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法律意識的培育及提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包姝妹作者單位: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
大學生對依法治校理念的理解
1.積極方面。87.6%的學生認為“學校的管理是依法治校”;92.3%的學生認為學校應當經常組織法治宣傳的講座、知識競賽等活動;62.3%的學生認為學生遵守校規是學生的義務;22.7%的學生認為這是學生的權利;15%的同學則選擇是因為害怕學校制裁。在設計的案例“一位女大學生于2010年某日在學校超市購物,收銀員懷疑其偷拿物品,揪住她強行進行搜身,引起學生圍觀,結果并沒有偷拿任何物品。超市未作任何表示后將其放行。如果你是這位大學生,你會怎樣處理”中,87.6%的同學選擇“找學校相關部門或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只有12.5%的同學選擇“自認倒霉、默默離開”。這些積極方面表明學生對于依法治校的理念能夠有一定的了解并支持,他們能夠通過依法治校的貫徹執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消極方面。雖然學生意識到尋求法律途徑解決校園侵權問題是正確的,但面對現實情況時,很多同學卻選擇了退縮。在問題“學校和同學發生沖突,在‘私了’和‘尋求法律援助’兩者間如何選擇”,有61.4%的同學選擇“私了”;17.3%的同學選擇“尋求法律援助”;21.3%的同學選擇“只有私了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求助于法律”;88.7%的同學去學校超市買東西不會主動索要發票收據;49.6%的同學認為學校有不受法律約束的特區;對“你認為不繳納學費是否屬于違法”的調查中,51.9%的同學認為“不是”;32.7%的同學則表示“不知道”。這些消極方面表明學生雖然能夠認識依法治校的理念,但由于法律意識、法律思維和法律素養存在一定欠缺,導致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并貫徹實施依法治校。
大學生對學校能否推行依法治校工作,解決學校與學生的矛盾沖突的認識
1.積極方面。超過90%的同學對學校實施依法治校,建設和諧校園的態度“充滿信心”;在設計的案例“學校為了管理需要,準備在宿舍安裝攝像頭,你認為這種措施是否合法”的回答中,持不合法觀點的同學占92.8%;問及學校是否可以對學生作弊、打架等違反校規的行為作出處罰時,62.3%的學生認為“可以”。這表明學生是比較積極地看待學校的依法治校工作,同時對學校的部分管理工作能夠給予理解和支持。
2.消極方面。81.6%的同學認為學生與學校相比是弱勢群體;問及“你認為學校是否保護了你的合法權益”時,33.7%的同學選擇了“是”,26.9%的同學選擇了“不是”,而39.4%的同學則選擇了“不知道”;在設計的案例“學校準備于2011年1月對學生宿舍抽查管理,檢查學生是否違規使用電熱棒和酒精爐,由于部分學生正在上課,管理人員用備用鑰匙打開學生宿舍,你認為這種行為是否合法”中,高達79.5%的同學認為不合法,其中以理工科學生為主。這表明盡管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校會在依法治國的方針引導下積極開展依法治校,并認同依法治校的一些規章制度,但在涉及具體內容時,對學校的管理工作還是存在一定認識誤區,有不滿甚至是否定的看法,這種錯誤理解有可能影響學校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甚至激化矛盾,導致學生與學校關系對立。這主要是由于制度建設方面存在一定缺失,導致學校方面不能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使學生及時了解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學生方面則缺乏獲悉和解決問題的途徑。
綜上所述,中國民航大學學生在依法治校方面法律意識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依法治校法律意識層面單一。多數學生雖然具備一定法律意識,但只停留在基礎層面,注重從維護自身權益角度出發,沒有更深入的理解作為大學生群體在高校依法治校工作中的主體作用。二是存在個體差異。數據分析得知,不同生源、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以及本專科不同的學生對依法治校法律意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有一定的差異。大一新生、專科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需求更為強烈,理工科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法律基礎知識與法律意識方面弱于文科學生。這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針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三是部分大學生權利意識強而義務觀念淡薄。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具有相對性,學校的權利是學生的義務,學生的權利則是學校的義務,二者相互關聯、缺一不可。只有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校。目前一部分大學生只關注自己的權利,如獲得學位、獲得資助等,對學校的學業管理、違紀處分等義務卻甚少認同。如繳納學費本是高校學生應盡的義務,但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履行義務觀念淡薄,故意不繳納學費、拖欠學費,甚至認為這些行為不是違法行為。
對策探討
(一)實施依法治校的制度構建
1.形成并強化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目前國內有些院校的管理規章和政策仍游離于法律的邊緣,不少行政管理人員仍抱有學校唯大、行政辦事的舊觀念,沒有樹立依法辦事、依法治校的理念。這種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觀念無形中助長了學生無視法律的心理,從根本上妨礙了學生守法意識的形成。因此,高校管理者在今后的教學管理工作中,應當首先做到依法、依制度辦事,減少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違規性、隨意性,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
2.制定、修改和完善學校的規章規則。依法治校中的法不僅包括憲法、國家各級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也包括學校的自治性規章。學校在貫徹實施依法治校方針政策時首先要有可適用的“法”。我國《教育法》(第26、28條)和《高等教育法》(第27、28條)明文規定,各級各類學校施行自主管理的依據是學校的“章程”。所以,學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理念、辦學層次和學生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校規校紀及其他有關規章制度,及時清理不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各種內部規范性文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嚴格“依法辦事”。
3.建構依法治校的具體模式和體系,確保依法治校方針的有效實施。高校應推行以“依法治校”為核心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設置校務公開制度、學代會制度、學生違紀申訴制度,設立法制副校長等,通過這些措施,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校規校紀的約束力,體驗到依法治校的氛圍,為學生培養法律意識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也為協調學生管理工作,緩解各種校內矛盾,實現學校管理法治化提供有效途徑。
4.推進高校法律教育課程改革。高校普及性的法律教育課程一般只限于法律基礎課,只在大一開設,而且學時有限。以中國民航大學為例,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課合并48學時,其中法律基礎課時僅占不到1/3。學生在這有限的課時中不能獲得充足的法律知識,無法達到培養與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目的;而且法律基礎課屬于公共課,也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調查發現,通過大眾傳媒學習法律知識的占51.5%,通過課堂學習的占41.5%,自學的占7%,說明學生對于學習法律知識更樂于通過媒體等外部途徑而不是學校的課堂教育。所以,高校應推進法律教育課程改革,相應增加法律基礎課程的學時數,同時拓展法律選修課的范圍。調查發現,78%的學生希望學校開設法律選修課或輔修課,幫助其提高法律意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5.加強普法宣傳實踐。高校應建立法律咨詢中心、法律診所,負責有關法律知識和校規校紀的宣傳普及工作,加強大學生法律普及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
(二)強化大學生依法治校法律意識的內在要求
1.強化大學生是依法治校主體的意識。大學生是依法治校的關鍵人物,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具備是依法治校形成的靈魂和核心。“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的力量并不僅僅依賴于強制性的規章制度,更重要的是依賴于學生對待法的態度。大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法律思維和法律意識,強化自己作為依法治校主體的認識,高校才能形成普遍的法律意識機制,依法治校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2.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營造良好的依法治校文化氛圍。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在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塑造方面起著特殊作用。調查中,問及“你認為學習法律知識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學生選項各異,但主要集中在網絡、電視、廣播等方面。這表明學生更愿意通過自我參與的方式來強化和深入理解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所以,應提倡大學生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互相傳播、宣傳法律知識;通過開展法制演講、辯論賽,建立學生法律協會,開辟普法專欄,提供法律互助服務等多種形式的校園法制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環境。
總之,高校應立足于學生和校園管理兩方面,通過制度建設和人文環境建設培養與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環境,實現學校管理運行的制度化、規范化,推進依法治校管理與和諧校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