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階段性法學教育質量觀的現狀及未來展望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21世紀高等教育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在這一背景下,法學教育質量觀是精英教育與大眾化教育并存,為了適應新的形勢,法學教育質量觀應堅持多元化教育方向,即多層面的法學教育質量觀的實踐能力教育方向和多層面的法學教育質量觀的特色教育方向。
[關鍵詞]大眾化教育;法學教育;質量觀高等教育
走入21世紀后,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當越來越多的莘莘學子圓了自己的大學夢想的同時,對高等教育質量的質疑之聲不絕于耳。
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還是大眾化教育、素質教育還是職業化教育,關于此類問題的爭論在法學教育質量觀的討論中比比皆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法學教育質量觀應如何選擇?法學本科教學路又在何方?這些問題不時地在低就業率為背景的法學專業教育中敲響了警鐘。
國外關于這一問題的探討由來已久,總的來說,各個國家均主張在大眾化階段的教育應當注重實效。從社會整體的利益、學校的利益、個人的利益出發,在調整與整合的基礎上達到最佳的結合點。我國對于這一問題的討論雖起步較晚,但問題的討論已經向更加深入的方向發展,比如在高校招生的自主權、高端科技的促進方面等。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仍然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要走的必然之路,若能抓住契機,實現高校教育改革的大轉變,為迅速成長為強校打下堅實的基礎。法學教育屬于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其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學科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也被放大出來,法學教育研究者也在積極探討如何建立能夠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法學教育質量觀。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法學教育的社會背景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分析問題的前提是看清問題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仍然是確定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法學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F階段的高等教育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立足于高校擴招的大背景
80年代初,大多數高校在校人數不到2000人,學校規模在5000人以上的全國也只有幾十所。近幾年,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使我國高校入學人數大增,動輒上萬人,如浙江大學在校生有12萬之多。必須承認我國高等教育已跨入了國際所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毛入學率達到23%。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社會學家馬丁·特羅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概念,他認為,大眾化的一個顯著標志是適齡青年毛入學率達到15-50%,低于15%為精英化教育階段,高于50%為普及化教育階段[1]。顯然,我國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2007年高校招生規模達到570萬人,是1977年的21倍。在校學生總規模超過2700萬人,居世界第一,成為高等教育大國。高校規模的迅速擴大導致教育資源的緊張,如校舍緊張、教師短缺、教學質量下降、學科重復、結構性失業等問題。甚至許多高校為了解決校舍和基礎設施的匱乏,向銀行大舉借貸,出現了財力虧空等嚴重問題。
2.各大高校法學專業的普及
1976年僅有兩所高校設置法律系,截止到十年前,全國有33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設置了法律院系或法律專業,在校生達6萬余人,占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的2.2%[2]。如今,我國設有法學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已達630余所,法學專業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近30萬人,其中,本科生約20余萬人,法學碩士研究生約6萬多人,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約2萬多人,法學博士研究生約6000多人。幾乎所有的高校都開設了法學專業,這與社會所需求的法學畢業生數量形成供需上的矛盾。并且,許多高校的法學師資并不具備開設法學專業的條件,為了爭取生源才予以開設的。這在客觀上也導致了大多數法學專業學生的質量出現了快速的下滑。
3.高校間的差距在逐漸增大高校間的差距在逐漸擴大,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就法學專業而言,率先達到研究型行列的大學居于高校法學專業的主導地位,其中很多高校大量減少本科學生的數量,把精力投入到研究生教學和研究中。開設法學專業的大學中,教學型大學居絕大多數。而這些大學是地方二流高校,實力比較薄弱。在兩者的中間還有一部分高校屬于教學研究并重型大學,實際上,這些大學正處于由教學型向研究型過渡的階段。在三類大學之中,研究型大學實力最為雄厚,往往也是得到國家資助最多的高校,法學專業學生質量較高。而居于末端的教學型大學則往往要面臨師資、經費、財力不足的尷尬境地。加之,在爭奪法學專業學生的競爭中,各高校都使盡渾身解數,以各種名義招收法學專業學生,脫離了自身應有的定位?!敖陙?,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普遍存在著一種貪大求全和盲目攀比的心態,不分層次,不分類型,所所高校開放化。職業技術學院千方百計地想改為普通高等學校,單科性學院升格為大學,紛紛爭奪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把建設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向高科技方向發展定為自己辦學的目標,有些國家投入巨資的重點大學也利用自己的‘名牌效應’和政策優勢急急忙忙地辦起了職業技術教育,爭奪一般高等學校的生源市場份額。出現“成人教育非成人,高職教育無職業,自修大學不自學,重點大學辦高職”的現象,這與高等學校定位不清晰有直接關系。定位不清的結果促使了高等教育不同層次的無序競爭,干擾了大眾化高等教育市場[3]?!?/p>
4.法學專業就業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法學專業學生就業難上加難。
除了整體經濟狀況的影響、人才培養的規格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外,還與各大高校法學專業的盲目擴招有關。雖然教育部頒發法令,限令就業率低的專業停止招生,但這沒從根本上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5.教育不公平現實下的質量貶值近些年來,大學中興起的“國際教育學院”、“獨立學院”等大規模招收大學學生,法學專業不在少數。
這些學生被戲稱為“黑大學生”,以極低的分數被錄取而獲得與正式錄取的大學生一樣的文憑,這顯然是一種赤裸裸的教育不公平。在這種不公平的教育環境下,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法學的過程中表現不盡如人意,這也導致了法學畢業生的質量下滑。
二、對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法學教育質量觀的拷問高等
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大學教育不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如何提高法學教育質量是教育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如合理的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相應的法學課程設置問題、不同層次的法學教材使用問題。當前法學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由規模發展轉到質量工程的建設上來。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對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法學教育質量觀的思考會由淺入深,對這些問題的拷問與思索會有助于確立正確的法學教育質量觀。
1.精英化教育還是普適化教育舊的大學法學培養模式是精英式教育,其目標是傳授專業理論與專業知識,為社會培養精英型人才。
步入大眾化階段后,這種教育模式的開展受到了巨大挫折。針對現階段國情,必須轉變傳統的高等教育質量觀,樹立大眾化的高等教育質量觀。學生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大眾化教育質量觀也應是多樣化、多層次化、個性化和整體化的。值得一提的是,所謂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是就高等教育的總體而言,并不排斥精英教育作為它的組成部分,不能誤認為高等教育發展到大眾化階段就不要精英教育了。面對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必須將傳統的單一的精英型、學術型的高等教育質量觀,轉變為包括精英教育在內的發展的、多樣化的、適應性的、整體性的和特色化的高等教育質量觀。
從發達國家來看,大眾化教育是通過多種形式存在,并與精英教育共存。比如美國的社區學院、英國的多科性技術學院、法國的短期技術學院、德國的專科學校、日本的短期大學與專門學校和韓國的專門大學等短期高教機構,以及各種各樣的開放大學、無墻大學、遠程大學等成人高教機構在大眾化進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在發達國家中傳統精英大學仍在高教系統中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并逐步向現代研究型大學過渡,雄厚的科研實力和極強的科技生產能力,已日漸體現出這些大學超越傳統的僅僅培養精英人才的特點。兩種截然不同的高教系統并行不悖,各按其職能和特點不斷發展壯大,這是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解決大眾化教育與傳統精英教育之間矛盾的最有效方式[4]。
2.知識傳授為主還是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統治階層的心智和個性,為學生在政府和學術專業中充當精英角色做好準備。在大眾高等教育階段,高等教育仍然是培養知識精英,但這是一種范圍更為廣泛的精英,包括社會中所有技術和經濟組織的領導階層。重點從塑造個性轉向培養更為專門的技術精英。在普及型高等教育機構,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們對迅速變化的社會的適應能力,培養對象是社會所有的人。
然而,嚴峻的就業形勢使這種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培養模式遭到了普遍的質疑,并且在大學法學培養目標中也顯然標示著法學本科培養目標是面向社會實踐培養綜合型復合人才,也就是說本科的培養方向以司法實踐工作為主。而一向以知識傳授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方式在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過程中卻被紋絲不動地保留了下來,不能不說是一種對大眾化法學教育的一個誤解。因此,如何在教學方法上加以調整應當盡快提到日程上來。
3.法學人才質量與數量的博弈質量和數量是一對密切相關的詞語,在大眾化階段,學生數量與教學質量成反比例關系。高等教育大眾化首先是一個量的擴張,量的積累必然引起質的變化,量的增長必將引起教育觀念的改變、教育功能的擴大、教育模式多樣化、學術方向、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與方法、入學條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與社會關系等一系列的變化?!案叩冉逃龔木⒔逃虼蟊娀逃D變,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給高等學校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給高等學校帶來了激烈的競爭。社會各界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日益關注。人們普遍認為,在高等教育數量擴張的同時,高等教育質量出現了滑坡的趨向。高等學校的擴招使其面臨著數量擴張與質量下降的矛盾,另一方面社會對人才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學校要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把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5]。”
另外,數量的需求一般是固定不變的,因此,高校能夠提供的法學學生數量越多,就越加劇了法學教育中難免的浮躁情緒。
三、對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法學教育質量觀的重塑與展望
潘懋元先生認為:教育質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6]”。大眾化教育質量觀,是從全新的視角和多層面的意義上來加以解釋的,其主要標志是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首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
在這次大會上,對高等教育質量觀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定義:“高等教育的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應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動;各種教學與學術計劃、研究與學術成就、教學人員、學生、校舍、設施、設備、社區服務和學術環境等;”“高等教育的質量還應包括國際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識的交流、相互聯網、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以及國際研究項目等,當然也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價值和本國的情況?!庇纱丝梢?,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觀突破了僅僅把高等教育的產品———學生作為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唯一要素這一觀念,強調了教育質量的多樣化、多層次化、個性化和整體化。在樹立一個多層面的法學教育質量觀的同時,我們必須把握好這種質量觀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使法學教育有的放矢。
1.法學教育質量觀應堅持多元化教育方向
高等教育職能的分化,是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傳統的精英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單一的學術質量標準已不適應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質量標準,必須樹立多樣化的質量觀和質量標準。追求精英人才與一般人才、學術人才與實用人才、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并重的完善結合。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質量觀的探索和重構不能淺嘗輒止,不能僅僅停留在承認“多樣性”和認同三個維度及其不同權重的層面。在這方面,美國教育界的一些舉措可以供我們借鑒。1991年6月,美國勞工部獲取必要技能部長委員會(SCANS)制訂了一個《關于美國2000年的報告:要求學校做什么樣的工作》,報告認為:“20世紀后25年形成的兩個條件,即商業和工業的全球化以及工作崗位中技術的爆炸性增長,改變了青年一代進入勞動世界的狀況。
這些改變很少在我們應當如何培養青年人就業中得到反應?!盨CANS的研究表明,“我們稱之為工作崗位技能(workplaceknow-how)的東西制約著當今的工作效果,這種工作崗位技能體現在兩個方面:能力和基礎?!?/p>
在多元化教育模式中,精英與大眾高等教育兩種制度共生。正如特羅所說: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護精英教育,政府必須支持、保護、發展精英教育,這是政府和全社會的責任。
精英教育和大眾化教育可以共處于一個高等教育體系中,甚至共處于一所大學中。社會對高等教育要求的差異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都要求辦不同層次的學校,設置不同的課程,適應不同層次的需要。美國高等教育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的大學成功地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構建了一個完善的多層次高教體系,既有研究型大學,又有本科學院,還有社區學院。我國要想順利實現大眾化,為走向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打好堅實的基礎,必須走多層次辦學的道路。大學必須有分工,研究型的大學著重發展精英教育,培養學術型人才。而一般的高等學校,尤其是高職高專,應該全心全意承擔大眾高等教育的任務。我們不僅要堅持精英教育,而且要大力發展精英教育,辦更好的精英教育,為迎接挑戰儲備大批高級人才。馬丁·特羅在《從精英向大眾化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中就特意指出要“防止誤解的若干說明”,其中特別強調“在大眾化階段,精英教育機構不僅存在而且很繁榮,在大眾型的高校中培養精英的功能仍然起作用”。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后,也存在精英型高校和大眾型高校的區別[7]。”
2.多層面的法學教育質量觀的實踐能力
教育方向在以本科為主的大眾化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好壞對教育質量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是,如果仍然固守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的教育培養模式的話,勢必與大眾化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背道而馳。法學本科教學應為社會提供能夠從事實際司法工作的合格法律人才,如法官、檢察官、律師及法律服務者。過去的精英式的法學教育實際上除了培養實踐人才外,還擔負著培養研究者的學術人才。在大眾化階段,這一目標為研究生培養所代替,而從事司法實踐工作的人才培養則落到了本科教學的肩上,這也是符合多層面的法學教育質量觀的要求的。
為了正確理解該教育目標,大學中的法學教育必須在各個方面作相應的調整。比如,許多院校開展的模擬法庭審判、法律診所、暑假實習、法律咨詢等活動都能夠達到這一教學目的。另外,在課堂上開展案例式教學方法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教學方式。以往的講授式的教學方式的比例應當進一步縮減,大大增加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培養法學學生的實踐能力。超級秘書網
3.多層面的法學教育質量觀的特色
教育方向多層面的法學教育質量觀也表現在各個高校開展法學教育的同時,可以結合各院校的優勢學科進行邊際學科的建設。法學教育質量觀從來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每個高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校情,各級各類的學校之所以有區別,是因為其學科專業及課程設置的規范性不同,因此,將各自的特色充分地體現出來,可以對整個國家的法學教育質量提供新鮮的范例。特色是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形式高校的自然屬性。一所高質量的大學必能彰顯自己的個性特色,不可能是滿足所有人所有要求的“大雜燴”,它需要在眾多的要求下做出選擇來確定哪些是應該考慮的重點。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推進,未來高校的發展將異彩紛呈,一所高校生源是否充足、質量是否高、畢業生就業狀況如何、科研項目與科研經費的多少、學校的社會聲譽與地位怎樣,都是學校能否發展、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這是由高校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確立并在競爭中不斷形成的特色?!霸诟叩冉逃蟊娀倪^程中,讓不同層次的學校辦出自身的個性,讓不同類別的學校辦出自身的特色,這或許是我們認識和把握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8]總之,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題,樹立正確的高等教育質量觀就顯得尤其重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法學專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樹立與大眾化教育相應的高等教育質量觀,才能促進法學教育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馬丁·特羅.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J].
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9,(1).
[2]曾憲義.十一屆三中全會與中國法學二十年[J].法學家,1999,(1).
[3]王思民.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5.
[4]王思民.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5.
[5]林知.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本科教學質量保障的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
[6]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J].江蘇高教,2000,(1).
[7]王思民.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5.
[8]菲利蒲·G·阿特巴赫著,蔣凱,陳學飛.大眾化高等教育的邏輯[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