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青年志愿者社區服務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章指出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區服務是目前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通過這一活動的深入開展,無論對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還是社區功能的開發和利用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通過對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區服務實踐的研究與反思,進一步提出旨在促進大學生個人、學校、社區與社會四者協調運作的實踐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社區服務
高校青年志愿活動是新形勢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中涌現出來的新事物。近年來,大學生走人社會、進入社區,積極開展“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志愿者活動,深受社區居民的歡迎和好評,并成為大學生喜聞樂見和積極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尤其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團中央、全國學聯下發的《關于在全國高校開展大學生志愿者“四進社區”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兩個文件之后,關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區服務活動的關注與研究越來越多。事實證明,高校青年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無論對于自身素質的提高,還是對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以及對社區乃至中國社會的進步都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區服務的狀況
志愿者及其志愿活動最早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后來逐漸在世界其他地區普及。在許多國家,志愿者活動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組織化,有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學生都加入到志愿者的隊伍之中。比如:美國的志愿者活動已經步人制度化軌道,其志愿服務創造的價值每年多達20億美元左右,其中相當一部分屬于社區志愿服務。韓國的志愿服務有50多年的歷史,泰國政府為倡導志愿服務風氣,提倡大學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做1年的志愿服務,服務期滿后將會有更多的機會得到一份好工作。墨西哥政府規定每個大學生在校期間至少要從事6個月的志愿服務,否則無法獲得畢業文憑。在這些國家的志愿服務活動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社區志愿服務。
我國城市社區志愿服務正式發端于20世紀8O年代末期。1989年3月,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道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社區服務志愿者協會,從此拉開了我國城市社區志愿服務的序幕。在這之后不久,我們的另一支志愿者組織——青年志愿者組織也應運而生,并很快成為社區服務的新生力量。1994年12月,團中央成立了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這標志著中國青年社區志愿活動逐步走上了正規化、組織化和規范化的軌道。十多年來,青年志愿者行動以其“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鮮明宗旨,為社會做了大量的、踏踏實實的工作,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和好評。高校青年作為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近年來其服務范圍不斷擴大,但社區一直是他們提供服務的基本領域。
目前,隨著大規模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區服務活動的開展,全國有很多高校都在駐地附近確定了自己的社區服務實踐基地,尤其是較發達地區的高校志愿者組織。在各級共青團組織的領導下,在實踐層面上已經開創了許多切實有效地服務項目,如廣州部分高校開創的由大學生擔任所在城區居委會主任的“社區助理”工作.就使得青年志愿者對社區服務的參與更加經常化、制度化、全面化。西北工業大學實施的“陽光工程”,自1998年以來共有3000多名學生先后為上千名下崗職工進行義務家教,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再如普及全國的為部分困難居民排憂解難的“一助一”社區志愿服務,“一助一”長期結對服務等項目,另外,很多高校還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了社區文體、衛生、科技、法律和教育服務、為老服務、環境保護、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等活動,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區服務的意義
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區服務活動的開展是一個需要協調大學生個人、學校、社區與社會四者并使之合理互動的系統工程,同時,良好的互動關系也使得這四者都能受益匪淺。
(一)從現代大學生良好個性的養成與綜合素質的提高途徑來看,在其參加社區志愿服務的過程中,能夠將自己所學知識與技能運用于實踐,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參與社區公益活動,組織社區文體、衛生、法律、科技等宣傳活動,實施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和幫助,不僅可以滿足大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認同感,而且也是他們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
參與社區建設也可以幫助大學生走出狹窄的生活圈子,了解更為廣闊的社會和人生,同時,在為他人服務時,大學生也獲得了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機會,大大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從而更易于成為較全面發展的個體。
(二)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看,高校青年參加社區志愿活動為我國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辟了新的途徑。通過組織大學生進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活動,使學校能利用自身的和社會的雙重資源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成才,不僅充分發揮了實踐育人的優勢,而且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現代社區發展需要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力資源的開發,而高校青年志愿者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潛能,在開展社區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有利于推動城市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專業化和科學化水平。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給予社區居民的不僅是物質的幫助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她從全新的視角為公民確立了服務他人,服務公益的價值理念和實踐途徑,有利于促進公民社會參與、團結友愛、自我管理等文明意識的養成,有利于改善城市中人情淡漠的現象,增強現代社區的親和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同時,大學生進入社區也給社區服務和社區發展注人了活力和新鮮的血液。
(四)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區服務致力于幫助有困難的社會成員,努力消除貧困和落后,消滅公害和環境污染,普及科學文化知識;致力于建立互助友愛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公德,倡導團結友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良好風尚,凈化了社會風氣,為塑造健康人格、消除社會失范現象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高校青年參加社區志愿服務,參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也能夠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提升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風尚,對推動我國社會保障事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三、對高校青年社區志愿服務的思考
隨著我國高校青年社區志愿服務的深人開展,我們也逐漸意識到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由于起步較晚,缺乏系統的經驗,以及其它種種的因素,我們發現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連續性較差、持久性不強、不平衡性突出等,它們都會影響和制約我國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進一步開展。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進行思考:
(一)應該倡導高校青年建立持之以恒的思想,把社區志愿者服務內化為大學生長期自覺的行為,從而提高該項活動的內涵。很多大學生把社區志愿服務看作學雷鋒做好事,認為志愿者行動就是慈悲為懷,樂善好施的表現,把志愿工作看成單方面的給予和付出。這就導致了在現實中,雖然社區志愿服務經常搞,但往往更多的把它簡化成一些具體的勞動和任務,最終變成了行政命令或組織任務,這樣既挫傷了大學生參與者的積極性,也與志愿者行動的宗旨相違背,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實際上社區志愿行動應該是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志愿精神應該是個人對生命、對社會、對人生的一種積極態度。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采用激發大學生的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公開招募、自愿報名和擇優錄用的方式,使大學生利用業余時問、無償的參加志愿服務工作,這充分尊重了當代大學生平等參與的意識,體現了大學生服務社會、甘于奉獻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加強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的思想道德素質至關重要。
(二)應該拓展高校青年社區志愿服務的內容,增強活動方式的可操作性。從目前的整體現狀看,由于我國各地區、各高校實際工作的不平衡性,大學生志愿者社區服務活動在實踐中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的地方走在了前頭,可有的地方還有待深入,尤其是西部地區和一些理工科院校。
調查顯示,有接近一半的人認為我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內容過于單調,目前主要是在共青團組織的領導之下由青年志愿者協會組織開展活動,由于受到財力、物力及信息不暢通等因素的影響,他們所組織的活動內容、形式都比較單一,更多的集中在幫困扶貧、支教掃盲、文體衛生宣傳、便民利民服務等較淺的層次上,而在社區文化、社區開發、社會正義和社區管理等知識和科技含量較高的層次上還有所欠缺。因此,我國高校的共青團組織一方面應該加強與所在地各級共青團組織的聯系,做好大學生和志愿者組織之間互通信息的橋梁工作,并鼓勵大學生參與形式多樣的民間志愿服務;另一方面應著重思考高校青年志愿者如何更好的立足于校園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應該在提高服務層次,拓展服務領域方面下功夫,增強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整體性和實效性。
(三)應該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
為了規范志愿者的管理,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日前曾頒布了《中國青年志愿者注冊管理辦法》,這標志著志愿者注冊制度開始在全國普遍實施?!掇k法》對注冊志愿者的定義、基本條件、權利、義務、注冊程序、管理和培訓、激勵表彰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它代表著社會對志愿服務的認可。相應的,各高校也應該建立一定的激勵和補償制度,對學生的志愿行動給予價值肯定。超級秘書網
志愿者服務是一種無償的、無私的奉獻,但這并不等于說對志愿服務者不應有任何回報,應該說,任何服務行動都應該有回報,但對志愿者服務的回報主要不是指直接的物質的回報,而是多種形式的綜合性、間接性和長期性回報。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組織必須通過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維持志愿者的熱情,讓他們在服務中感受到快樂,獲得精神的回報。社會給予得精神激勵、榮譽鼓勵能夠使志愿者感受到服務的價值,產生服務的自豪感和工作動力并由此提升工作能力、積累工作經驗。同時,高校還可以通過成立區校共建服務基地來鞏固高校青年社區服務活動的陣地管理,通過一定的學分補償和評優總結制度來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從而能使更多的學生受到教育。
(四)高校青年進社區服務是長期的活動,需要各級領導和社區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重點要解決信息的及時溝通、反饋和交流,尋找社區與學生的結合點,建立相關制度,并列入社區、街道的正常制度建設中,尤其是建立激勵機制與長效機制,為高校青年施展才華創造條件,從而更好的培養大學生的能力,使高校青年社區志愿服務能更深人持久地開展下去。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開展高校青年社區志愿行動,既能服務社會,又是自覺成材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