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加速我國憲政建設的必要性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文章從我國日前完善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國情出發,指出我國應從尊重憲法開始。提高公民憲政意識,有步驟地推進憲政建設。限制公共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真正開啟憲法時代。
論文關鍵詞:憲法;憲政意識;憲政建立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邁人21世紀,進一步深化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成為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中的最強音;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和依據。因此,在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必須把憲法和憲法實施置于頭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憲政制度。
一、加快我國憲政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人對憲政的追求從清末就已開始,但在跌宕起伏的歷史進程中,我們與憲政一次次擦肩而過。中國憲政史應從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變法開始算起。第一次立憲是變法之后清政府被迫實施西方現代政治制度——頒布憲法、實施憲政。于1908年產生的《欽定憲法大綱》。在這之后。又相繼出現了孫中山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袁世凱的《民國約法》、曹琨賄選《憲法》以及國民黨政府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中華民國憲法》等,到新中國建立后的54憲法、75憲法、78憲法、82憲法的制定,中國的制憲歷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對這一百多年來的中國憲政運動可以作出這樣的評價:有憲法而無憲政,有法律而無法治。目前則是正在向憲政過渡,從人治向法治過渡。
建國以來我國在憲法發展過程中所得出的一條經驗教訓是,光有一部字面上規定得完善的憲法,并不意味著憲法在實踐中就能夠真正地起到根本法應當具有的作用。有了一部好的憲法。還要學會如何使用。不然,不僅憲法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實施。憲法的權威地位也會喪失殆盡。如1966年國家主席劉少奇舉著憲法被迫害,連國家元首的基本人格尊嚴憲法都保護不了,憲法被踐踏到了極點。
就目前現行憲法在社會公眾中的印象而言。憲法更多的是與組織國家機構有關的根本大法,而與公民的切身法律權益沒有直接的關聯。人們對憲法權利往往是“聞其聲不見其人”,并且在司法實踐中也形成了“不用憲法”的慣例。這就導致了憲法的預期法律作用與社會公眾認知的社會作用之間出現巨大差異。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齊玉苓案”中以批復的形式認可了以司法程序直接保護憲法權利。
首開了憲法司法化的先例,也使憲法社會化和平民化了,憲法與普通民眾的距離被拉近了,有效地扭轉了長期以來在人們心中形成的“憲法與自己無關”的模糊觀念。推動了公民維護憲法權利意識的增長。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遠大目標,并同時指出“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同志在紀念憲法施行2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指出“憲法……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應當說。作為體現了現代憲政精神的憲法,不僅僅是一種規定國家機構的組織法。
也不是簡單地規定保障公民憲法權利的法律。它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法,它以人民主權學說為基礎,強調法律具有優于任何國家機關所擁有的國家權力的權威。憲法至上才能保證“法的統治”,否則“法的統治”權威就是有限的。在法律的權威無法涉及的地方。人治仍然具有生存的空間。所以,我們在強凋“依法治國”的時候。這里的“法”首先應當是憲法。否則,法治無從談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然是不受人治影響的以憲法的至高無上權威為基礎的“憲政國家”。所以。必須旗幟鮮明地將“依憲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憲政國家”作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核心內容。只有把憲法推到歷史的前臺,給予其崇高的社會地位,憲法所確立的一整套社會制度才會在實踐中成為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與此同時,只有強化了憲法的權威,法律、法規的權威也才能得到必要的尊重。因此要在全體人民中樹立這樣一個觀點,即尊重憲法,就是尊重法律、法規;貶低憲法權威也就等于降低了法律、法規的權威。
市場經濟就其本質而言,就是權利經濟、法治經濟。它反對權力至上和人治,主張法律至上、憲法至上和法治。由于它主要靠主體平等、意思自治的法律規范調整,因而本能地要求樹立憲法與法律的權威,實行憲政。
經過20多年來的經濟體制改革,當下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這樣一個階段:一方面,經濟改革產生了不同的利益集團,價值觀和要求都不一樣,這就需要協調和磨合的機制,就必然導致政治的多元化、民主化,這必然與憲政有關;另一方面,經濟改革的結果是私有財產的出現,這個財產需要保護,另外私營企業主以及整個市民階層的抬頭,使社會越來越復雜,過去那種簡單的國家機構已不足以應對。超級秘書網
因此,當新的經濟方式發展到這個階段時,需要政府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必須依靠憲政確立“有限政府”。即政府的職能必須是有限的,政府的行為必須是法治化的,政府的權力必須是分散的、以自助治理為基礎的,政務信息一定是制度化公開的,政府的合法性是以選舉為基礎的,或者是以法律為基礎的。只有這樣的政府,才能確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充分發展。這也是近幾年來憲政呼聲日漸高漲的最根本原因。改革開放讓我們看到了西方市場經濟帶來的多方面優勢,而與西方市場經濟相配套的政治制度就是憲政,這是經濟學家和法學家的共識,也是一種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理論。可以說,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帶來的經濟全球化和法治的一些規則逐步世界化,為憲政建設、法治建設提供了最強大、最堅實的社會基礎。
二、實現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憲政制度的現實途徑
實現憲政是一場意識形態的革命,它的深厚基礎在于全民憲政意識的普及與提高。因為推行憲政所涉及的不光是政治領導人、執政黨,它同時還是一項全民族的事業。實踐表明,實現憲政既是一個全民的政治過程,同時又是一個法律文化重建過程,民主、法治、憲政會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為領導人和一般公民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期望的組成部分。實現憲政,說到底,是確立法律信仰和憲法信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