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后現代公共行政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現代語境下的公共行政價值悖論
20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后現代思潮的迅猛發展,行政環境日益錯綜復雜,現代公共行政理論陷入捉襟見肘的尷尬境地。對于身處后現代社會背景下的公共行政來說,仍然執著于現代價值的結局則必定是陷入到價值危機與悖論之中。一是現代公共行政的價值觀對公共行政合法性基礎的危及。現代公共行政學者趨向于在研究過程中提出具有原則性或普世性的確定準則及抽象性的理論,希望它們可以指導所有政府的運作,放之四海而皆準。因此,現代價值體系在價值的社會政治意義上強調的是對原則、權威與基礎的追逐,倡導追求權威性、確定性與單一性的現代公共行政價值觀。但其實,價值的社會政治意義是一個多元的概念,政府的行政價值取向亦是頗為復雜。在各種相互矛盾甚至形成沖突的價值取向之間,現代公共行政價值觀無法達成平衡,進而會危及到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基礎。二是對效率與公平等基本行政價值的不同理解與爭論。以機械化、程序化、形式化等工具手段為取向的效率價值在早期公共行政研究中不斷取得主導地位,但在其充分發揮優勢的同時,卻不斷暴露出其缺陷,即對以平等、正義、民主和自由為目標的公平價值的損害。這兩種價值作為矛盾統一體相互交織在一起,引發了學者對不同歷史時期中其作用孰大孰小的激烈爭論。公共行政學的歷史發展便是一直圍繞這兩者而進行。也正是基于對基本行政價值的不同理解,學者們將公共行政學劃分為傳統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與新公共管理三大歷史階段,但在闡述每一個分期的價值內容時,在“效率”與“公平”之間仍糾纏不清,使這些基本理論流于感性認識的淺薄狀態。現代語境下的公共行政重視的是對回應性的效率、公平等工具性價值的追逐,強調以實證主義、理性主義等線性的理論模型和現代主義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因而容易在后現代社會背景下陷入系列價值悖論。后現代公共行政的價值追求是擺脫了現代性統領下的工具性價值的一種升華,它以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即對公共行政方式的需要和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作為思考的邏輯起點,以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性價值為自身追尋的價值視角。后現代公共行政追求的是目的性價值,以前瞻性的人的全面解放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進步為終極目標。
二、后現代公共行政價值的內容
具體而言,后現代公共行政價值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形而下的人性觀。形而上的人性論認為個體理所當然地具備“理性”、“非我群(we-relation)意識”,在公共行政活動當中,個體的行為動機是理性自利,行為模式是原子化的個人主義,人與人之間一般處于全然獨立的狀態,個體與他人和群體間的互動則以純粹的利益交換關系為基礎,且無須考慮個體對于社會的道德責任。這種對人性的誤讀壓制了人性的其它特質,容易導致公共行政的單一化與黑白化。“后工業化社會的中心是服務——人的服務、職業和技術的服務,因而它的首要目標是處理人際關系(gamebetweenperson)”。因此,在后現代時代背景下,形而上的人性假定開始喪失解釋力,凸顯出越來越多的矛盾之處。形而下的人性觀則認為其實并不存在一個統一的、還原的人性論,因為社會中的個體具有多樣性與具體性的特點,因此,考察人的“價值必須建立在具體的、集體性的人類關系的基礎上”。形而下的人性觀是后現代公共行政價值體系的基石。第二,多元化參與的共同體價值取向。現代主義強調中心性和一元性,實施的是集中化統治和權力一元化獨占的態勢。而在后現代社會,以新的個人與社會關系為理論基礎的共同體取向逐漸替代了國家主義取向的地位,小型技術與小型組織倍受歡迎,各種不同于政府的分散化組織急速增加,社會、市場、第三部門等開始分享政府權力,政府行政權力日益分割或分化,形成了多元化參與的局面。后現代主義強調的是多元共生性,國家不再僅僅服從于某一特殊利益,政府權力日益相對化,并通過對立面之間的互參性與差異性來互相闡釋彼此的意義。后現代社會中的分散強調的是社會各個不同組織的自主與民主,它以共同體所有成員最大限度的參與為起點,不僅提倡要努力實現地方與基層民主,而且主張在日常生產活動中也實現民主,以共同體所有成員的利益共贏為落腳點,是一種是分散化的小民主。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將生產和經濟理性置于社會需求及社會規范的控制下”,于是,“人們成為了一切重要經濟和政治決策的參與者與執行者”。第三,從公共領域轉向公共能量場。公共領域(publicSphere)理論是現代主義的產物,它是由匯聚成公眾的私人構成,是在國家和社會的張力場中發展起來、直接與政治權力相抵抗并且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的社會生活領域,它是一個充滿公共意義并作為政治中介的理想的小型共同體。但是,隨著國家與社會的相互融合,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不斷相互重疊,公共領域存在的前提和必要性也逐漸消失,公共領域于是就此瓦解。取代其的概念便是公共能量場(publicenergyfield)。它是后現代公共行政話語理論的核心概念。后現代公共行政認為,“場”指的是作用于情境的力的復合,而“情境”則是需求方的范疇。后現代公共行政認為現實中的公共需求具備個性化、復雜多樣2的特點,很難將其抽象為同一的本質,所以提倡應從本質的抽象還原到現象的具體,這與現代公共行政通過決定論的邏輯來概括抽象的本質的做法剛好相反。所以,“公共能量場”便是指將公共事務還原到由人的意向性控制的現象學的在場或目前。除“情境”外,公共能量場還涉及“語境”這一要素。現實中政府的政策、行為及公共產品均只在特定語境下才具有意義,這便要求公共行政的注意力必須指向特定語境,即具體的、真實的、生動的實踐。同時,公共行政主體表現出來的意向性也使其行為越來越切合情境,其話語也越來越針對特定對象與事務。
三、后現代公共行政價值影響下未來政府的特征
后現代公共行政的價值取向是未來政府模式的決定性因素。在后現代公共行政價值觀點的影響下,未來的政府將具備下述特征:一是虛擬政府。“虛擬”作為一個網絡世界是公民和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進行溝通的平臺。虛擬政府不僅指政府上網工程,它是政府職能轉換與機制、體制創新以及管理服務方式方法創新的產物,是指政府的組織結構與工作方式從現實走向虛擬網絡。虛擬政府不僅要求政府的各種機構在網上處理公共事務,而且要在數字平臺上構建政府的各種機構,政府各個部門和服務對象的各種交流也將在網上進行,公民與社會組織利用網絡,將更加深入、更加廣泛地參與到政府的管理活動中去。虛擬政府是政府與工作方式的革命性變革,將大幅度地促進政治民主和民主行政的發展.其目的不單是滿足傳統公共價值中效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建構起一個公民和政府平等對話的平臺,建立一個有效的公共事務對話機制,促進公民和政府之間和諧關系的發展。需要注意的是,虛擬政府與電子政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電子政府中,政府在政務中仍舊起著體制性的主導作用,而后現代公共行政理論則是極力拒絕“行政”的一種公共行政,它是將“持續的對話”而非“行政”作為政治的實現形式,而且它不再主要強調政府和公民的對話,大多數情況下成為了公民自治。虛擬政府就是達到這一目的最好的對話平臺。網絡形式是不同于市場和等級形式的第三種類型的社會結構。虛擬政府理念的提出,迎合了信息時代政府對后現代社會背景下公共決策信息瞬息萬變的要求,也符合政府從等級向網絡化、權威主義管理方式轉變的需要。二是綠色政府。現代性的GDP政府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基礎,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的最大化。為滿足與回應公民日益膨脹的物質需求,以破壞式的發展做為公共行政的首選目標,因而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不僅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反而會危害人類自身的生存,容易引發生態危機。公共行政不能只注重經濟、政治職能的運用與發揮,還要強化環境保護等社會職能的運用發揮。后現代公共行政價值觀倡導的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是新型的綠色政府理念。綠色政府摒棄了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改變了該價值觀只注重物質需要及對物質享受的無限追求的一面,轉向注重精神需要與創造力發展的需要。它否定以效用或使用價值來衡量客體價值的片面性,改變了工業文化下對自然環境資源的浪費性消耗方式。綠色政府注重人與自然關系及以其為基礎的人與人的關系和諧,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途徑。綠色政府的理念不僅追求經濟效益,也追求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并努力追求后二種效益的和諧統一。綠色政府關注的價值是主客體相互滿足需要和促進主客體關系和諧的能力或創造力。三是前瞻政府。現代公共行政的價值建立在政府對公民需求的回應性之上,也就是當公民有了公共服務的需要時,政府通過效率或者公平的方式來滿足公眾的需求。這種公共行政模式依靠的是事先制定的規則和理性來行事,這在預防行政決策失誤發生方面有一定優勢,但對人的主動性與創造力卻是很大的束縛。在后現代公共行政背景下,操縱式的科層制開始變得支離破碎,為了適應后現代社會的復雜性特征,政府必須通過取消控制,分散權力及采用靈活管理,努力建立多元決策中心等措施來建立使命驅動的前瞻政府。前瞻性政府拋棄了官僚行政中公共行政承擔被動角色的特點,積極主動地對外界刺激、社會變化及公民需求做出反應,相應采取社會行動,以便超前性地應對及解決可能發生的問題。前瞻性政府摒棄了過程取向的控制機制,擺脫了公共部門眾多規章制度的束縛,消除了政府管理實質以外的其他附著物。前瞻性政府依靠公務員的責任心與自我驅動去從事新的創造性工作,面對復雜性社會的需求擔當起更多責任,使政府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潛在的能量及創造力,以新的工作方式更好地增進社會的整體利益。
作者:劉慧瓊 單位:廣東行政學院行政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