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婦女犯罪心理預防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現代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現代女性犯罪的原因;現代女性犯罪的潛在危害性;針對女性犯罪的訊問策略等進行講述,包括了隱蔽性、欺騙性、從屬性、犯罪配角性、情感性、暴力報復性、犯罪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社會現象,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任何犯罪都帶有一定的危害性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中國是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哪個朝代,或多或少都流傳著一種男主外、女主內以及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女性被封建道德所束縛,不僅文化思想被閉塞,生活活動范圍狹小,而且很多權利都被剝奪,因而女性真正接觸社會的機套并不多。外地或農村“打工妹”大量涌入大城市,由此女性犯罪必然提高,而且犯罪類型也在向男性化發展,具有了攻擊性和城市性,出現了搶劫、殺人、放火、詐騙、、拐賣人口等具有暴力和財產并有的犯罪,而且犯罪人年齡在避漸偏低。
1現代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
(1)隱蔽性、欺騙性。女性作為犯罪的實施者,由于性別的差異,女性和男性在體力和性格上也形成了相對的差異。自古以來,女性一般都是性情溫和,軟弱,體力不如男性,認識水平也不如男性,因而在犯罪實施中很少出現暴力的現象,很少利用自身的力量去侵害別人,女性犯罪人多采用投毒、盜竊、詐騙、拐賣人口等一系列低暴力型的手段去犯罪,因而充分顯示了女性犯罪多具有手段隱蔽性。
(2)從屬性、犯罪配角性。女性雖然受教育受保護在提高,但是進入社會相對男性來說比較晚,思想單純,判斷力不高,從而社會經驗不高,容易服從于權威,對身邊的男性產生極強的依附心理。正是由于如此,在實施犯罪中,尤其是共同犯罪、團伙犯罪中,女性一般不是犯罪的主犯或首犯,她們多帶有脅從、受脅迫或被教唆的特點。加上女性本來體力就不如男性,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如男性,因而女性犯罪人在犯罪實施過程中很難完成血腥的、殘忍的、暴力性強的犯罪行為,而這些犯罪行為多是男性犯罪人所為,女性犯罪人多是幫助男性犯罪人采點、望風或提供犯罪工具等。
(3)情感性、暴力報復性。女性大都是感情的理想主義者,但情緒的穩定性卻很差,女性對待事物認知上一般帶有膚淺性和表面性,因而在行為上表現出一種偏激性和沖動性,感情的瞬間爆發不能用意志來控制。所以女性犯罪人多懷有報復心理。
2現代女性犯罪的原因
犯罪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社會現象,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19世紀末意大利著名犯罪學家龍勃羅梭提出人類“返祖”現象,也就是“天生犯罪人”的理論,隨后美國不同時期犯罪學家有相繼提出了遺傳因素與犯罪、身體構造與犯罪、人體生物化因素與犯罪、神經生理因素與犯罪還有基因犯罪等。犯罪生物原因學的確引起了犯罪學界的一場大的風暴。但是近來很多學者提出異議,犯罪社會學論就是一個代表;徹底反駁了龍勃羅梭等人的理論,他們認為犯罪是一種客觀現象,隨著社會歷史發展而發展,而且任何犯罪現象都不是由遺傳決定的,更不是其他生物因素決定的。任何社會都沒有天生犯罪人,任何犯罪的形成都是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環境所決定的。對于這兩種看法,皆不能茍同。一方面,如果我們肯定了第一種看法而否定第二種看法,根據天生犯罪人和犯罪遺傳理論,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逐個排查,我們應該不難發現符合條件的自然人,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認定他們是未來的犯罪人而抓住他們呢?再進一步說,就算他們真的犯了罪,被逮捕了,他們的子女后代是否也有了犯罪遺傳物質,我們是否要將他們全部監視居住或直接抓起來以防止將來犯罪的發生呢?恐怕這又會牽涉侵犯人權的問題吧!與情與理與法恐怕皆行不通吧!另一方面,我們肯定后者社會原因而否定前者的生物原因,那么日本學者廣瀨勝世認為,殺人和放火犯罪與女性月經有密切的關系,殺人犯罪的39.4%。放火犯罪的39,4%,盜竊犯罪的12.6%,都發生在月經前到月經之間;而且龍勃羅梭也曾發現以妨礙公務罪被逮捕的80名女被告中有71位正處于月經期。對于這樣的現象我們又該如何解釋呢?這是巧合嗎?所以在考慮犯罪原因時,我們不反對犯罪與生物原因有關,但也無法證明這些復雜的生理原因對犯罪的產生和變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犯罪原因是一個多極、多層次的系統。任一犯罪的原因無論其作用如何強烈,在單一情形下都引發不了犯罪,其必須與其他原因一起作用,才能產生犯罪結果。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確指出,“犯罪是孤立的個人反對統治關系的斗爭,和法一樣,也不是隨心所欲地產生的,相反的。犯罪和現行統治都產生于相同的條件。”這里的條件就是指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條件因素,因而我們在研究包括女性犯罪在內的犯罪原因時,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堅持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這里內因就是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外因就是女性犯罪的社會環境原因。
3現代女性犯罪的潛在危害性
任何犯罪都帶有一定的危害性,我們打擊和預防犯罪就是要減少和消滅這種危害性,女性犯罪作為犯罪的一種獨立的類型,也具有其潛在的危害性,甚至女性犯罪比男性犯罪更具有社會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的效應:觸發劑效應、凝固劑效應和腐蝕劑效應。
4針對女性犯罪的訊問策略
從人的氣質方面來講。女性犯罪人中粘液質和抑郁質的居多,因而她們在接受訊問的時候通常表現出畏罪、敏感、憂郁、多疑、懊悔和悲觀等一系列心理特征,自尊心強,虛榮心強,情緒變化大。還常常帶有一定的顧慮,面對這樣的形勢,為了避免尷尬的僵局出現,我們就必須尋找一定的突破口,制定合理的訊問計劃。因而在訊問時我們要做到。第一,態度不要太嚴肅,語言要明確,不可含糊,以避免造成女性犯罪嫌疑人因畏懼或誤解而產生不必要的顧慮;第二,注意女性犯罪嫌疑人心理和情緒的變化,不要急于求成而言語過激,導致女性犯罪嫌疑人過于激動或自暴自棄而一言不發,守口如瓶;第三,充分考慮到女性犯罪嫌疑人自尊心、虛榮心強的特點。最好采用說服、教育、啟發的方法,利用女性犯罪嫌疑人依附性、從屬性強和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特點,曉之以理,言語委婉,使其悔悟,第四,犯罪女性一般感情都很豐富。思念牽掛多,我們要及時抓住其母親思念子女、親人或期盼家庭早日團圓的特有心理特點,動之以情,加大力度,喚起其家庭責任感和感情責任觀,促使其誠實供述犯罪行為。
5結語
總而言之,女性犯罪人在訊問時對處于被動狀態。為了避免尷尬的僵局出現,我們要合理地制定有效的訊問策略,步步為營,穩扎穩打,逐個突破。1992年4月《婦女權益保障法》已順利頒布,提醒我們在社會逐步邁向現代化的同時。要逐步對女性加強關注。在研究犯罪的時候,我們更不能小看女性犯罪,女性犯罪也在走向現代化,而且速度很快。因而我們要根據社會的發展來變換眼光地看待和研究犯罪,這樣才能順應時代的變化,有目的地剖析女性犯罪。有重點地制定相關方針政策,有效地打擊和預防女性犯罪,從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保障城市繁榮穩定,保障國家長治久安,保障社會健康和諧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