力了。因而就會有考試成績優秀的法學專業的同學遇到生活中實際的糾紛,第一反應是查課本、找法條,而不能當即想到處理方案,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有知識,沒文化,沒有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主動地接受專業文化的熏陶。文化具有穩定性和傳承性,具有強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一定的文化規范著人的行為和思維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塑造著、同化著這個文化環境中的每個人,使你成為其中的一員。因此,通過教學使學生在潛意識中產生文化認同,非常重要。
怎樣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環保觀念的營銷
由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存在上述不足,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所以要從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評價等幾個方面進行革新。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起點是備課、寫教案。備課時要計劃好每一節課所要講述的內容體系,確定重點和難點,并分配好每一部分所需占用的時間,要努力做到突出重點內容,講透難點內容。滲透了營銷觀念的備課不僅要確定內容體系、重點難點,還要準備教師的授課方式和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方式,具體到《環境保護法學》這門課程,備課時不僅要考慮到該學科的知識體系及重點難點,讓學生掌握多少法律制度、法律原則、法律條文,而且要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培養了環保意識,改變他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公民,在無意之中成為環保人士,從而影響、帶動身邊的人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人踐行綠色消費,從而最大限度的實現該課程的社會價值。
要達到上述教學效果,教師在教課教學中需重新定位。傳統教學中,教師扮演著組織者、指揮者、引導者或管理者等職責,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這種格局的好處是整個教學活動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缺點是學生容易走神,師生之間各行其事,教學效果事倍功半。營銷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中應扮演多種角色:課堂上是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生活中是學生的父母和朋友,為學生的生活排憂解難。一名優秀的教師猶如一名優秀的營銷人員,不僅要樹立本學科的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要通過本學科,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講授環境污染的老師經常被學生發現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學科形象便無從說起。在教學內容方面,傳統教學的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主,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一系列概念、原理、性質、特征等等內容。就法律專業來說,還有對應的法律條文、政策習慣等,環境法學也不例外。
如果要將這些知識由講授改為營銷,就要改變以往的是以教材為中心,實行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關心學生除課堂學習外飲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因為生活的每個細節伴隨有節約與浪費、污染與保護的區別,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切實感受到環境保護并不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不會因為保護了環境就會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或增加了多少麻煩,樹立環境保護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有益于自己、他人、社會、甚至其他生物和未來人的觀念。進行模擬實驗、社會調查、傳授環境科技、環保知識也應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在教學方法上,要盡量避免使用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多使用以圖片、視頻等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以探究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和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努力讓學生的環保意識實現從不去行動,不知道如何去做的“無意識”——不知道行動的方法,但能向著正確的方向努力的“下意識”——知道如何去做,并付諸于行動的“有意識”自覺地發生良性的轉變。也可以通過組織環境日主題演講、開展環境科研競賽活動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知識滲透。
在教學效果的評價上,應以教學活動能否激發學生興趣,能否調動學生積極性,能否引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否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否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標準。不能僅局限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期末考評也應當改變以往的平時成績加考核成績的方式,應增加行為習慣考核和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的內容,側重考察所學知識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俗話說:“意識決定觀念,觀念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未來”。由此可見,在環境法課堂教學中進行環保意識的營銷,培養并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對我們共同的未來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作者:段耀峰單位: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