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責任公民法律基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主旨與邏輯
“基礎”課旨在“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貫穿‘基礎課’的主線。”課程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下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引領貫穿于始終,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統攝當代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律觀和社會主義觀。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的重要轉折點,如果說中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側重于知識的認知教育,那么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則更著重于能力培養、責任意識的培育,這里的責任既包括大學生對自己的責任,也包括對家庭責任和對國家社會責任。因此《基礎》教材的編排并不是知識的簡單堆砌,而是更多注重基于嚴密的邏輯體系之上,對引導大學生對自身、社會和國家關系的理性思考。緒論部分是本書的總綱,著重強調大學生的身份轉變———即由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轉變———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同時初步勾勒了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道德素質、法律素質和政治素質;第一章緊承緒論,向學生展示了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樹立科學理想的重要性;第二章闡釋了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公民,應該對國家的發展擔當的責任,凸現了國家意識和主體意識教育;第三章從宏觀上說明了作為當代大學生欲擔負起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應該以何種人生態度進入社會,即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第四、五、六章分別從道德、法律層面闡述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具備的道德素質、法律素養;第七章是第四、五和第六章這三章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的踐行:以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為載體,闡述了公民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結語部分是課程的落腳點,與緒論部分相呼應,渾然一體,通過理論教學引導大學生的理性思考,從心智上走向成熟。
2“責任公民”培育:“基礎”課的題中應有之意
如前文所述,縱觀“基礎”課程教材的邏輯體系,“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是其核心關鍵詞,而這是現代“責任公民”必須具備的要素,理當為廣大青年大學生所必備:因為從邏輯上說,“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前提應該是“責任公民”。因此,使廣大青年學生成為“責任公民”是“基礎”課程的應有之義。“責任公民”一詞衍生于“公民”。有學者認為,“責任公民就是擁有這種責任心與責任能力的公民”。眾所周知,“公民”一詞源于古希臘城邦,隨著時代的變遷、政治傳統差異,不同的學術流派對“公民”內涵的解釋各有側重。我國憲法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律辭海》將“公民”界定為“具有一國國籍的自然人”,而《現代漢語辭典》關于公民的解釋是:“具有或者取得某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這是對自然人是否具備我國“公民資格”抑或“公民身份”的認證。從對“公民”的概念分析看出,“公民”應當具備兩個核心要素,即“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現代漢語辭典》將“義務”界定為“公民或法人按照法律規定應盡的責任”,如繼續追溯“責任”的內涵,根據《現代漢語辭典》的解釋,“責任”包含兩層含義:個人分內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好分內的事必須承擔的過失或責罰,因此“責任”和“公民”本是孿生姊妹。但現實生活中,由于人們受西方古典自由主義所主張的“個人權利優先于任何社會責任感”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個人主義泛濫、消費主義盛行等消極影響。因此,“具備公民身份,并不意味著其就成為真正的公民,每個社會成員只有行使了公民責任和義務,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公民”,即本文所指的“責任公民”。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史首先是人的活動史。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人的一般責任時指出:“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你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認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我國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數以萬計的“責任公民”的積極參與,大學生承接著社會的當下與未來,因此,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水平將直接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與發展。當代大學生絕大部分都表現出了良好的公民責任意識,但也有調查研究表明,部分大學生“出現了自我責任放大與社會責任弱化的趨勢,表現為重物質實惠輕理想目標、重個人本位輕社會本位、重自我實現輕社會責任”的現象。“當前某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責任感缺乏,表現為:一是知行脫節,踐行能力弱。二是崇尚自我,社會責任感缺乏。三是心理脆弱,自我責任感淡薄。”這既不符合“責任公民”的要求,更違背了高等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初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此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3以“基礎”課為依托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培育社會主義“責任公民”《基礎》中指出:“青年一代要成長為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加強修養,磨練意志、砥礪品格、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這正是“責任公民”的內在要求。“責任公民”強調個體的發展與促進社會的發展相統一、社會發展帶動個體發展,最終實現個體與社會之間的良性循環與互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對公民提出了具體要求,因此“責任公民”的培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和踐行在“基礎”課的教學中融會貫通,高度一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從三個“遞減”的層面展示了國家的建設目標、社會的制度保證及個人的行為準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這部分內容與《基礎》教材第二章的愛國主義相關內容密切相關,主要闡述了國家建設目標的最終實現,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個公民應3創新型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實驗教學是實踐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了提高應用型本科機電專業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構建創新型實驗教學體系非常必要。創新型的實驗教學體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1實驗教學層次的創新
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著手,構建創新型的實驗教學層次,主要包括基礎型實驗教學、提高型實驗教學和創新型實驗教學三個層次。(1)基礎型實驗教學:這一層次實驗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驗證課程理論,并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提供工程背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對專業的興趣。實驗內容包括硬度實驗、范成實驗、直徑的測量等常規實驗項目。這個層次主要針對低年級知識背景,課程安在一二年級之間。(2)提高型實驗教學:這個層次實驗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學生在學科或專業內的綜合實驗技能,目的是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思維和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內容包括機械制造工藝實驗、機電一體化系統實驗、液壓與氣動實驗、先進制造技術實驗等內容。這一層次的實驗教學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時間安排在二、三年級之間。(3)創新型實驗教學:這個層次實驗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設立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基金來組織參加校內外的各種課外科技活動和競賽,激勵學生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內容包括數字化制造實驗、機械CAD/CAM實驗、機械類設計大賽、機器人制作等環節組成。課程安排在三四年級之間,面向專業教學模塊。
3.2實驗教學管理制度的創新
創新型實驗教學體系需要創新型的教學管理制度。建立一套適應創新型實驗教學體系的管理制度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教學管理制度建設主要包括合理安排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提高實驗教學的地位,增加實驗教學的學分比重等內容。它的建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
3.3實驗教學師資隊伍的創新
創新型師資隊伍建設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根本條件。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必須積極參加教學改革和科研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能力。
3.4實驗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創新為保證
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型實驗教學體系需要完整的質量保證制度。(1)構建面向創新型實驗教學質量的制度保證體系。嚴格規范實驗教學活動,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來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水平。(2)構建面向創新型實驗教學質量的過程保證體系。在實驗教學教學內容和選題方面,要緊密結合人才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要求,增強實驗教學計劃的先進性、創新性和可行性;在實驗教學的各個環節上,要精心安排,周密布置;在實驗教學的指導導上要加強力度,發現問題,及時改進。(3)構建面向創新型實驗教學質量的評估體系。制定完整的適合本專業教學特點的質量評估指標體系,使其既能反映實驗教學現狀與教學質量情況,又要繁簡得當、可操作性強。實驗教學評分機制的改革是整個實驗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改革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制定合理的評分項目和評判標準,一方面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和實施過程控制,另一方面,嚴格實行實驗教學答辯制,提高答辯環節在整個實驗教學中的權重,引導學生把設計重點放在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上,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5實驗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創新
不同的實驗教學手段和方法有不同的優勢和特點。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歸納式和討論式等多種新型的實驗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直觀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各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課堂內容的信息量和實驗教學效果。通過運用綜合性、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尋找適合實驗教學內容的最佳教學手段,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4結束語
實踐證明,改革后的實驗教學體系完整,實驗教學內容豐富,學生通過實驗課程的學習,不僅加強了對基礎理論的理解,而且增強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作者:張傳恩單位: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