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盆地地質論文:新元古界石油地質條件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馬滿興1慕德梁1,2李正達1作者單位:1中油遼河油田公司2南京大學
油氣充注期次
本次研究在冰溝剖面鐵嶺組底部砂巖和老達杖子剖面霧迷山組白云巖采集樣品,進行油氣包裹體分析。根據包裹體的類型和產狀,將其劃分為2期(圖3):第1期包裹體(圖3a)為深褐色、灰褐色的富瀝青液烴包裹體,伴生的含烴鹽水包裹體均一溫度為80~120℃,主要分布于石英次生加大邊內,液烴為主;第2期(圖3b)為沿砂巖、白云巖微裂隙分布的包裹體,呈淡黃色,發綠色、黃綠色熒光,液烴、氣烴均有,且氣烴含量比第1期增多,包裹體均一溫度為120~140℃。根據構造發育史,認為第1次成藏應在印支運動之前,穩定地臺發展階段中新元古界源巖埋深曾達到2500m左右,有機質開始進入大規模生排烴階段的初期,主要以液烴產物為主,后因早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被抬升至地表或近地表,形成的油氣藏被破壞,形成重質油或瀝青。第2次成藏期在侏羅紀—白堊紀,由于中生代裂陷盆地的發育,中新元古界源巖再一次被深埋,并超過原來曾經達到的最大埋深和溫度,烴源巖開始二次生烴,且此時烴源巖已進入高成熟階段,生成濕氣,并在儲層中再次聚集成藏。因此結合冰溝、老達杖子剖面油氣包裹體資料,認為建昌盆地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氣存在多期充注,并且后期油氣充注重要,與歐光習[11-12]、張敏[13]等對冀北—遼西地區中新元古界油氣活動期次的認識相似。
勘探潛力分析
1資源量估算
根據建昌地區霧迷山組、洪水莊組、鐵嶺組及下馬嶺組烴源巖等厚圖,碳酸鹽巖烴源巖和泥質烴源巖的氫指數及其在高成熟演化階段的降解率,采用氫指數法計算中新元古界烴源巖生烴量和資源量。中新元古界總生油量為87.34×108t,總生氣量為102870×108m3。由于中新元古界距今時代久遠,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運聚系數取值較低,根據區塊構造特征,油運聚系數取值為2%~4%,氣運聚系數取值為0.5%~1.0%,最終計算結果為油資源量為2.30×108t,氣資源量為660×108m3,僅洪水組生成和聚集的油資源量為0.62×108t,氣資源量為108×108m3,表明建昌盆地中新元古界資源潛力巨大,且主要勘探目的層油氣資源量可觀。
2勘探方向
根據建昌盆地中新元古界石油地質條件,認為最有利勘探區域為盆地中南部地區(圖2),北部成藏條件略差,主要是因為盆地北部地層埋藏較淺,雖然早期可能成藏,但中新元古界的二次生烴范圍較小,無法提供足夠的油氣。應首先勘探盆地東南部湯神廟斷塊區,該地區烴源巖埋深大,有利于二次生烴和保存,且斷塊圈閉緊鄰生烴洼陷,油氣運聚距離短,有利于就近成藏;其次探索西部楊樹溝逆沖斷裂、九佛堂逆沖斷裂的上盤,此處牽引背斜發育,且主動盤裂縫發育,能夠形成良好儲集空間,是油氣聚集的有利場所,但存在蓋層條件變差的風險;再次可以探索東北部木頭城子斷塊和老爺廟斷鼻,此處存在二次生烴概率降低的風險。